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榮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薄耙湟晫W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過度發揮?!遍喿x是開啟學生智慧的鑰匙,它能夠打開學生心靈之窗,它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就是說只有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時,他才會帶著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學習的興趣帶動起來了,課堂氣氛很熱烈,這時的學生才會“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只有思維活躍了,學習欲望就會倍增,學習效率就會提高,因此課堂伊始教師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情趣,想方設法地把學生帶到意境之中去。例如在教學《在夏天里成長》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啟發談話:同學們,夏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在這個充滿多彩浪漫的季節里,萬物都在生長,你感受到了嗎?這時學生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有的學生說:我感受到了夏天的玉米在成長,每一天都有新變化;有的說:我感受到了鮮花在成長,開始才發出幾片小葉,不幾天就枝繁葉茂,鮮花盛開;有的說:我感受到了小麥在成長,不幾天就泛黃,抽出麥穗,隨后變成一片金黃的麥浪……于是老師因勢利導:同學們這節課老師就帶你們走進夏天,感受萬物都在夏天里成長!這時學生的閱讀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他們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課堂氣氛很活躍。
二、教給方法,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巴金說:“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良好的閱讀習慣需要教師的課堂去培養,因此課堂上教師要加以引導,使學生會讀書,愛讀書,在閱讀中得到享受。
1.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
預習環節是學生還沒有聽老師講解的前奏,它要求學生自己獨立來完成某些學習任務,為學習新課掃清障礙,打好基礎。這里學生合理地使用預習卡很關鍵,教師要精心設計預習卡,預習卡的內容要求學生獨立來完成,因此設計要有可操作性,內容可分為幾大塊:自己多讀幾遍課文,把我會認的字找出來寫幾遍,把我會寫的詞找出來寫兩遍,找出我欣賞的句子有哪些,摘抄下來,我對課文的作者了解多少,我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畫出來。漸漸地學生就會養成閱讀習慣,會讀書,會思考。
2.養成讀書思考的好習慣
學生在讀課文的同時還要會思考,愛思考,這樣邊讀書邊思考,就會有所感悟,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師要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閱讀思考的氛圍,引導學生會思考,會讀書。每節課教師都要精心設計學路導航,學路導航就是為學生閱讀起到引領的作用,使得學生閱讀少走彎路。例如在教學《苦糖》時,教師設計這樣的學路導航:(1)在課文圈出描寫我對糖很饞動作的詞,寫下來讀讀。(2)在課文中畫出我對糖很向往吃到嘴里的句子,讀讀,體會作者的心情如何?(3)體會課文題目《苦糖》含義,帶著你的理解說說你的感受。
3.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學生在讀課文的同時,教師要讓學生養成動筆思考的好習慣,學生邊讀書要邊做筆記,在課文中印象深的句子旁邊做上批注,寫下自己的讀書感受,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這樣學生才會避免讀課文的同時只是流于表面,使得學生對課文有所感受,學會思考,這樣課堂上才會交流讀書的感受,教師引導學生慢慢去品讀,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產生心靈的碰撞,情感的升華,從而使閱讀達到一定的高度。
三、拓展閱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學生的閱讀不應該只局限于課內,還應拓展到課外,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教師可采取以下方法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1.欣賞讀書
教師可采取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讓學生享受讀書的樂趣,例如開展美文欣賞,讓學生盡情地享受經典美文的內涵情感,使得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有所感受,陶冶情操,感受讀書的樂趣,讓書香伴我成長。
2.摘錄佳句
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同時,要求學生把文章中的佳句摘錄下來,開展我的精彩佳句欣賞活動,讓學生在誦讀佳句的同時感受到美的氣息,愉悅心情,開闊視野。
3.讀書競賽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讀書內容,教師可以舉辦多種讀書交流活動,如讀書演講,讀書報告會,讀書故事會等活動,使得學生對閱讀的內容加以理解,得到升華,激發情感。
總之,閱讀教學應該運用多種形式,開展多種的活動,來調動學生讀書熱情,提高學生的讀書能力,使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有所感受,陶冶情操,產生心靈的碰撞,使心靈受到震撼!
參考文獻:
李由美.淺析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能力[J].華章,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