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維恒
新課程呼喚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要求教師的教學成為以學生個性發展為中心的育人行為,使課堂充滿學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長的陽光雨露。新課程要求我們必須開放我們的課堂,讓外面的“水”流進來,讓里面的人走出去,不僅是形式上的,還有內容上的。因此,我們要勇于打破課堂內外、校園內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上的教學資源,開展多渠道的學習,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和時間,增加學生在生活中的學習機會,將我們的課堂融入真實的生活,這樣的課堂才充滿活力。
一、打造生活化語文課堂的意義
從當前的語文課堂來看,普遍存在學習主動性不高的狀況。這直接影響到了課堂教學效果,不利于提升教學質量。而倘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借助生活實例,打造生活化課堂,則有助于改善傳統沉悶的教學氣氛,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為此,語文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過程,應該注重轉變傳統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借助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為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二、語文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
1.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知識來源于生活,又要回歸生活。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能讓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更真實,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從而獲得對生命意義的理解,這樣的課堂是充滿活力的。
春天到了,南江鎮明月村的桃花、李花、櫻花都開了,漫山遍野,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就像來到了花的海洋。我帶學生一同來到這里觀花,孩子們一邊追逐、嬉戲,一邊背誦“明月村里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戀戲蝶時時舞,自花嬌鶯恰恰啼”。在這樣的情景中,與其說是教學古詩,不如說是在詩一般的境界中生活、體驗。真正做到了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體現出知識的生活價值。
2.設計在生活中求知的學習過程
過去,我們一味把學生當成裝知識的容器,以教師的結論代替學生的認識,這種未經學生體驗和內化的知識對學生來說,不能算是真知。只有學生內化和認可的知識,才是真正有效的知識。
記得我在教學《秋葉飄飄》這首兒歌時,由于它不同于之前的兒歌,閱讀性強,語句優美、形象。但對一年級孩子來說,讀好這首兒歌并不容易,特別是對一些語句的理解,難度挺大的。教學時孩子們提出很多疑問,有的說:“為什么書上說,‘紅色的蝴蝶,黃色的小鳥,一會兒又說‘不是蝴蝶,不是小鳥呢?”有的問:“紅葉是怎么飄的?黃葉是怎么跳舞的?”還有的問:“秋姑娘是怎樣發的電報?”這時我帶著他們到學校的操場找答案,孩子們高興極了,當他們見到第一片往下掉的葉子時,沸騰了,高興地叫到:“樹葉飛下來了”“紅葉在跳舞了”“快看,好多大鳥飛呀!”我又讓他們撿樹葉并起名,孩子們熱情更高了。最后,我告訴他們,秋姑娘給你們每人發了一份電報,快看看,大家起初有點疑惑,馬上就有個孩子大聲說:“我知道了,我們手中的葉子就是秋姑娘發來的電報。”回到教室,我又把在我們家鄉美麗的光霧山拍下的漫山紅葉及紅葉飄落的錄像放給他們看,孩子們簡直陶醉了,再讀兒歌,非常投入。
只要我們注意搭建課堂與生活的橋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大自然這本奇妙的書就會成為啟發孩子們思維,開發孩子們智力的教材。這樣的教學才是有生命力的。
3.捕捉生活細節中的育人資源
生活化的課堂追求育人過程的真實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要求,在促進學生學科知識掌握與技能發展的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人格的發展。在教學中,學生的心靈與言行反映在方方面面,如果教師能關注到其中的細節,善于發現育人的價值,并以此為催化劑,便能在不經意中,增強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內趨力。
一節語文課上,突然一個同學流鼻血了,只見他的同桌急忙拿衛生紙幫他擦血,并舉手告訴老師,這個小小的舉動我沒有放過,立即表揚了那個孩子關心同學的行為,結果我發現那個孩子越來越樂于助人,班上其他孩子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也會主動幫助。這樣將課改的理念融入一個個真實的細節中,將關愛與智慧的甘露撒在學生的心靈,就會讓學生生活在充滿陽光的生活中。
4.調動生活中積累的語文知識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它可以讓學生的心靈開放,思維積累更豐富,而語文教學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不是僅僅學書上的東西。開拓寬廣的語文天地,做到語文教學直接和生活相聯系,在教學中充分調動生活中的積累,讓課堂與生活融為一體。
在識字教學中讓他們交流在商店、廣告牌、門牌、電視等生活中學會字;在口語交際教學中讓他們聯系自己看到、聽到的有關內容,談自己的了解和感受。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又用課堂上所學知識為生活服務,讓課堂和生活融為一體,為學生創設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樂學、愿學、好學,使語文課堂達到一種新的境界,永遠充滿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楊澄宇.基于現象學視角的語文課程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