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
摘 要:農村面臨的嚴峻環境問題直接影響了農民的身心健康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然而由于農村環保資金財政投入不足和融資渠道單一,資金缺乏一直是農村環境治理中的瓶頸問題。因此,應完善農村環境治理的投資結構,拓寬投融資渠道,完善環境稅收體系,以形成長期有效的資金供給機制。
關鍵詞:農村;環境保護資金;投資;融資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6-0076-02
隨著農村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環境壓力也日益增大,環境問題已成為阻礙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問題之一。農村環境保護不僅是關系到廣大農村居民身心健康、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然而,在農村環境治理過程中,由于財政投入不足和融資渠道單一,資金缺乏一直是其面臨的瓶頸問題。因此,文章著力于研究如何拓寬投融資渠道,擴大和盤活農村環保資金注入,以期為解決農村環境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農村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生產造成的環境問題
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是化肥農藥和農膜等農業生產資料使用不當造成的廢棄物污染。中國產業信息網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化學農藥市場運行態勢與投資前景評估報告》指出:2014年我國農藥總產量增長至374.39萬噸,超過2012年國內產量水平創歷史新高。雖然我國農藥使用量居世界第一,但其利用率比世界發達國家低15%?20%,農藥農膜等的過量使用,產生大量廢棄物,直接滲入土地和江河湖泊,嚴重污染水體和土壤。另外,大量農作物殘留廢棄物被直接焚燒或隨意堆棄,一方面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農田質量下降;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危害人體健康。除此以外,隨著禽畜養殖的規模化,禽畜的排泄物和其他污染物處理機制跟不上,禽畜排泄物已成為當前我國農村生產中的又一個重要污染源。
(二)農村生活造成的環境問題
農村生活垃圾是指農村居民日常生活活動所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它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公共場所垃圾等。據環衛科技網統計,目前農村每年產生的生活垃圾約1.1億噸,其中有0.7億噸未做任何處理,農村垃圾處理率僅36%。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初步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58.8萬個行政村中,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的有21.8萬個,僅占37%。由于廣大農村缺乏專門的垃圾回收站和集中處理場所,絕大部分的生活垃圾處理主要采取就地堆放、填埋、焚燒等方式,傾倒在田間地頭的固體垃圾不僅破壞地表植被,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一些固體廢棄物在風力、水流等外力的作用下匯入河流會污染水源,還會造成農村淡水資源短缺。另外,固體廢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質和病原體,會通過各種渠道傳播疾病,更能造成大多數地區蚊蠅滋生,為細菌的滋生提供了條件,進而威脅農村居民的健康。
(三)鄉鎮企業污染造成的環境問題
鄉鎮企業作為農村經濟的加速器,在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和發展農村經濟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隨著鄉鎮企業的高速發展,其帶來的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我國鄉鎮企業數量巨大、門類復雜,但普遍存在著規模小、技術弱、管理差等問題,鄉鎮企業的經營者普遍缺乏環保意識,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來進行污染處理,加之農村環境監管的缺失,導致鄉鎮企業生產造成的工業廢氣、廢水等不經過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到空氣和河流中,工業噪聲嚴重擾亂農民正常生活,工業固體廢物侵占農民田地等等,這不僅對農村環境造成極大的威脅,也給農村社會穩定帶來極大的挑戰。
二、農村環境保護投融資中存在的問題
(一)環境治理的投資結構不合理
一是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資金在整個環境治理投資中所占比重過小。2012年,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為8 253.6億元,其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 062.7億元,占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的61.3%。到了2013年,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加到5 223億元,占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的57.8%(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2012年環境統計公報》《2013年環境統計公報》)。從我國這幾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的分配看,城市和工業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資占總投資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而用于農村環境保護的投資則是少之又少。二是在農村環境保護資金使用結構不合理。目前,中央下撥的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絕大部分用于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而對噪聲、土壤和大氣污染方面的投資則十分欠缺,投資結構不合理性,也導致農村空氣質量進一步惡化、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病蟲害增多,不僅危害農村居民健康,也引發了在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過量使用現象,造成新一輪的污染。因此,調整投資結構,加大農村環保資金的投入,完善農村環保投資的使用,對農村環境治理來說尤為關鍵。
(二)環境保護資金的投融資渠道單一
鑒于環境污染的外部性特征,以及環境保護本身具有的高風險、低回報率的特點,農村環境治理資金和環保公共設施的提供多屬于公共領域,治理環境污染不能由市場提供或不能完全由市場提供。因此,我國農村的環保資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行政撥款和排污費是農村環保資金的主要來源,而在資本市場上進行融資,吸收企業和社會公眾資金進行間接性投資的方式還非常少。目前,我國缺乏有效的融資手段和激勵機制,社會資源大多不愿投入農村環保領域,但是僅靠政府投入的資金非常有限,難以形成長期有效的資金供給機制,無法滿足農村長期環境治理的需要,如果不能采取多元化的投融資手段,農村環保資金缺口將進一步拉大。
(三)環境稅收體系存在缺陷
稅收是國外環境治理資金的主要來源之一,但我國至今還沒有專門的環境稅種,與環境相關的稅費主要分散在增值稅、消費稅、資源稅、車船稅等稅種中,環境稅的缺位既限制了稅收對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的調整力度,也難以形成專門用于環境保護的稅收收入來源,弱化了稅收的環境保護作用。另外,目前與環境相關的稅收征收范圍過窄,對于嚴重破壞農村環境的污染物,如電池、固體垃圾、塑料制品等并沒有明確的稅種進行征稅;污染收費制度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對排污費的征收標準偏低,而且在不同污染物之間收費標準不平衡,這大大降低了稅收對行為主體的約束力,稅收收入對于環境保護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三、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投融資對策
(一)增加農村環境保護的財政投入,完善投資結構
首先,要平衡我國環保資金的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村地區環境保護的投入。我國農村地區相對于城市地區而言,屬于經濟發展落后地區,工商業不發達,地方政府所擁有的財力有限,還要承擔地方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等重要職能,能夠用于環境保護的資金有限。因此,要進一步加大農村地區財政投入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可將農業支出列入經常性財政預算,提高對農業科技項目的財政投入,明確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財政資金的轉移支付方式,確保農村環保資金專款專用。其次,要優化環保資金的使用結構。在環境治理投資方面,應逐步改變傳統重城市、輕農村的環保投資理念,對城市與農村的環境保護投資應統籌安排和處理,并分別給予合理的資金分配額度。另一方面,對于已經到位的農村環保專項資金的使用應合理安排,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村環境保護資金使用結構,注重從全局上改變農村環境的質量,環境治理資金不僅要重點保護飲用水源和生態,還要注重大氣、土壤、噪聲等環境問題的綜合治理。此外,還應把農村環境保護和治理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專項農業發展資金的使用結合起來,力爭把生態農業項目擺在首位,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新態勢。
(二)拓寬投融資渠道
單純依靠政府力量和單一的財政投入很難完全解決我國當前農村環境治理的困境,這就需要利用多種投融資手段,將社會的閑散資金吸引到環境治理事業上來。首先,要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通過引導性的政策性貸款發放,對農村環境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和環境治理資金進行重點支持,并適當延長貸款期限;其次,發掘政策性環境保護投融資的新渠道,除了傳統的政府債券、金融債券融資外,還可將郵政儲蓄、社保基金等納入資金來源渠道;再次,充分發揮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在農村環境治理中的作用,政府可對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發放的用于農村環保的優惠性貸款給予一定補貼,鼓勵其為農村環境治理提供低息貸款。另外,政府還需制定相應的環保投融資法規,對進入環境保護領域的民間資本給予充分的激勵,充分利用民間的各種力量,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多方位的資金支持。
(三)健全環境稅收體系
首先,要設置專門的環境稅。環境稅是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社會成本,內化到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中去,再通過市場機制來分配環境資源的一種經濟手段,它是調節社會主體污染環境的成本,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時還可將征收的款項全部用于環境保護,增加農村環保資金來源。環境稅的課稅對象應包括納稅人生產經營活動中所排放的各種污染物、廢棄物以及有污染行為的商品,農村污染的主要來源——鄉鎮企業排放的污水和煙塵、農業生產噴灑的農藥、農村家庭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等都應納入環境稅的征收范圍中去。其次,把目前普遍征收的排污費改為污染稅,并提高征收標準。與稅收相比,排污收費規范性較差,征收過程中的強制性也不夠;而稅收的規范性、強制性更為明顯,能很好地體現公平、效率,還可使污染者認識到對其污染付費負有法律責任,從而提高污染者的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征收標準,能夠真正發揮稅收的約束作用,增加環境污染成本,減少環境污染行為。
參考文獻:
[1] 鞠洪良,孫鈺.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投融資機制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2010,(11).
[2] 王文軍.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投融資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經濟縱橫,2006,(11).
[3] 鮑文前.完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財政政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3,(50).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