劉穎
摘 要:越南國會的發展是越南整體社會政治制度發展的體現。越南共產黨領導下的國會在越南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特點,對維護越南國家統一、保障人民民主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而其不斷完善的國會體制以及選舉制度對當今發展中國家具有深遠的啟示。
關鍵詞:國會;實際權力;民主化;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K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6-0164-02
越南國會初創于1946年越南民主共和國時期,在1976年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正式成立之后,越南國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其在越共的領導下不斷深入改革,對越南的政治、經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一、越南國會制度的發展的過程
越南國會自1946年越南民主共和國建立初就已成立,它是處于越南勞動黨(共產黨)領導之下的國家機構。隨著國家統一,越南國會體制逐漸發展完善,無論是在特殊時期還是現如今,越南國會一直在國家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至革新開放前的國會穩固期(1975-1986)
1975年4月30日,越南民主共和國經過不斷的努力,終于解放了由美國控制的南方。但是南北方以往社會制度有著較大的差異“北方在越南共產黨領導下已初步建立起以蘇聯模式為樣板的、高度集中為特征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文化、政治體制,而南方則是殖民體制?!盵1]于是,1975年11月21日,在越南南方的西貢召開了統一的政治協商會議,“會議決定舉行國會大選,選舉全國統一的國會”[2]。而在此次的全國性選舉中“幾乎所有18歲的公民都有資格投票,他們100%都是合格選民,選舉了北方249名代表和南方243名代表,國民大會的主要目的是使祖國統一”[3]。
為了使統一國會以及新成立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獲得合法性。1976年6月24日至7月3日,越南統一國會一次會議決定成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最終,1980年12月18日,統一國會第七次會上一致通過新憲法——1980年憲法。此次憲法中除了重申越南共產黨是領導國家的唯一力量以及國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之外,還加強了國會的實際權力。國會中的“國務委員會既履行國民議會常務委員會職能又履行國家元首職能”[4]。在這一時期,雖然大體上國會的體制沒有較大變化,但國會的權力不僅僅局限于立法與監督方面,在行政方面也涉入頗多。
(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革新開放時期的國會調整期(1986至今)
20世紀80年代末,越南受到東歐劇變、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以及中國的改革開放影響,1986年越共召開六大,制定了革新開放的政策方針。并于1991年越共在河內召開的七大“提出了黨的自我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問題”[5]。其深刻認識到政治體制與經濟發展之間相互影響的作用。因此,1992年4月15日,在第八屆國會的第十一次會議上通過了越南第四部憲法——1992年憲法。其中,除維持國會的基本選舉體制、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地位及職權外,1992年憲法及以后的其他法律條文對國會的體制做出了重大調整。
1992年憲法中明確規定撤銷國會中的國務委員會,改設國家主席。至此,國會不再擁有國家元首的職權。在立法權力方面,對國會的立法程序上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國會的法律、決議必須經半數以上國會代表表決贊成,國家的法律、決議最遲在通過15天內公布”[6]58,并賦予國會維護國家憲法、法律的權力;在國家政策上,賦予國會制定國家財政、貨幣政策以及國家民族政策的職權;在國會議員的構成上,除了增加允許自報候選人的出現之外,之后的法律文件中規定國會議員分為專職與非專職兩類,并且“在2001年末國會通過的《國會組織法》第45條修正案中,明確規定專職議員應至少占全體國會議員的25%”[7]。國會中專職議員在其任期的工資和津貼由國會支付,而在任期結束后可以返回原單位工作。
二、越南國會制度在發展過程中的特點
越南國會從1946年成立以來,隨著越南國情的不斷變化,國會的制度體系不斷發展,且國會內部人員構成也逐步趨于合理??梢哉f越南國會的發展歷程有著其自身的時代特點。
(一)在越共領導下其實際權力逐步合理
美國學者塞廖爾·亨廷頓基于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狀況曾說過“一個現代化中的政治體系的安定,取決于其政黨的力量,一個強大的政黨能使群眾的支持制度化”[8]。在越南統一之后到1992年憲法出臺之前的時期,在越南南方的西貢,越南召開了由越南共產黨領導的南北政治協商會議,決定制定統一憲法和成立統一國會。這一時期,越共的主要目的在于向南方推行北方的計劃經濟體制,因此越南的統一國會被賦予了國家元首的職權,國會權力不僅涉及原有的立法、監督等權力,它還擁有了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權力,國會雖處于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但其國家實際權力空前集中。在1992年制定新憲法至今,越南積累1986年革新開放的經驗教訓,以92年憲法為開始,逐步合理分配國家權力,撤銷國會的國家元首職權,對國會的立法、監督權力進行實質強化,使權力分配逐步合理化。
(二)議員比例的合理性
歷次越南選舉法都強調了國會議員比例的合理性“公民不分種族、性別、社會成分、宗教信仰、文化程度、職業、居住期限”[6]60。除特殊情況下,年滿21歲的公民均有被選舉權。這就在選舉資格上實現了民族平等,并對國會議員的結構上進行了優化。例如第一屆國會共403名代表,其中“越南民主共和國第一屆國民大會中有數十位全國各少數民族的代表”[9]。這就是說越南國會是一個全體民族的國會,而少數民族議員是代表本民族利益的,有影響國家政策的權力。少數民族參與國會也是國會內部結構優化的開端。此后,越南國會議員的比例不斷調整,除實現民族平等之外,1992年出臺新憲法后還在國會中引入專職議員機制,利于國會對專業領域制定政策。據統計,1997年時,“當時的專職議員占議員總數的約15%,以后計劃將該比率增加到20%—30%”[7]。而在2001年的《國會組織法》中對于專職議員所占總議員比例有了明確的規定即:專職議員至少應占全體議員人數的25%。在對專業領域制定政策方針時,國會中的專職議員可以提供大量的專業知識,也在國家權力方面給了專職議員自身一個發揮自身特長的平臺。
三、越南國會制度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啟示
越南的政治體制不存在權力的分立,而是對國家權力的分工。在行政、立法、司法方面并沒有絕對的權力制衡。在越南,這三種權力是相互貫通的。因此,越南國會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其自身的發展完善過程對其他類似于越南體制的發展中國家有著深遠的啟示。
(一)合理解決發展中國家政治民主化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
經濟水平是一個國家制度建立的首要基礎,美國學者亨廷頓曾說“如果你想造就民主,就請促進經濟增長”[10]。越南的領導者顯然認識到了這一點。越南國會對實際權力的掌握是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狀況而變化的。在1975年統一之后,由于越南南北處于不同政權的統治之下,南北經濟制度差異明顯。為了更好地向南方推行北方所實行的計劃經濟體制,作為統一的越南國會被國家的領導者——越南共產黨賦予了超出其作為國會的實際權力。1980年憲法中廢除國家主席一職,其職責由國會承擔。此時的國會實際權力得到空前的增長,雖然其仍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但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1986年,越南認識到本國經濟由于受到蘇聯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造成了越南經濟發展的二次蕭條,于是效仿中國改革開放進行對本國經濟的革新開放。革新開放給了越南經濟發展一次騰飛的機會?!?991年—1995年的五年中,越南國內生產總值(GDP)平均每年增長達8.2%,工業生產平均增長13.3%,農業生產年均增長4.5%,出口額年均增長20%”[11]。經濟的發展給了越南政治制度民主化一個條件,在1992年的憲法中,越南恢復了國家主席一職,國會不再享有主席的職權但擴大了對于立法和監督的實權。
(二)加強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對行政部門的監督
越南國會作為越南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擁有監督國家行政部門的權力。隨著國會實際權力的增加,其對國家行政部門監管力度也隨之加大?!?986年末,越南國會批評政府未能控制通脹的任務,在1988個批評政府要求省遭受饑荒的水稻交付;……1997年國民議會否決了總理對中央銀行行長部長的提名,對中央銀行的業務提出很多問題”[12]。國會對行政部門加強監管是國會運用實際權力的表現。因為國家行政部門是國家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國會對其加強監管能夠規范國家行政部門的行政過程,使國家政策能夠得到公民的廣泛認同,增強政府威信力,對保障國家政權的穩定性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重視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
越南國會較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更有競爭力。越南國會的議員選舉制度中,公民以及社會輿論發揮了重要的監督作用?,F階段越南國會的選舉有著高度透明化的特征。一是在候選人參與選舉的前60天,其簡歷及財產情況應在新聞媒體上公示,民眾則以此了解候選人并對不合資格的候選人予以檢舉;二是在選舉前,候選人至少需要安排一周時間與選民直接對話了解選民需求,并接受質詢;三是在競選時媒體全程錄像,并由2名非候選人選民進行監督檢票。因此,在越南國會議員選舉過程的監督中,公民以及媒體發揮了重要的監督作用,保障了選舉的公正性。其他發展中國家應當效仿越南國會的議員選舉監督措施。保障公民公平公正的選舉議員,而不是一些集團勢力為謀求集團利益的工具。
參考文獻:
[1]覃主元.戰后東南亞經濟史(1945-2005)[M].北京:民主出版社,2007:358.
[2]徐紹麗.列國志·越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37.
[3]Tai Sung An,The All-Vietnam National Assembly.Significant Developments[M]. Source: Asian Survey, Published by: Univ-
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5),:433.
[4][澳]約翰·斯芬頓.東南亞政府與政治[M]. 張錫鎮,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55.
[5]梁英明.東南亞近現代史[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5:777.
[6]古小松.越南國情與中越關系[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58.
[7][日]白石昌也.越南政治、經濟制度研究[M].畢世鴻,譯.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64.
[8][美]塞廖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396.
[9][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十年來的成就[M]. 陳漢章,等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6:160.
[10][美]塞廖爾·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民主化浪潮[M].劉軍寧,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4.
[11][越]潘登富.越南改革開放的成就與問題及經驗教訓[J].李興,摘譯.東南亞縱橫,1996(1).
[12]Barrett L. McCormick. Political Change in China and Vietnam: Coping with the 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Reform[J]. Source: The China Journal, No. 40, Special Issue: Transfo-
rming Asian Socialism. China and Vietnam Compared,1998(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