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凌玉
摘要:本文簡述白鹿洞書院的起源、發展及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文化底蘊,對其獨特的文化思想加以提取和闡述,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白鹿洞書院;理學思想;書院文化
一、白鹿洞書院的發展歷史
譽為“天下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背靠廬山南麓的五老峰,面對著鄱陽湖,是江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擁有著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游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書院起源于唐朝,因北宋講學之風的盛行,白鹿洞書院深受朝廷的重視,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宗師朱熹不顧當朝的反對,自籌資金命人修復白鹿洞書院并自任為洞主,招攬師生,制定教規,親自講學,苦心經營,使得白鹿洞書院名噪一時,成為宋明理學的傳播中心。新中國成立后,白鹿洞書院作為文化古跡得以保存。1996年書院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廬山世界文化景觀的主要景區,其深厚的書院文化一直延續至今。近年來,國學研究的熱度高漲,越來越多的學者和國內外的研究專家把目光重新投向了白鹿洞書院。如今韓國儒家研究機構及紹修書院的同仁紛紛來白鹿洞學習研究,通過學術交流締交友好關系,促進各種合作。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文化素質的提高,白鹿洞又迎來一個新的春天。
二、白鹿洞書院的特色建筑風格
書院建筑和園林風格體現著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氣質與內涵。白鹿洞書院依山而建,富含濃郁的地域性特色,是地域性建筑的典型。門前溪水蜿流而過,千古奇松圍繞,古木參天,茂林修竹。白鹿洞書院的建筑多為青磚加粉面,青瓦灰墻。顏色多用黑白灰棕等中性色,不及宮殿式的紅墻黃瓦的恢弘,不及廟宇的雕梁畫棟,卻表現出樸素自然的文雅格調和書香情趣。書院最具代表的是禮圣殿前的柱基磚雕,其基礎雕飾主要以蓮花、菊花和桃花為裝飾圖案。這些圖案頗具豐富的內涵和寓意,蓮紋寓出淤泥而不染,取自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的《愛蓮說》。菊花臨霜不屈,故其寓意氣韻高潔,而桃紋示意桃李滿天下,寓意著此處人才輩出。白鹿洞書院有別于其他的書院,其最具特色的不是清雅的“馬頭墻、小青瓦”,而是它特有的清幽,依山傍水,隱蔽于山林之間的風韻。
三、白鹿洞書院獨特的文化思想
書院是新生于唐代的中國士人的文化教育組織,它源自民間和官府,是書籍大量流通于社會之后,數量不斷增長的讀書人圍繞著書,開展包括藏書、校書、修書、著書、刻書、讀書、教書等活動,進行文化積累、研究、創造、傳播的必然結果。理學大家朱熹對白鹿洞書院的發展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程朱理學中的理學思想亦為白鹿洞書院文化思想的補充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莊子提出,后經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作為儒學的新傳承,理學中對天人合一有獨到的闡釋。程朱理學認為所謂的“天人合一”并不存在,天人本就是一體的,天與人從未隔離,只有不同相隔有矛盾才能稱之為合,而天人本身并無矛盾故不存在天人合一。所謂的天既是自然,而自然是包括人的。可見,程朱倡導著天與人的密不可分,即人與自然是一體,有著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
2。理性至上
不同于感性世界的審美,宋代理學將審美主體的感性審美體驗提升到理性的層面,表達對人性、世界、宇宙的理性思考。受理學思想的影響,宋代的文學藝術作品大多為抒情和理性相結合,用抽象的思維弱化感性的思維,既能給人以審美的享受又給人以啟發。正如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中所說:“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認筋骨思理見勝”。唐詩往往緣情感物,宋詩即事議理。所以在理學的影響下宋代的審美不注重形似而主“韻”尚“意”重氣象,追求以神造形。
3.中庸
《中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宋代通過程朱理學的推崇尊奉,《中庸>>單獨成篇并列為“四書”之一。“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以實際的內在需要為出發點,追求中庸之道,保持平衡不走極端。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處,如宋玉筆下的大美人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中庸就是恰到好處。
4.生生之德
生生在《辭海》中的解釋就是“變化和新事物的產生”。而“生生”這一說法起源于《周易》:“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生生之謂易,既生生就是改變的意思。生生不息,又意味著生生,生了又生,正如大千世界就是生生最生動的表現。生生之德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思想精神,宋明理學繼承弘揚了這一思想。
四、總結
現今,白鹿洞書院由唐朝發展至今,歷史悠久,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何提煉其精髓,使之與當今的文化產業相結合,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傳承,并創造出一定的經濟價值,將為后續研究中的重點。
參考文獻:
[1]錢鐘書.談藝錄[M].上海v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2][梁]蕭統著:[唐]李善注.文選[M].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