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江蓮
在低年級的應用題中,有關兩個數量相比較的應用題是最常見的,也是令教師和學生頭疼的應用題,教師教不會,學生學不會。有的教師干脆教給學生解題的公式,什么“求多幾或少幾,用大數或小數”“求大數用加法,求小數用減法”,只要找出題中的大數、小數和求什么,就能做出來。題是做對了,成績也不錯,但學生的思維得不到發展,分析推理能力下降。那么,如何在教學中避免產生這樣的弊端呢?這就需要分析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他們喜歡觀察圖畫和實物,對顏色鮮艷和新奇活動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形象思維在頭腦中占優勢。如果運用電教媒體,它可以直觀地再現客觀事物,調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器官,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感性認識,提高思維能力。教學中用得最多的是投影儀,它可以把抽象的文字變成想象的畫面,并展現出解題思路,發展學生的思維。
兩個數量相比較的應用題在教學中分為兩種類型,下面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下如何運用投影儀進行這部分應用題的教學。
一、“求多幾,求少幾”的應用題教學
這是兩個數相比較的應用題中的第一種類型,在我們看來很簡單,但對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學生只能直接說出“12比7多5,比14少2”,究竟是怎樣求出來的,學生根本說不清楚。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會解題方法呢?我選用投影儀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準備階段,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
新課起始階段出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的投影片,有利于抓住學生新知識的連接點,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架起“橋梁”。“同樣多”“多幾”是基本概念,是在兩個數量進行比較中產生的,學生對此認識模糊,為了加深學生的認識,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投影片。
在新授課復習時,先出示圖形和左邊的覆蓋片,再出示右邊的覆蓋片,學生通過觀察,很容易理解了“同樣多”“多幾”,也能說出三角形比圓形多的是哪一部分。然后再把左邊的覆蓋片掀開讓學生觀察思考:三角形還有幾個?怎樣列示?剩下的三角形指的是什么?再讓學生用學具擺一擺。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同樣多”“多幾”的認識,又蘊涵了解題思路,為引導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打下了堅實基礎。
2.新授階段,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應用題,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分析數量關系,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在例3教學中,引導學生讀題,分析題中的已知條件和要求后,出示投影片,讓學生觀察思考:“白兔和黑兔誰多?誰少?白兔分成哪兩部分?”學生回答后,再問:“這樣求出白兔比黑兔多幾只?怎樣列式?”學生在復習準備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思考,便可回答出:從白兔總數中去掉跟黑兔同樣多的,剩下的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算式12-7,再讓學生討論12和7各表示什么?減7是什么意思。這樣,學生很快學會了解題方法,也知道了解題思路,根本不需要去記“大數減小數”,就能把題做出來。
二、“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和“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的應用題教學
這種類型的應用題是在學生學習“求多幾”“求少幾”以后出現的,也是關于兩個數量比較的,但比第一種類型的應用題難掌握,難理解。難點在于題中的一個已知條件“誰比誰多幾”“誰比誰少幾”,學生很難在腦子中建立這句話的形象。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呢?如果運用投影教學,這個難題便可迎刃而解。
1.復習準備,實現知識過渡
由于這種類型的應用題是“求多幾”“求少幾”應用題的變化,所以在復習時,通過引導學生實現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過渡……我仍舊用上一次的投影片,不過演示的步驟不一樣。先把投影片全部映出,提問:“三角形比圓形多幾個?三角形分成了哪兩部分?圓形與三角形的各部分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回答后,我指著投影儀復述一遍。再讓學生用學具擺一下,同桌互相說。這樣,學生對“同樣多”“多的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2.新授投影,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推理能力
新授時,先讓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再出示例6中“紅花比黃花多3朵”的畫面,讓學生觀察圖,分析題意,獨立思考,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便會說出:跟黃花同樣多的部分加紅花比黃花多的部分,就是紅花的朵數,再讓學生互相說。學生不僅學會了解題方法,而且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這兩種類型的應用題都是與兩個數量相比較有關,數量關系是一樣的,而學生在分析題時,要把題中的數量關系在腦中形象化,再加以分析、解答,因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正逐步由形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這種轉變主要靠學生對形象的事物多觀察、多分析,這就需要直觀形象的視覺材料,把抽象的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觀察、分析。這樣,不僅把解題思路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突破了難點,使學生對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理解得更加清楚。掌握了解題思路,就不必教給學生應用題的名稱,也不需要總結什么解題公式,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聯系運算含義、確定解答方法上。既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解題能力,又能使學生逐步由形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參考文獻:
李聰穎.小學數學應用題教法初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