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美秀 唐茂軍 唐進之 黃婕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3547(2016)12-0075-02
桂林市位于廣西東北部,屬亞熱帶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為1 900 mm,年均日照時數1 550 h以上,年均溫度19°C,全年無霜期300 d左右。在馬鈴薯種植區劃上,屬南方冬作區。2000年以前,馬鈴薯生產以農戶自留種薯、旱地冬種為主,種植面積0.2萬hm2以下。2000年以后,引進了一批脫毒馬鈴薯品種,示范推廣稻田秋冬種,馬鈴薯生產有所發展,2014年全市春收馬鈴薯種植面積0.65萬 hm2,總產鮮薯14.69萬t,單產22.6 t/hm2。
克新1號(又叫紫花白)由黑龍江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于1958年經雜交選育而成,原系譜號592~55,組合為374~128×疫不加(Epoka)。1984年通過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2005年引入桂林市平樂縣、荔浦縣種植,至2015年冬,全市累計示范推廣面積0.3萬hm2,是桂林市目前推廣前景較好的冬種馬鈴薯品種之一。
1 在桂林的種植表現
該品種2010年冬由桂林市雁山區農業局在雁山鎮明星橋村開展品種比較試驗,667 m2產量
2 480.0 kg,在4個參試品種中排名第一。同年冬,在桂林市農科所(雁山區)開展的馬鈴薯品種展示中,667 m2產量1 904.2 kg,在中熟組16個品種中排名第二;667 m2商品薯(單個薯塊50 g以上,下同)產量1 774.7 kg,排名第一;商品率93.2%,排名第二,為廣西主推的中熟馬鈴薯品種之一。
2005-2014年冬,在桂林市平樂、荔浦、永福、臨桂、雁山等縣(區)冬種,一般667 m2產量1 500~2 000 kg。2011年經桂林市農業局組織專家對永福縣羅錦鎮尚水村稻田冬種馬鈴薯高產示范片測產驗收, 667 m2產量2 040.5 kg,商品薯產量1 848.2 kg,商品率90.6%。2012年對雁山區實施的“農業部糧食(馬鈴薯)高產創建示范片”項目測產驗收,雁山鎮秦順連、秦初連、秦宗全3戶農戶旱地冬種平均667 m2產鮮薯2 278.6 kg、商品薯2 089.5 kg,其中農戶秦順連的單產最高,667 m2產鮮薯2 562.2 kg、商品薯2 363.8 kg,商品率92.4%。2015年對雁山區承擔的“廣西冬種馬鈴薯產業提升”項目測產驗收,雁山鎮農戶秦滿弟旱地冬種667 m2產鮮薯
2 169.4 kg、商品薯2 048.4 kg,商品率94.4%。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農藝性狀
克新1號在桂林秋冬種,一般株高60~65 cm,株型開展,分枝數中等,莖粗壯、綠色;葉綠色,復葉肥大,側小葉4對,排列疏密中等,塊莖橢圓形,塊大而整齊,薯皮光滑,白皮白肉,芽眼淺(深度中等)。塊莖休眠期長,未見開花現象。
2.2 生育期
克新1號在桂林市冬種生育期適宜,秋種生育期偏長,不易避過霜凍。2005-2014年在桂林市雁山區、平樂縣等地冬種,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播種, 2月中下旬出苗,5月上中旬成熟,出苗至成熟90 d左右。2010年在興安縣開展秋種試驗,9月18日播種,9月28日出苗,10月2日齊苗,12月16日霜凍來臨 (為正常年份) 時,莖葉枯萎,薯塊未完全成熟。
2.3 抗性
克新1號抗馬鈴薯Y病毒和馬鈴薯卷葉病毒,高抗環腐病,耐旱、耐束頂,較耐澇。2010年冬在桂林市雁山區品種展示中,晚疫病發病率1.2%,晚疫病抗性在16個參展的中熟品種中排名第二。
2.4 品質
克新1號干物質含量18.1%,鮮薯含淀粉13%~14%,還原糖0.52%,粗蛋白0.65%,VC 14.4%。
3 稻田冬種高產栽培技術
3.1 選地
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土壤疏松、肥力中等以上的一季稻田種植,不宜與番茄、煙草、茄子、辣椒等茄科作物或紅薯、胡蘿卜等塊根作物連作。
3.2 種薯準備
選擇優質脫毒種薯,每667 m2備種150 kg。種薯10月從北方良種基地調回后,需貯藏2個多月才到播種季節,因此要特別注意種薯的貯存保管。種薯到位后,應及時開包晾0.5~1.0 d,邊晾邊剔除病薯,晾后堆放在通風、干燥的室內,堆放時下面墊一層細土或者干稻草,然后堆薯10~20 cm厚,上面覆蓋干稻草完全遮光。堆后每10 d左右檢查1次,防止溫度過高或濕度過大造成爛薯,萌芽后掀開稻草見光貯存。
3.3 種薯切塊、消毒
①種薯切塊 50 g以下小種薯整薯播種,50 g以上的種薯切成25~30 g的切塊,每個切塊留1~2個芽眼,并且盡量連接有頂端部位。遇到病、爛薯,用75%酒精擦拭消毒切刀和切板。
②切塊消毒 種薯量少的,用草木灰蘸切口,也能起到消毒的作用;種薯量大的,按100 kg種薯用雙飛粉(重質碳酸鈣)1 000 g與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 g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20 g混合拌勻后拌種消毒。
3.4 適時播種
為避開桂林市12月至翌年1月的重霜、低溫月份,克新1號冬種宜在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播種,1月下旬至2月上中旬出苗,5月上中旬收獲。
3.5 整地起壟、施肥
桂林春季雨水多,稻田冬種宜采取高壟栽培。田間土壤持水量60%左右時,及時整地,耙平耙碎,使土地平整、細碎。然后按壟寬70 cm、溝寬40 cm、壟高30 cm起壟,并在壟中間開溝施肥,667 m2施45%硫酸鉀型復合肥80 kg、硫酸鉀20 kg、尿素5 kg、腐熟農家肥1 000~1 500 kg,再在肥料上蓋土耙平。
3.6 播種、蓋膜
在肥料兩旁按“品”字形挖穴播種,每壟種2行,行距30 cm,株距25 cm,壟邊各留20 cm,每667 m2播4 500~5 000穴。播種后,覆土厚5 cm以上,然后選用幅寬90~100 cm黑膜覆蓋,以保溫、防霜凍,防雜草孳生。蓋膜要求拉緊拉實,緊貼地面,壟頭和壟邊的膜埋入土里10 cm,并在膜上適當蓋上薄土,以免膜被風刮走。
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利用馬鈴薯專業種植機械一次性完成開溝、播種、施肥、覆土、蓋膜等作業,實現機械化種植。
3.7 田間管理
①適時引苗,檢查地膜 桂林市冬種馬鈴薯播種至出苗有1個多月的時間。出苗時,多數幼苗能頂出覆膜,也有少數幼苗破膜困難,必須在幼苗拱土時,及時用小鏟或利器,對準幼苗的地方,將地膜割開1個“T”形開口,把苗引出,同時用土封住膜孔。幼苗生長過程中,多次檢查地膜,發現風吹或地膜破損時,及時用土封壓,同時,適當清溝培土,防止田間積水。
②看苗追肥 生長期若苗勢弱,用0.2%磷酸二氫鉀或0.3%尿素液進行2~3次根外追肥。
③病害防治 齊苗后氣溫達15℃以上時以及早、晚疫病發病初期,每667 m2用687.5 g/L銀法利(氟菌·霉霜威)懸浮劑75 mL,每隔10 d噴1次,若出現連續下雨天氣,晴后及時用藥。
④預防凍害 a.結合天氣預報,在霜凍到來時,可用谷殼、稻草、樹葉、枯木、雜草等作燃料,凌晨至太陽出來前在上風頭堆火煙熏,每667 m2設煙堆3~5個,慢慢熏燒使地面上籠罩1層煙霧。b.凍害過后,用葉面肥噴施,幫助植株恢復生長。
⑤適時收獲 當莖葉由青逐漸變黃轉枯、匍匐莖與塊莖脫落、塊莖色澤正常時搶晴天收獲。收獲后,避免塊莖暴曬、雨淋,及時分揀裝袋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