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迪
摘 要:社會控制是一個傳統的研究議題。歷史上不斷涌現出各種社會控制的主體與客體。它們不斷依據自身特點,在其所處的特定歷史時代下進行著有效或無效的社會控制。毋庸置疑,基督教的控制(尤其是文化控制)一直是公認的比較成功且已持續有效的。作為長久以來基督教文化社會控制的核心手段——彌撒有其特定的組織形式。本文以古典彌撒儀式作為研究討論的范本。在今天,彌撒的另外一種包裝形式——歐美流行音樂的重要門類——脫胎于贊美詩的靈歌依然廣泛而有效地對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社會文化生活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并在當前世界文化的各文化體系之間的軟實力競爭中扮演者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彌撒曲;基督教儀式;社會文化;社會控制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6-0177-04
彌撒曲是西方古典音樂形式的一種,是一種專門用于基督教宗教儀式活動的用于烘托宗教的神秘而莊嚴氛圍的特殊題材。在宗教改革之前,基督教大致可分為兩個教派:在西歐以居住在羅馬的羅馬主教——天主教教皇為首的天主教,和以東、南歐為主要教區的、以居住在君士坦丁堡的君士坦丁大教長為首的東正教。二者的分野以公元395年統一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為發端,并最終在中世紀確立下來。在宗教改革之后,天主教只在西歐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及其殖民地具有絕對控制權,其在中世紀西歐的全盛統治地位已日漸削弱,但勢力仍不可小視。
由此,彌撒曲因基督教儀式需要而有意識地被人為地創造出來。所以作為一種沿用至今的題材,本文將在宏觀的視野下從社會文化角度對基督教儀式是如何促使彌撒曲產生這一問題做出初步的探究。其論述的整體視角是宏觀的,基于彌撒曲的產生背景——即以中世紀西歐時期天主教教會及其文化對于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特定區域的全面控制作為基本考察角度。在此,首先要指出的是本文中的基本探究思路。
(1)彌撒曲是一種基于中世紀西歐天主教會全方位社會控制需要的、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具體表征形式的、以全方位的政治—文化—世俗生活控制為目的而有意創作出的固定題材。這從產生上與自然產生的民歌式的題材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2)從西歐文明的本質屬性上探究彌撒曲產生的文化背景。主要從其作用所能影響的社會控制的區域化最小單位——教區(即今天的社區的前身)為基本考察對象。
(3)從彌撒曲是如何通過教區具體作用于個人的角度考察。考察原因是:任何社會控制的目的和基礎是達到對社會中的個體的控制,其中,從對個體社會化的簡單釋義及國家與個人的關系等作為著眼點。
(4)彌撒曲是如何作為社會文化的具體表征實現對個人的控制的,從社會認同與個體認同及文化傳播的角度進行考察。
彌撒作為中世紀西歐天主教宗教儀式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隸屬于社會習俗的同時在中世紀西歐具有社會控制的功能,是中世紀西歐天主教會實施社會控制的極重要組成部分。
源自于彌撒儀式的彌撒曲是西方古典音樂形式的一種,是一種專門用于基督教宗教儀式活動的用于烘托宗教神秘而莊嚴氛圍的特殊題材。它因基督教儀式需要而有意識地被人為地創造出來。彌撒曲是基督教體圣事禮儀的音樂,以紀念耶穌犧牲于十字架上。彌撒曲是天主教彌撒祭曲活動演唱的歌曲,是宗教音樂中一種重要的體裁。彌撒祭曲活動分為“普通彌撒”和“特別彌撒”兩部分。普通彌撒所演唱的詞與曲均固定不變,特別彌撒則根據教會所日歷或婚喪等儀式而有所不同。
以下將根據彌撒曲的特點,從社會控制與社會文化的角度對彌撒曲與基督教儀式之間的相關關系做出初步的探索性的分析。根據其產生根源、誘因及如何在其產生之初和定型之后繼續對歷史產生影響做進一步分析。
首先,基督教儀式是規范化了的宗教規范。宗教儀式是一種神圣化、神秘化的權威。在中世紀無論是在影響范圍還是在影響的深刻性程度上,基督教教權都要大于任何一個獨立存在的地方性或國家性的封建王權。天主教教權就代表著西歐中世紀最大的封建權力,任何一個獨立存在的地方性或國家性的封建王權都要向教權表示臣服,并且教權在當時也確實擁有著這樣的威懾力。例如中世紀西歐著名的經院學家阿奎那在各方面為封建制度和教會統治做論證。他的學說是典型的天主教會的正統體系,在中世紀、近代和現代都是天主教會的精神支柱。他認為自然界中的不同種類的事物說明了社會分成等級是天經地義的;君權是神授的,服從是人民的天職;教權高于王權;私有制和奴役制是合理的,是人類理性對自然法的補充;幸福不在于物質享受,而在于靈魂在彼世界對上帝的接近;宇宙有九層天;異端分子是有罪的,應該把他們革除教籍,交給世俗政權處以死刑。
以教皇為代表的整個天主教教會利用其設在各地(即教區)的大大小小等級不同的分設機構——教堂、修道院等對整個西歐進行封建統治。在現代文明尚處于蒙昧時期的中世紀,以《圣經》為代表的基督教教會的一整套周密而完備的信仰儀式體系,成為支撐和統領整個西歐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同時,以經院學派為代表的基督教智囊團則為以《圣經》及其注釋典籍為核心的西歐主流文化體系奠定了基石。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基督教儀式創立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維護西歐封建教權及其庇護下的封建王權。而基于基督教儀式的彌撒曲的創制則是為達到其儀式創立根本目的的具體手段。同時,根據已有的史實資料,我們知道西歐中世紀的一般民眾的主要居住的區域形態是傳統社區——教區或封建領主封地(教會或封建領主實施封建統治時所能夠落實到的最基本的單位——具體的作為個體的人或教徒),是傳統社區的一種表現形式。因而,我們可以推知,在總體上,彌撒曲的題材創制的根本目的是加強封建教會統治的合法性,拉大廣大民眾與封建教權間的距離,以達到保證教權的神秘性、權威性和不可侵犯性的目的。具體解釋可參見下圖。
■
■
由上圖可以看出,彌撒曲產生的根源是由于文化的存在及其產生作用的生發機制。所以作為社會事實的彌撒曲的產生根源在于社會—文化的內在需求,亦即人們的日常需求促成了一系列以彌撒曲為代表的音樂及各種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的產生、變化、及興衰與更迭。彌撒曲是內在文化的外在表征,和內在文化需求拉動、激發下的外在的人造物,在內在的文化需求拉動下,彌撒曲應運而生。其中,圖二是圖一的概化。
同時,從另一個角度看,中世紀的西歐文明屬于基督教文明與海洋文明間交疊的文化圈。這一文化圈是彌撒曲產生的文化背景,它決定了彌撒曲產生時的社會特性和社會背景。
如果說,封建社會的中國是社會國家化,那么中世紀西歐則是社會宗教化或國家宗教化。基督教世界中,在王國內教會組織就像是一個超級國家。不論在哪一國,它的獨立性都很強,當教權發展至鼎盛時,世俗政府一般不能干預教會的事務。基本上說,中世紀的西歐教區一般依附于其村莊和莊園兩種基本社會結構。羅馬人的文明是城市,至少從表象來看如此;中世紀西歐的文明是鄉村的,無論從表象還是實質來看都是如此。羅馬城市解體崩潰之后,取而代之的中世紀的西歐朝著全面鄉村生活方式邁進。城市幾乎完全消失,代之以村莊和莊園。村莊是一個小社會,人們在這里耕種土地、繁衍后代、創造文化,而通過道路交通將這些小小的村莊—社會連接起來,就構成了中世紀西歐這一大社會。而莊園則是中世紀西歐極為著名的一種生產生活組織形式。莊園立足于自然村落,沒有人口聚居就難以成為莊園。莊園結構的最基本要素是土地和人口的結合。由此,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出,中世紀西歐教區所依附的基礎——村莊和莊園,就是傳統社區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包括地域、人口、共同的文化和制度、居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為社區服務的公共設施等基本要素。
第一,社區組織。天主教教會在各教區所轄的教堂、修道院等,是指社區內有目的有計劃地建立起來的滿足一定功能的各種團體和機構。是實現社區—教區整體功能的組織基礎;是個人實現社會化的形式;是社區精神建設及以彌撒曲為代表的基督教教會所實行的一整套宗教儀式、制度(具體包括如《圣經》及其注釋典籍等)不可缺少的手段。各種組織相互影響、相互聯系,共同形成了社區—教區的組織體系。
第二,社區資源是指社區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資源和社會資源的統稱,包括人力資源、財力資源、設備資源、智力資源等,即天主教教會所能利用的一切物質、文化、精神資源。
第三,社區文化。基督教文明(彌撒曲是其中的一種具體表征形式)是指通行于一個社區范圍之內的特定文化現象,由外在文化教育和內在文化兩部分構成。包括區別于其他社區的獨特行為系統、居住形式、特殊的語言或內在語言習慣、一定的經濟體系、特定的社會組織及某種宗教信仰和價值觀等。具有教化、認同、社區的凝聚與延續的功能。其核心是價值觀。同時必須注意的是中世紀西歐在具有內部諸侯分立、王權不穩而天主教教權繁盛的歷史特點,同時外部還面臨著伊斯蘭教文明在精神文化和領土上的雙重入侵,因而建立一個內部高度整合的教區內部的社區一體化文化是至關重要的。這是促成彌撒曲在基督教轄區作為一種宗教儀式的附屬品被人為有意識地創制出來的重要原因。
具體說來,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以后,教會地位不斷提高。進入中世紀以后,西歐各國天主教會逐漸發展成為特權組織。在中世紀時期,西歐天主教會是一個國際性的組織,各國都有天主教的組織機構,由羅馬教廷統轄,每一個國家的教會組織都擁有特權。這種特殊地位的取得首先是因為天主教會擁有龐大的教產——教會擁有大量地產,大部分掌握在修道院手中,其余部分歸地方教會管理;教會地產按封建生產方式經營,利用土地剝削依附農。在中世紀前期,教會領地迅速封建化。其次是因為它的司法獨立,它擁有獨立的法律、法庭和監獄,教會內部的司法糾紛自己解決,不受國家干涉。教會統治權力不僅限于宗教,它還擁有一切政治的、行政的、經濟的和社會的權力。最后,教會能有這種特殊地位還因為它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影響極大,每個人從生到死都與教會有密切關系,無論是是嬰兒出生后接受洗禮、成年后的婚姻的確認,還是臨終和死后喪葬,以及遺囑檢驗、孤兒遺產的保存和管理等等,都離不開教會,教會在社會生活中具有特殊作用。
另外,公元10世紀至11世紀間中近東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塞爾柱突厥人崛起,占領了巴格達、敘利亞、巴勒斯坦、小亞細亞東部地區和亞美尼亞、西西里及伊比利亞半島。促使天主教會必須建立一種能夠促進其內部文化高度整合的社會控制手段,從而促成了彌撒曲的產生。
第四,社區中心即基督教教會在各教區所設置的供教徒履行宗教儀式的教堂、修道院等是指為了鞏固居民階層的團結而設定的一種娛樂、文化和民主集中機構,這些是社區運轉的中樞。
第五,社區整合是指社區各部分、之間相互適應與調節達到一種相互合作與依賴的過程和狀態。其標準是:文化整合—價值、信仰的一致,規范的整合—行為方式的一致,溝通的整合—人際關系的一致,功能的整合——合作、協調一致。表現是認同感的增強,居民積極性的提高,社區合作的增加,社區參與的增多。促進因素中社區利益是實現整合的關鍵因素。社區的領導者應能夠為社區整合所提動的一切設施(包括技術的),可為社區整合提供保障如社區標志與儀式,其產生作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彌撒曲正是基督教教會進行教區整合的手段之一。
第六,社區歸屬感是社區發展極重要的因素。其分類因地域不同一般指:社會關系、社區環境、居住時間、社區的參與程度、社區人口密度。基督教教會如何進一步穩固其統治地位,培養順民的關鍵因素即是如何使教區居民對教會產生歸屬感。這也是彌撒曲被人為地刻意創制出的根本原因。
第七,社區參與指社區居民自覺自愿參加社區各種活動和事物的過程;是社區組織和社區發展工作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是社區規劃賴以形成和實現的前提和基礎;是一種新的價值目標。內容包括政治參與,經濟參與,教育、娛樂、宗教、福利性參與等等。教區居民在教堂或修道院聆聽或演唱彌撒曲的過程是其完成社區參與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教會促使教區居民進行社區參與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八,社區沖突是社區內的個人或團體為各自的利益或目標而產生的相互沖突。產生原因是文化差異、權利爭奪、經濟利益沖突、區位差異。由于社區設置或設施的不合理,通過教區居民在教堂或修道院聆聽或演唱彌撒曲,可以達到使之進一步社會化的目的,從而可以同化其思想意識、減少思想“異端”,并可以將教區的社區沖突發生的可能性降至在一個可控的、較低的范圍內。
第九,社區控制指在社區范圍所實施的各種形式的社會控制。其形式有:外在形式的控制、內在形式的控制。目的是通過社會風尚等手段來保證社區的和諧和穩定,是社區成員能夠按照一定的社會秩序來生產、生活和學習、工作、娛樂等。實現方法有:社會化,樹立榜樣,勸導、規勸,強制等。
其次,我們也應看到,社會文化產生作用的最基本機制是社會化。簡單說,這是一種社會文化不間斷地對社會中的各個作為獨立個體的人的同化作用,其作用結果是使生活在這一文化圈內的各個獨立個體的人在文化的持續不間斷作用之下趨于同質化。需要注意的是,社會化產生作用的基本背景——文化圈的界定具有雙向性,即橫剖為地域范圍,縱剖為時段范圍。借此來解釋基督教儀式對于彌撒曲產生的作用機制。作為基督教儀式具體化表征的彌撒曲的產生,是因為上述的社會化的作用在以文化圈作為背景的制約條件下,對文化圈的整體作用過程中,完成了個體對于文化圈整體文化的內化,使得以彌撒曲為代表的基督教文化根植于個體的心中,從而達到保證教權的神秘性、權威性和不可侵犯性的目的。
基督教儀式是規范化了的宗教規范。彌撒曲的實質作用則是神圣化了的社區統治的文化傳播與控制工具。統治的最基本要素是具體的個人即教徒。保證教權的神秘性、權威性和不可侵犯性目的的政治控制功能通過作為基督教儀式具體表征的彌撒曲起到了具體實在的文化控制作用,達到控制教區居民、穩固教會封建統治的最終作用。
西方傳統文化屬于道德文化,這反映在政治建構上,西方傳統致力于政治的道德性建筑。西方傳統把道德作為政治的目的和手段。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政治思想家都把政治的道德基礎歸結為道德,把國家存在的目的說成是追求“至上的善業”,其理想的政治形式為道德城邦。國家是個人之間的聯合,權利與義務歸于個體的人,而不是集體。政治地域紐帶與種族紐帶及部落集體紐帶的分離,就使得公民不僅可以包含各種出身的個人,而且可以包含各種宗教背景的個人,人的權利是一個整體。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個人對自己的語言和信仰所擁有的自由權力,都是一回事。個人命運是終極尺度的原則并沒有失去其歷史意義。個人的命運和福祉處于民主和公民社會的核心地位。任何人都無權為了下一代人的利益犧牲這一代人,任何人都無權把過去行為的責任推給后代,甚至是還未出生的那一代。不能為一種制度和一種觀念而犧牲一個人。政治進步的尺度不能強加在政治制度上,而是只能在個人的命運中去尋找。因為國家建立的基礎是:共同起源、種族、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傳統和文化、氣質特性、自我認同(作為整體的國家的自我認同及國民對其所屬國籍身份的自我認同)因而在構建一個國家時必須考慮以上兩點。因而,我們可以發現如下幾點。
(1)社會建構的制度基礎決定了其內部的利益關系、分工關系及矛盾。因而國家建構的首要任務即是按照一定的目標、原則將社會階層構成、社會基本結構關系、主導意識形態等因素納入到制度建立的基本考慮因素之中,并因之構建出一整套相應的制度體系。
(2)根據現有的社會基礎即社會整合程度、傳統和文化等因素,加之以已確立的制度體系,建構出基本的社會分工與社會分層原則。已有的社會整合程度、傳統和文化等因素決定了所建構的階層的身份認同體系及階層間的相互認同程度。
(3)根據社會生產力水平、文化等基礎性要素決定社會流動性的大小,并因此確立相應的選舉制度。
從上面的兩個主要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彌撒曲產生的根源是中世紀西歐天主教教會轄區內部的思想與文化整合的實際需求與伊斯蘭教文明在精神文化和領土上的雙重入侵壓力結合的產物。而促使彌撒曲作為一種特定的題材產生并定型。并且在中世紀西歐達到鼎盛的外部原因則是基督教教會已有的較為完備的宗教儀式體系和基督教教會作為整體社會的控制者權威的穩固。前者使彌撒曲在題材創制之初便擁有了較為穩定且相對具有深刻內涵的參照體系,后者則保證了彌撒曲題材一經確定便能馬上被廣泛地應用和推廣。
筆者認為在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路德教、加爾文教等各教派)廣泛為世界各地所接受的今天,探求作為社會習俗形式一部分的彌撒曲與中世紀西歐的天主教教會的社會控制關系,這一社會習俗宏觀視野下的微觀層次問題的社會歷史分析,或許可以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對基督教文化系統的了解,也將同時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適應以基督教文化(即以西歐羅馬教派分支及美國新教為主體的基督教文化)為主流的全球化趨勢。
參考資料:
[1]鄭顯全.外國音樂曲名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
[2]德比奇.西方藝術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格羅塞.藝術的起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4]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迪爾凱姆.迪爾凱姆論宗教[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6]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7]于海.西方社會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8]朱狄.信仰時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去同與差異[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9]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0]弗里德曼.文化認同與全球性過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1]陳曦文.基督教與中世紀西歐社會[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12]黃春高.西歐封建社會[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