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華
有人說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卻特別多、特別細,大至教育教學工作,小至學生的衣著行為,事事少不了班主任操心。我們做班主任,要經常教育、糾正學生的錯誤,這是最考驗教師耐性和技巧的一件事。當面對犯錯誤的學生,在當前的人文背景下,如何處理比較有效呢?我經常思考這個問題。
一、個案的基本情況
××,女,活潑聰明,但學習習慣差。通過半年的觀察,我發現××的行為主要表現在:懶散,經常不完成家庭作業,貪玩,逃學,編一些謊話騙老師和家長。家里奶奶年事已高,父母工作忙,上班時間沒有規律,再也沒有人能看管、教育她。于是,她從一年級開始就自己上學、放學,途中愛到小店里買點玩具或零食,花光了零錢就賒賬,欠下三百多塊的賬。心理方面: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上課不專心聽講,對學習不感興趣。
二、個案的家庭情況
1.家庭情況
通過了解,××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從小是奶奶帶,上了小學,奶奶年事已高,不能再管教她。過去奶奶對她十分寵愛,××的父母本身的教育能力有限,再加上他們自身知識水平不高的緣故,平時對孩子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只會責罵,一聽說成績不理想,就是一頓打罵,讓孩子無所適從,逐步形成了懶散的習慣和自暴自棄的心理。
2.家長的寵愛
過去,××的父母對××的內疚感使得他們對××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奶奶更是極度寵愛。由于以前一直寵愛著她,奶奶一旦離開后就無人管教,導致孩子對物質需求的欲望膨脹,攀比虛榮、懶散。
3.集體的疏遠
××的性格較開朗,開學初有很多朋友,但由于不做作業,上課沒有興趣、逃學,加上教師對她特別輔導的時間多了,她對教師產生抵觸心理;她和同學接觸也少了,同學們對她的印象不太好,她和集體漸行漸遠。
4.教育方法不恰當
家長對××管不到,一直強調孩子“自覺”,但對孩子的學習期望又很高。他們認為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孩子應該彌補他們的缺憾。因此,他們對××的學習成績很重視,一聽說成績不理想,就是一頓打罵,很少有耐心地說理交談。
三、方法與實施
1.深入家庭,進行家教指導
要想改造××的不良習慣,還得從她的家庭入手。首先,我真切地希望××的父母好好關心××?!痢恋母改笐摲峙浜脮r間,對孩子輪流管教。此后,××的作業字體端正多了,作業質量也得到提高。其次,其父母多和孩子在一起,孩子身體好,心情開朗,成績好,做人才有信心。再次,××的爸爸不能老埋怨××,夫妻吵鬧打架是因為孩子的學習差,不能動不動就拿孩子出氣?!痢涟职钟辛藛l,開始改變自己的言行,孩子的學習好起來,夫妻的爭執也少了,對孩子的態度溫和了。漸漸地,××從畏縮走向了開朗,見人就打招呼,很有禮貌。最后,建議××一家人共同完成一些事情,如果家中有她更加喜歡做的事情,孩子就會好好地留在家里。讓××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并學會一些技能,父母贊她愛干家務,老師贊她愛勞動,同學們喜歡和她一起分享小制作,她的精神面貌有所改善。
2.發現她積極的因素,促進轉化
在學校里,只要××有一點小進步,我都會表揚她。每次作業的進步,我都給她一朵“小紅花”。她得到小紅花后喜歡在人前“炫耀”一番,端正的字體,高質量的作業,是她樂學樂做的源泉。課堂上,老師盡量給她機會表現自己,從簡單的問題開始,慢慢引導,看著她越來越愛動腦筋,聲音越來越響亮,到同學們給她熱烈的掌聲,××也越來越自信。
3.引導集體關注他,接納他
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在培養他的正確交往能力的時候,還注意發揮集體和伙伴的作用,通過同學的忍耐和愛護,幫助她在集體中找回自我,學會交往。
4.運用多種評價,促進發展
衡量一個學生的標準不僅僅是成績,還有多方面的素質。除了調動她的積極性、主動性,我還注意成績以外的評價,用包容的眼光看待她。當發現她今天能主動參與勞動,我及時在同學面前表揚她,在此,她懂得了勞動需要分擔;當她能主動幫助同學的時候,同學給予一聲感激的“謝謝”,從此,她懂得了互助互愛和禮貌待人……通過種種的評價,種種的修正,××不僅僅積累了良好的評價,還積累了她對別人的愛,別人對她的愛。
四、教育效果
從中我了解到××內心的真實、善良的一面。孩子的可塑性很高。她得到了表揚,變得越來越自信、開朗,成績也不斷提高,班里的朋友越來越多,很有禮貌,愛幫助別人,為班級做事,人緣越來越好。
五、反思和收獲
這件事使我懂得,世界上有兩種愛是最無私的:一是母愛,一是師愛。師愛,不應該是空洞無物的,而是具體的、實實在在的。其中,它主要表現在教師對學生學習的關心、幫助,生活的關懷、照顧。這是一種情感與心靈的融化,是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師愛也不是盲目的,而是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愛,方能收到應有效果。
作為一名教師,學生的進步,是我最大的快樂,最大的滿足。這件事情,也使我在思想上得到鍛煉和啟發,在教育工作中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
參考文獻:
張曉江.愛生教育的生命[J].教育教學論壇,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