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明
摘 要:作文評價擁有診斷功能,激勵改進功能。當前的小學作文教學中,作文評價主要還是以教師評改為主。教師費心勞神修改完作文下發,大多數學生對老師的修改卻沒有進行投入地學習反思,教師批改沒有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學生習作能力沒有得到有效遞增,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是學生這個習作主體在作文評價中的主體缺位、主體弱位。要破除習作評價中的瓶頸,應讓學生這個習作主體在作文評價中補位。引導學生自改作文,激發自改興趣,教給自改方法,組織自改實踐,改善習作評價有效性。
關鍵詞:自改;作文評價;有效性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師改文,業至辛勤,茍學生弗曉其意,即功夫同與虛擲。養成自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作文自改能改善習作評價的有效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主體互動式的習作評改中培養自改的習慣和能力。
一、激發自改興趣
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的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從多角度調動學生自改作文的興趣是培養學生自改能力的先決條件。
(一)集體修改,循序漸進,引發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我們可以采取階梯式的教學手段集體修改。初學階段可挑選幾篇典型待改習作,利用多媒體投影儀,讓學生集體齊讀、共改。
鞏固階段可選有特點的習作讓學生分組合作探究,集體評議。成熟階段教師應參與到進度較慢學生的修改中。
(二)反復修改,分段加分,誘發興趣
傳統的打分、評等級等評價方法為一次性的終結性評價。這樣的評價在誘發習作修改的興趣方面效果不盡如人意。
要優化評價的效果,筆者認為,可以將只針對寫的評價延伸到對改的評價。在給出寫作分后,附加“修改分”。學生只要能在原來的作文上進行二次修改,并且確實改得比原來有進步或有創造性的,都可以在作文分上加修改分。評價的延伸讓學生在改中獲得,可以很好地誘發學生習作自改的興趣。
(三)分層激勵,體驗成功,激發興趣
成功的體驗,是激發學生自改作文興趣的最佳途徑之一。要讓學生體驗自改的成功,必須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獎優勵差,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自改的樂趣。我們既要照顧兩頭,也要保護好中間狀態學生的積極性。分層激勵,才會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教給自改方法
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最有價值的知識就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注意學生自改方法的傳授和指導,使他們在自改中有所體會,有所收益。
(一)讓學生掌握統一的自改符號
修改作文時常用的方法是刪、補、調、換,四種方法對應不同的修改符號。在修改前,教師應對這類符號的用法和意義進行講解和強化,使學生能熟練規范地使用。對于學生而言,自改符號的學習可以成為習得自改方法的第一課。
(二)讓學生明確完整的自改步驟
1.對照作文題目要求進行修改。
2.針對文章內容的順序進行修改。
3.圍繞文章的具體詞句進行修改。
(三)讓學生習得科學的自改方法
《浙江省小學各學科教學建議——語文》第17條提到:“講評之后要安排修改和后續訓練,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中提高寫作能力。”學生需要習得科學的自改方法,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如圈畫法、朗讀法、分塊診斷法、先增后刪法等。
三、組織自改實踐
學生自改方法學得再好,如果不進行實際練習,那也是空談。在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環境下,教師無法保證每一名學生都按照要求進行作文自改,這就需要教師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保證學生習作自改的實施。
(一)教師對學生的習作列出自改要求
學生習作完成后,統一由教師瀏覽一遍。教師在文章后寫出自己對文章的修改意見,這些修改意見將能指導學生的自改,讓其掌握文章修改的方向,久而久之,學生的語言系統也將豐富起來。他們知道表達貧窮不只是用這兩個字說出來就可以了,用一些側面的描寫更能形象生動地表達原意。
(二)以小組為單位,采用小組合作監督制
教師將文章的修改意見寫好后發回給學生修改,部分學生由于自身能力水平不足,還不能完成相應文章的修改,這時小組就可以發揮作用了。由小組長帶領組員一起討論如何修改更好,讓他們集思廣益。另外,在自改文章上交前,先由小組長收齊并檢查已完成修改后再上交,這樣可以保證自改按時、保質的實施。
(三)家長參與,家校合作
家長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家長參與到學生習作的自改中,一方面有利于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寫作狀況,另一方面也能夠增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培養學生習作自改的能力,還應做到由易到難,先要求學生小修小改,再分類單項訓練,做到每次有所側重,在有了一定基礎之后,再要求學生綜合修改,循序漸進地促使學生自改能力穩步發展。只要持之以恒,學生就會在自改習作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修改的習慣和能力,與師改一起改善習作評價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