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輝
《有效教學的認知》認為:有效教學的基本目標是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達到高效率地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核心是教學中的效益問題,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
在深圳市推進素質教育,提出“減負提質”后的今天,整個教育環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年輕教師,如何克服課堂中無效或低效的教學行為,真正讓課堂變得有效乃至高效是值得思考的課題。
在《組合圖形的面積》教學中,有比較有效的教學規則,如引入部分,采用有效教學的三原則之一溫故知新法,讓教學從學生實際和已有知識出發,由于組合圖形是由幾個基本圖形組成,要學生有意義的學習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必須先讓學生回顧已學基本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使新知識與學生的認知結構建立起非人為和實質性的聯系,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將新知識內化。又如為了讓學生了解學習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建立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我沒有采用教材中所提供的背景材料,而是從學生身邊選取學習材料,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引導學生細致觀察,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但是若不采用教材中的背景材料,隨意將教學內容泛化,容易造成課堂教學無效。因此,我將“墻壁”抽象成組合圖形,而這個組合圖形同樣具有方法的多樣性以及方法優化的必要性,沒有改變本節教材內容的本質。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但是其內容、平常訓練強度對課堂有效教學構成重要的影響,本課內容重點是求組合圖形面積方法的多樣性,能力上讓學生學會利用轉化、優化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學會方法總結,所以比較適合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而合作交流的前提是獨立思考,內容是交流方法的多樣性以及方法的總結,基于這樣的考慮,《組合圖形的面積》部分的教學設計如下:
師:我們如何求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要求:用盡可能多的方法計算,獨立完成)
生:自主探索。
師:巡視并引導學困生(提示學生用盡可能多的方法)。
師:小組討論開始(開始之前念讀小組合作要求)。
小組合作要求:
1.討論小組成員的方法是否正確。
2.討論是否還有更多的方法。
3.嘗試將小組的方法進行分類。
生:合作交流
師:巡視并引導。
表面上看,這部分教學設計沒有太大問題,但是我沒有考慮到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發現學生獨立思考時間用了7分鐘,合作交流時間用了5~6分鐘,導致后面環節中對過程和結果的評價、知識點的鞏固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平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訓練很少,而且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分工不明確,成員搭配考慮不周。基于這些問題,《有效教學的認知》中的內容對我具有指導性作用,總結歸納如下:其一,分組。分組不當可能會造成虛假的小組學習,即小組成員只是集合在一起,并無合作的興趣和動力。因此,分組時必須要考慮小組的規模、成員的構成、活動的時間或小組成員的分工以及激勵等,而且小組盡量由異質學生構成,這樣更加有助于學生通過合作提高學習效率;其二,合作技能的培養。學生合作技能的熟練程度會影響教師的指導行為,當小組成員之間發生爭執、聲音過大時,教師要適時制止,引導學生互相尊重和養成傾聽的良好習慣,當小組合作偏離要求或者對任務不清時,教師需解釋,當小組表現不活躍或者完成任務有困難時,教師需提供情感支持和完成任務的方法指導。總之,小組合作學習需要平常的積累,不能盲目地在公開課上進行,需要不斷實踐總結出適合學生的方法。
《有效教學的認知》也提到了教學語言對教學效果的作用,語言、語速、語音、用詞、情感等構成了其中重要的因素。在教授《組合圖形的面積》的過程中,當時感覺自己的語言沒有影響,但課后反復琢磨自己的語言時,覺得缺乏“吸引力”。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作為數學教師,在教學時要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前提,正如書中所提到的語言邏輯性的影響,教學時數學語言要精確、嚴謹,但是光嚴謹還不夠,還得從學生實際出發,用親切、有感情的語言向學生傳遞信息,以激勵性語言為主,少指責。除此之外,還需要注重教學語言的精煉性、生動性以及肢體語言的配合,如此,才能提高教師語言的吸引力,學生的注意力才會集中,才會將知識注入學生的心田,這樣教學才會更加有效。盡管如此,教學語言的能力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提高的,要苦練基本功,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錘煉,琢磨出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模式,從而進行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不是只提高學生做題的能力。書中講到“有效教學未必是優質教學,優質教學一定是有效教學”,作為年輕教師,我們需要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收獲,從無效或低效走向有效,并且努力使有效教學向高效、優質教學轉變,使學生的綜合素質獲得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顧邦正.如何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文學教育:下,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