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艷



摘要: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深化,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張需要大量的資源作為發展的物質基礎,產業間對資源的惡性競爭會愈發凸顯。水資源作為重要的投入要素,城鎮化的高速發展面臨著水資源利用率低下、水資源配置與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本文搜集了2004~2014年10個河域一級分區的相關數據,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分別在截面與時間序列上對水資源流轉與城鎮化進程水平的關聯性進行了探討與實證研究,并提出了相關結論。
關鍵詞:城鎮化;水資源流轉;面板數據;優化配置
中圖分類號:TV213+F291.1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6)06-0168-05
城鎮化進程促進了屬地原本單一的農耕產業結構向多元化經濟體制的轉型與資源的再分配,實現市場的多樣性擴張與推動新型產業的規模性發展,帶動經濟多元化發展,有利于縮小農村與城市的收入差距,逐步實現公平與正義的時代主題。
水資源涉及到全產業鏈的各個方面,也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口流轉,從而作用于城鎮化進程。2002~2014年,我國城鎮化率以年均1.35%的速度發展,2014年城鎮化率達到了54.1%,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60%,其背后對于水資源的需求總量與用水結構與規劃勢必發生重大變化,兩者的內在邏輯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
1文獻綜述
關于城鎮化進程與水資源流轉之間的關聯性問題,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研究。Allan(1999)[1]、Zoebl(2006)[2]對正處于高速城鎮化發展的所在國的水資源配置與可持續利用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為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Merret(1997)[3]將城鎮化發展中對水資源的利用情況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需求快速增長階段、需求滯留階段與需求負增長階段。Meinzen-Dick等(2002)[4]認為城鎮化進程中的水資源配置問題的解決應集中在城鎮水資源供給量的增加、產業部門間的水資源合理配置與城鎮節水三個方面。Boberg(2005)[5]的研究表明,人均水資源消耗水平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城鎮化進程速率,人口聚集效應會加強水資源短缺的困境。毛戰坡(2014)[6]論證了水資源管理與規劃的重要地位,建議完善水資源全過程管理,以區域水資源為著眼點,形成節水、水資源優化配置、系統治理的解決方案。
學者們也從實證角度對水資源與城鎮化進程的關系進行了分析。許廣森等(1989)[7]分析了我國超過300個城鎮的水資源供需情況;陳永奇(1997)[8]對黃河流域水資源緊缺城市的水資源供需關系進行了定量研究,進而對相關城市的城鎮化程度與缺水程度做出了全方位的深入評價;鮑超等(2006)[9]基于河西走廊區域的面板數據對其水資源需求總量與城鎮化水平做了實證研究,認為河西走廊區域的城鎮化水平與水資源需求總量呈正相關,且每年的遞增速率不斷提升;都沁軍等(2009)[10]對河北省城鎮化率與水資源利用情況做了量化分析,認為城鎮水資源的供給不足與分配不合理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城鎮化發展;張曉曉等(2015)[11]對寧夏2000~2012年的城鎮化率、水資源結構與產業結構做了動態演化分析,結論顯示:農業用水總量仍居高,但總體比重在不斷下降,工業與生活用水總體比重隨著城鎮化進程呈現明顯的遞增趨勢。
但相關研究多針對單一區域的截面數據或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分析。基于此,本文選取了我國10個河域一級分區2004~2014年的面板數據為研究對象,建立面板數據回歸模型,分析了水資源利用、用水結構與城鎮化進程的關聯性及其內在影響機理,從而為城鎮化進程中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配置提供依據。
2城鎮化進程與水資源流轉配置的關聯假設
2.1假設1:城鎮化發展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脅迫性影響
通過區域產業結構轉型與集聚效應推動生產效率大幅提高、資源優化配置是城鎮化的核心目的。在城鎮化進程初期,城鎮供水基礎設施和管理與調度水資源的水平較低,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低下,無法滿足產業結構的變化。隨著產業規模與城鎮規模的擴大,經濟總量的增長對于水資源的依賴越來越大(表1),因而城鎮化進程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具有一定的脅迫作用。
2.2假設2: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城鎮化進程呈現階段性影響
2.2.1水資源利用對城鎮化進程的支撐作用工業是城鎮化進程的核心產業,從制造、加工到冷卻、洗滌,水資源作為極其重要的生產資源直接或間接參與工業過程。工業化過程會帶來產業大規模興起、人口集聚和產業結構多元化,進而對城鎮化起到穩固的支撐作用。
2.2.2水資源利用對城鎮化進程的制約作用在城鎮化進程發展速率無限逼近甚至超過區域本身的水資源荷載后,城鎮水資源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工業與生活用水的需求,會對城鎮化進程起到制約作用,這些制約因素會體現在城鎮經濟、生活、生產等諸多方面。另外,城鎮自然生態系統也面臨著排水和水污染等相關衍生問題。此時,水資源的稀缺性就會隨之凸顯出來,相對于城鎮整體經濟系統和生活系統日益旺盛的需求,兩者的矛盾會不斷加劇,從而對城鎮化進程的深化產生制約作用。
3水資源配置對城鎮化進程影響的實證分析
3.1指標、數據及模型的選擇
3.1.1指標的選擇城鎮化進程中,產業結構變動與水資源需求結構變化最為明顯的兩個部門是農業和工業。為簡化計量過程,使結果更具準確性,本文主要考察水資源在上述兩大產業間流轉調配的變化對于城鎮化進程的影響。
Urbtion(自變量):城鎮化率。按照各省、市、自治區所屬一級河域分區的城鎮化系數的加權平均所得的各一級河域的城鎮化系數。
Watl(因變量):水資源流轉率[12]。各一級河域分區城鎮工業用水與農業用水比值,用于反應工農產業間水資源利用情況,以便說明水資源的利用方向。
3.1.2數據的來源與處理《中國統計年鑒》與《中國水資源公報》中以各省市為統計單位的水資源相關數據缺損較為嚴重,但按河域一級分區的統計較為完整,因此選取10個河域一級分區為研究對象(表3)。但這樣會出現河域分區的城鎮化率無法找到相關統計數據,因此,本文按照各省、市、自治區所屬的分區城鎮化率,按面積的加權平均計算,得出10個一級分區的城鎮化率(Urbtion)。樣本區間為2004~2014年。
3.1.3實證模型的選擇標準
面板數據模型(Panel Data Model)兼有截面數據模型與時間序列模型的特征,既能反映某個時間節點各特征數據的規律,也能描述單個個體特征在時間區域上的變化規律。由于水資源流轉與城鎮化進程的數據樣本較少,為凸顯數據的擬合度,采取面板數據較為合適。
3.1.4統計量描述表2顯示,樣本個體的Urbtion的差異性較大,最小值39.76%,最大值52.64%。這符合我國當前城鎮化發展較為迅猛,但區域間差異性較大的現狀。
樣本個體的Watl的差異也較大,最小值為0.024,最大值為0.813。這說明我國各區域間產業類別與產業規模差別較大,水資源利用方向存在較大差異。
可以看出,除了遼河區、東南諸區、珠江區的水資源流轉系數(Watl)與城鎮化率(Urbtion)呈現負相關性(β′i的變動值與截距項的和為負值),其余河域分區均呈現出正相關性。總體來看,水資源從農業部門流轉至工業部門是有利于城鎮化進程的發展,但局部區域也會呈現相反的發展邏輯。松花江區、長江區、西南諸區、西北諸區、黃河區、海河區與淮河區的水資源流轉拉動效率較為顯著;而像珠江區這樣本身經濟結構中工業化進程步伐較快地區水資源的非農轉化卻帶來相反的副作用。由模型擬合結果舉例,長江工業部門從農業部門水資源每流轉1%,則該區域的城鎮化系數上升2.986%;珠江區工業部門從農業部門水資源每流轉1%,該區域的城鎮化系數下降0.612%。由此可見,水資源利用對于城鎮化進程的影響在截面上依照區域不同而在工農業部門中產生不同效果。
3.2.2時間序列估計以10個河域分區在第n年的全部觀測值為一組序列進行估計,假定時間序列上的結構參數只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對Urbtion與Watl兩個變量分別取對數以消除異方差性的影響,其效應模型為公式3。選用廣義最小二乘法進行擬合,回歸結果如表4。
從表4中可得,R2為0.914427,調整后的R2=0.913337,表明水資源在工農業部門之間的流轉率與城鎮化水平存在高度相關性。另外,β′t代表在時間序列上水資源流轉率(Watl)對于城鎮化水平(Urbtion)的彈性,β′t的數值越大,就說明水資源從農業轉向工業對城鎮化影響就較大。從表4可得,2014年的β′t最大,2005年的β′t最小,且從2004年至2014年β′t值呈現出上升趨勢,表明在時序上水資源從農業部門流轉至工業部門對城鎮化進程有推動作用。另外,從∝t來看,其數據隨著年份的變化較小,說明除水資源流轉外,其他因素對城鎮化進程的影響較為穩定,更加凸顯水資源對城鎮化進程影響的重要性。
4結論與展望
伴隨城鎮化引起的產業結構調整,水資源在產業內部的使用效率不佳是引起水資源重新配置的核心動因,非農產業的興起與水資源供給的不足必然會引起部門間對水資源的惡性競爭。這些問題是由于我國水資源配置的管理機制不完善與水權制度的缺失所導致的,也體現了水資源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必須建立完善的水資源調配管理機制與健全的水權制度,為我國城鎮化進程提供堅實的資源保障。
水資源流轉調配的關鍵在于最大化地激發水資源作為生產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
雖然城鎮化的核心是工業化,但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不能將農業水資源無節制地調配至工業部門。需要根據不同區域和該區域城鎮化的程度進行特定研究與分析,構建一套復雜且全面的水資源調配管理機制。
2004~2014年正處于我國城鎮化初期階段,產業結構調整引起的水資源競爭的惡性程度尚未體現,在這個階段,時間序列估計結果顯示水資源從農業向非農產業流轉對城鎮化進程起到積極的正向作用。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發展,資源的有限性無法匹配產業規模擴展需求時,矛盾就會出現,是否跟本文假設2相吻合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Allan T. 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y: why better water management may not solve the problem[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1999,40(1):71-75.
[2]Zoebl D.Is water productivity a useful concept in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6, 84(3):265-273.
[3]Merret S.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water resource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London:UCL press, 1997.
[4]Meinzen-Dick R,Appasamy P P. Urbanization and intersectoral competition for water[J].Urbanization and Water,2001:27-51.
[5]Boberg J.How demographic changes and water management policiesaffect freshwater resources[M].Santa Monica,CA:Rand Corporation,2005.
[6]毛戰坡.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水資源保護相關問題思考[J].環境保護,2014(15):25-27
[7]許廣森,彭嘉堡.中國城市水資源系統分析[J].中國給水排水,1989,5 (3):33-34
[8]陳永奇.黃河流域與缺水城市水資源供需預測[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1997.
[9]鮑超,方創琳.河西走廊城市化與水資源利用關系的量化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6 (2):301-310
[10]都沁軍,馮蘭剛,田亞明. 基于VEC模型的河北省城市化與水資源利用關系研究[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9,32(3):39-42
[11]張曉曉,董成鎖,李澤紅,等.寧夏城鎮化與水資源利用關系分析[J].資源與環境,2015(6):696-699
[12]來晨霏,田貴良.我國二元經濟中水資源流轉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8):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