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歡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孟子之言,道出了一種境界?!芭c其砍樹毀林興家業,不如回鄉植樹惠子孫”,一個退伍老兵,同時也是一名老黨員——劉合伍的話,流露了一種情懷。一路走來,他從窮困走向了富足,從自足又走向了謀眾利,一腔老黨員的熱忱盡灑在龍鳳山這片家鄉的熱土上,深沉而又熱烈。
記者:從復員老兵到家具企業老板,您一路走來,經歷著實豐富,為何會選擇在事業巔峰期,毅然而然放棄所有,回歸家鄉創辦合作社?這其中有何機緣?
劉合伍:這幾十年來風雨闖蕩,我的確經歷不少。18歲那年入伍,之后從一個普通士兵成長為上士班長,多次獲獎立功,后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復員回鄉后,嘗試過很多工作,當過“東20”拖拉機駕駛員,做過過鄉制衣廠推銷員,也當過小商店、小餐館老板,那幾年起早貪黑、風餐露宿,鍛煉了自己吃苦耐勞的性格,也摸索出了一些經商之道。
1987年,也就是我26歲之時,萌發了創業的念頭,隨后就聯合了3個木工兄弟辦起了鐵山木器加工廠,也就是后來的黃石富豪家具有限公司的前身。一開始只是用12塊石棉瓦建起的簡陋加工廠,在多年苦心經營下,逐漸發展成了一流的大型家具聯合企業,在鄂東南地區同行中算得上是首屈一指。
從家境貧寒到身價過億,可以說我也算是人生贏家了。但是身為一個老黨員,必須要有黨員的覺悟與社會擔當,眼見著家鄉還是這么荒僻,兒時伙伴還是那么窮困,與其砍樹毀林興家業,倒不如回鄉植樹惠子孫。唯有以感恩之心回饋社會、回饋家鄉,回饋自然,一切作為才有意義。抱著這樣的想法,我不顧全家人的反對,2008年帶著多年積蓄,只身回鄉,創辦了合作社。
記者:20年的時間,您將簡陋的加工廠一舉發展為一流的家具企業,那8年的時間過后,您一手創辦的合作社,目前又是怎樣的發展局面?
劉合伍:合作社目前整體處于發展初期階段,建設投入已達2.8億元,計劃投資3.8億元。合作社創辦之初僅136戶村民加盟,目前入社社員已增長至
2 028戶,輻射周邊8個行政村。
迄今為止,合作社共流轉、租用了農戶土地和山場面積
933多hm2,改造了萬畝荒山,平整了200余hm2田塊,其中開發設施蔬菜和露天蔬菜33.3 hm2、特色有機果園33.3 hm2、黑色農產品種植園33.3 hm2、特色苗圃33.3 hm2、特優水稻、油菜種植園33.3 hm2,生態家禽養殖園
66.7 hm2。此外,還建成5 000 m2的超特大型生態餐廳、3 800 m2的田園超市、10 500 m2的現代農業和風景果蔬展示園、3 000 m2的育苗溫室大棚、4 000 m3的冷藏保鮮庫以及5 000 m2的農副產品加工廠等,形成了種植業、養殖業、林業、鄉村旅游業、餐飲服務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及電子商務等十大產業板塊。
記者:有著多年為商的經驗積累和一心為民的責任擔當,合作社不愧有了如今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必然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請問目前社會反響如何?已收獲了哪些認同與榮譽?
劉合伍:自成立以來,合作社確定了“天然、生態、游樂、富農、惠民”的核心價值定位,并始終堅持“小而全,小而精,特而優,安而心”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三產融合的發展特色,在生態農業、生態環保、生態旅游、農副產品貿易等方面都運營得風生水起,并帶動了周邊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贏得了社會廣泛的認同與贊譽,也因此獲得了“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四星級企業”、“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范基地”、“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戶”等諸多榮譽稱號,為合作社日后長期的發展提供了莫大的鼓勵與支持。
記者:“天然、生態、游樂”,合作社何以形成如此價值定位?在實踐中又如何具體體現?
劉合伍:21世紀,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上升,食品安全問題受到廣泛關注,人們逐漸從衣食溫飽的追求提升至食品安全與品質的層面,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受到市場追捧與市民青睞。同樣,休閑娛樂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比重也逐日增加,工作之余親近自然、回歸田園,近年來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潮流。因此,合作社發展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可以說是順勢而為、與時俱進的決策。
在具體的運作過程中,為精準實現“天然、生態、游樂”,合作社實行全程生產有機化,不使用任何化學制品,而多采用安全無污染的有機肥料等;在種養的品種選擇上,也力求“土”、“野”,提供最為原生態和天然的產品,改善人們的飲食結構和品質;在園區規劃上,合作社以地方特色為主打,同時引進新、奇、特項目,凸顯現代農業的高科技特色,增加娛樂性與可參觀性。
記者:在堅持天然、生態的發展特色基礎上,合作社還通過哪些舉措強化發展優勢、增強市場競爭力?具體做了哪些工作?
劉合伍:不斷引進、應用和推廣新產品、新技術,是合作社提升自我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唯有新產品源源不斷,市場競爭力才能持續增強,對消費者而言才更有吸引力。為了做好這一塊,我們主要做好“四個對接”。
一是積極與院校專家對接。中國農業大學的汪政富、廖曉軍、王琦等專家在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及綠色有機食品的生產上有豐富的理論儲備和實踐經驗,同時掌握著行業內科研的最新動態,在指導我們日常技術工作的同時,還為我們提供最新產品、技術的相關信息,是我們合作社發展的強大技術支撐。
二是積極與農業科技公司對接。農業科技公司在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合作社應積極與其展開合作。前期,合作社與北京富農科技有限公司展開深度合作,引進了黑花生、黑玉米、黑土豆、黑紅薯、黑綠豆“黑五類”以及水果玉米等新產品,在流轉的200 hm2耕地上進行產業化生產,獲得了良好的生產效益。
三是積極與兄弟單位對接。合作社為推廣當地高科技高效型特產農作物,為其他生產合作社提供種子技術等農資,并統一定價包回收,既為其解決了農產品銷路,又形成了規模效益,增強品牌建設。此外,合作社還創立了電子商務平臺,集齊當地特色農產品資源進行對外推廣銷售,線上線下雙管齊下。
四是積極與農戶對接。合作社為農戶提供優良品種、配套農資及技術服務等,推動農戶種植生產的科學管理及集約經營。同時,為提升農戶的農業技術水平,合作社還聘請有關院校農業專家教授,為農戶開展高新技術培訓,努力促進農戶成為懂技術、懂經營、懂管理的新型勞動者。
記者:“富農惠民”既是您當初創辦合作社的初衷,也是合作社發展的最終價值,合作社為此做了什么?做好了什么?
劉合伍:的確,一直以來富農惠民是我們合作社發展的最大動力,古話說得好:良田萬頃,日食三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做人切勿貪奢跋扈,獨享不如眾樂,只有回報社會、回報家鄉,人生才更有意義。為此,合作社堅持走“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道路,將農戶置于關鍵地位,提供致富平臺,帶動和促進農戶加入農業產業化、規?;洜I,并盡力讓利于民,為其提供全方位服務,“你不種,我承包;你想種,我來教;你種了,我來銷;種和肥,我先掏;豐收后,再補交”,有力地解決農戶和社員的勞力、資金、種苗、管理、技術和銷售等一系列發展難題,目前已帶動了周邊8個村的5 000多戶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除此,據不完全統計,合作社還吸納了農民固定工360余人,臨時工和季節工10 000余人,有效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難題;在推動農戶致富的同時,合作社還積極提倡惠民利民,自掏腰包改造村容村貌,完善村內基礎設施;還開展了民俗文化建設,豐富村民文化娛樂生活,并大力推行公益活動,為60歲以上的社員每年提供一次國內旅游福利等,這些都是合作社一直在做的事,也將是以后會一直繼續下去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