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晗 劉璐
【摘 要】學業拖延行為已經成為大學生當中非常普遍的行為,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了不良影響。本文介紹了學業拖延行為的影響因素,并通過分析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功能,對大學生的學業拖延行為進行有效干預。
【關鍵詞】學業拖延行為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影響因素 干預作用
一、前言
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學業拖延行為成為最常見的行為之一。Solomon和Rothblum發現,50%的大學生存在學業拖延行為;Knaus和OBrien的報告顯示,大約80%-90%的在校大學生存在拖延行為。其他相關研究也表明,大學生學業拖延行為有逐漸上升的趨勢。這些數據表明,學業拖延行為已經成為大學生當中非常普遍的行為,而大學生在學業上的拖延行為將會對其情緒、自尊、學習成績以及自我效能感等方面造成消極的影響。因此,分析影響大學生學業拖延行為的成因,探索如何對大學生學業拖延行為進行有效干預,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大學生學業拖延行為的影響因素
拖延(procrastination)意為推遲到明天。按照拖延的性質可將其分為情境拖延和特質拖延。學業拖延就是在學習情境中產生的情境拖延,是個體對與學習有關的任務有意或無意的推遲,以致最終沒能在任務期限內完成學習任務的行為。
學業拖延行為受到人格、認知、情境、動機等方面的影響。
(一)人格
很多研究者將拖延看成是一種人格特質,認為拖延與外傾性、神經質和盡責性存在相關,其中,盡責性是特質拖延的根源。盡責性較低的人做事常常根據自己的意愿,先做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事,沒有計劃和目標感,缺乏組織規劃能力。黃晗在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拖延的關系研究中指出,具有高效能感的學生在面臨學業任務時,更能夠積極主動地完成,而低效能感的學生由于自身能力的缺乏,即使有較高的能力,也會產生學業拖延行為。
(二)認知
認知心理學家將拖延視為一種應對策略,個體面對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任務時,會采用拖延這種方式來回避。Knaus描述了拖延者呈現的一種非理性的認知模式,正是由于這種認知模式改變了拖延者的選擇。
(三)動機
有研究者將拖延看成是一個動機問題,認為個體推遲任務時由于缺乏執行任務的動機的原因。Lee對韓國大學生行為的調查發現,拖延行為與缺乏自我決定的動機呈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當任務是由自我決定的時候,個體更不容易產生拖延行為。如果學生的學習任務是由自己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并結合自己的興趣制定的,那么,學生就會大大降低學習拖延行為產生的概率。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對學業拖延行為的干預作用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學生通過進行自我分析,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和目標,并采取各種積極的行動去達成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1]。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具有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了解社會,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等功能。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大學生學業拖延行為受到學習動機的影響,學習動機與學業拖延行為存在顯著的負相關。也就是說,如果學習任務更符合大學生的興趣,大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越高,則越不容易出現拖延行為。合理有效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其自身的優勢而制定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能夠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是為自己而學,并非只是機械地應付考試,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不會敷衍了事,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任務中去。池麗萍的研究表明,外在動機較高的學生相比于內在動機較高的學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激發的恰恰是學生的內在動機,讓學生發自內心地體驗到學習的樂趣[2]。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夠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羅靜研究了高、低拖延者的延遲折扣差異,研究表明,高拖延者更傾向于選擇可以即刻滿足價值較小的強化物,而非需要較長等待時間價值較大的延遲強化物[3]。也就是說,由于長期目標過于遙不可及,容易讓個體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出現懈怠,產生拖延行為。喬琨指出,較高的成就動機可以激勵個體朝著目標而奮斗,拖延行為與成就動機有顯著負相關[4]。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具有連續性,它貫穿了整個大學四年,根據不同階段制定相應的短期目標,個體可以在完成每個短期目標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不斷樹立信心,保持不斷進取的學習熱情,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動機,降低學業拖延水平。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助于引導學生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
相關研究發現,非理性信念是導致學業拖延的因素之一,害怕失敗的大學生面臨學習任務時,為了維護自尊,會優先采取自我設阻的方式,保護自己免受任務失敗后帶來的負面評價,將自己失敗的原因歸因于外界因素,而這樣的自我設阻行為大大降低了個體本應成功的概率。他們由于不能對自身的價值進行合理的評估,總是擔心自己沒有勝任一項任務的能力,久而久之,這種錯誤的認知方式導致了大學生學業拖延行為的反復出現。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可以采用自我詢問法、櫥窗分析法、360分析法等方式來進行全面的自我評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自我評估包含了對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個人能力和潛能等多方面的內容,幫助大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個性品質、優勢和劣勢以及潛在的能力,使學生認識到自身價值的體現和成就感不僅僅來自學習,學會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逐漸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過回避學習任務來進行自我保護,從而減少學業拖延行為。
【參考文獻】
[1]馬新建.人力資源開發管理[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135.
[2]池麗萍,辛自強.大學生學習動機的測量及其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02):64-70.
[3]羅靜.高低拖延者的沖動性特征與延遲折扣差異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7.
[4]喬琨.反事實思維、成就動機和拖延的關系[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