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姣 李旭 楊定蘭 劉煥
摘要:新媒體時代以互聯網為傳播介質,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青少年接受迅速,但網絡頻繁曝出的挑戰思想道德底線的爭論與事件,給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帶來一定沖擊,文章分析網絡媒體影響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存在問題,并探究其原因,提出相應解決措施。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
一、新媒體影響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存在問題
青少年群體在自我道德約束和控制,在個人行為規范和對法律法規的充分認識上還處于培育發展階段,不成熟的道德素質水平和新媒體環境中不良因素的誘因存在不對稱關系,導致了青少年道德理念和人文修養的淪喪,自私、封閉、懶惰、貪欲等等不健康心理,新媒體在青少年犯罪中的催化劑作用正在成為不爭的事實。
(1)新媒體信息傳播的游離失控造成的社會信息的極大不確定性,是青少年“三觀”正確形成的潛在威脅
新媒體傳播的無序性;破壞了長期以來大眾傳播媒介賴以生存的傳播規律和社會、法律制約措施,這既是由新媒體的技術特殊性所決定的,也是目前新媒體特殊的初期發展階段的社會法律基礎所決定的,由于新技術的應用和互聯網絡對社會的動因,相當多的傳統媒體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新媒體的傳播應用,利用互聯網平臺創辦了一系列令人睦目結舌的媒體形式:網絡龜視、網絡雜志、網絡報紙、網絡電臺、BBS、博客網站等等,它充分利用了互聯網跨國界、跨平臺和跨意識形態的完全自由的特性,在法律法規尚存在一定的盲點的社會條件下,信息的傳播行為在這類信息媒體上一定程度地發生失控,由于其本身的商業資本血統,同時又是如此不受制約,網絡信息以各種形式傳遞到少年兒童面前,圖片、視頻、音樂、動畫以及計算機程序等等,大部分信息在未經篩選、過濾的前提下,以各類不同目的、不同形式和不分年齡生理階段地一股腦波及到青少年面前,如:不負責任的謠傳、色情、暴力、人身攻擊、知識產權侵權等各類不良信息充斥其中,其傳播速度之快,信息波及面之廣,信息傳播的失控導致我國青少年群體思想和世界觀的不確定性和不可知性,主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三觀”以及身心發育尚未成熟,思想處于極度矛盾、混亂中,很容易受到新媒體上不健康宣傳論調和反動文化思想的等的影響,從而滋生全盤西化、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不健康的新媒體上的虛擬游戲,改變了青少年的人際關系及生活方式,容易使其產生畸形的心理
游戲軟件的制作、引進、發行及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目前新媒體上的游戲尤其是網絡游戲軟件大多是從境外涌進來的,內容以打斗、暴力居多,滲透著西方的文化觀念、歷史觀念和價值觀念、對青少年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極為不利,特別是虛擬與現實的沖突,容易造成網絡與現實判若兩人的人格分裂。這種多重性的人格傾向容易使青少年產生畸形的心理表現出行為變異、人際關系緊張、心理錯位、生理失調等特征,給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帶來危害,不利于他們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此外,對自控能力較弱的青少年而言,就會帶來學習成績下降、曠課、逃學等危害,嚴重者甚至走向違法犯罪。
(3)新媒體傳播行為的失控和信息垃圾的泛濫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識
由于我國在電子信息產業的人才基礎、科研環境、技術創新和市場推廣等方面在當今世界相對處于優勢地位,也正是由于基礎電訊事業的高度發達和人才優勢,使得基于互聯網信息服務成為一個低成本進入的大市場,而小投資和技術門檻的相對較低以及軟件人才的豐富儲量,再加上互聯網絡的媒體特性,一定程度上給網絡色情提供了良好的滋生土壤,還有一些非法組織或個人也在新媒體上發布擾亂政治經濟的黑色信息,蠱惑青少年,這種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識,污染青少年心靈,誤導青少年行為,使青少年這一正處在思想道德培育初級階段的人文群體成為最大的受害對象。
(4)新媒體的相對隱蔽性特點,使得青少年不道德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增多
新媒體信息傳播的開放性、虛擬性、隱蔽性和無約束性,提供了一種即使犯了罪也不需坐牢的環境,使青少年的道德約束感和信任度降低,一方面,少數青少年瀏覽黃色和非法網站,利用虛假身份進行惡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網絡犯罪增多,例如傳播病毒、黑客人侵、通過銀行和信用卡盜竊、作騙等,這些犯罪主體以青少年為主,大多數動機單純,有的甚至是為了好玩、過癮和顯示才華。
二、新媒體對青少年道德素質影響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家庭上網的比例遠遠大于其它場合,因為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優越,相當一部分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活動空間,家長為了孩子成才,一般也都為子女購買了電腦,家長這種善良美好的初衷往往事與愿違,購置電腦非但沒有起到促進學習的目的,卻反而使得大多數孩子沉迷于電腦,以致無法自拔,加之多數家庭的父母對于電腦和網絡知之甚少,根本無法監督少年,孩子的網絡道德教育,不僅是家庭網絡環境,辦公室、賓館等公共場所便利的網絡環境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
(1)父愛缺失、游戲缺失、同伴缺失是青少年沉溺新媒體尤其是網絡的根本原因
首先,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父親往往代表著規則和秩序,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與父親的作用有很大關系。但現在很多家庭中,父親的功能是缺失的,比如,一些孩子父母離異,孩子只能跟母親一起生活,有的家庭父親雖然在家,但他們總是在外面忙自己的事業,還有的父親為了生存與發展,不得不遠離孩子和家庭。
其次,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社會角色更豐富的游戲,需要有象征意義的游戲幫助他們長大。需要在游戲中有一定的肢體接觸,甚至肢體沖突的,但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時,他就去找替代品。新媒體中的游戲很多都是戰斗游戲,所以很容易被青少年迷上,另外,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同伴特別重要,但是中國城市中大多是獨生子女,孩子普遍感到孤獨,同時很多孩子上學距家很遠,又因為安全問題,家長不得不接送,本來上學路上可以和伙伴玩耍的機會也沒有了。當現實生活中伙伴缺失時,新媒體尤其是網絡卻給孩子們提供了機會,在網絡中,有游戲,有同伴交往,又能獲得成就感,,正好彌補了三個方面的缺失。因此,青少年迷戀網絡媒體,家庭、學校和社會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不能一味地責備孩子。
(2)互新媒體所提供的千奇百怪的信息服務成為青少年道德底線失守的可怕誘因
從新媒體所提供的信息服務結構層面來講,很容易導致青少年玩物喪志,把學習教育、鍛煉身體的大好時光都投放到千奇百怪的新媒體娛樂當中去,就如很多家庭所共同面對的問題,購置計算機原本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學習和增長見識的渠道,但買回家后則變成了一臺高級電子游戲機,從另一方面來講也反映出當前新媒體上青少年文化信息傳播建設方面的工作存在局限性和不足。
(3)新媒體信息傳播環境的無序和不規范,是青少年迷失網絡的重要因素
對青少年群體使用現代傳播技術的有效約束機制尚未完成,在這種情形下,在新媒體上的一言一行,所作所為和對自身行為產生的后果的評估都建立在青少年的道德素質基礎上。常言道,無法無天,沒有了約束,處于思想道德、法制觀念發育初期的青少年群體很容易誤入歧路,產生不良影響a
三、新媒體影響青少年道德素質的解決對策
(1)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新媒體尤其是互聯網
首先,家長應提高自身的新媒體知識與技能,做好對孩子的引導與教育工作,針對青少年自制力較弱,容易沉迷于新媒體游戲,甚至對新媒體游戲產生嚴重依賴的現象,家長有責任同孩子討論使用新媒體的相關問題并制定明確規則,以減少黃色,暴力以及含有不健康內容的網站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
其次,教育和社會相關部門要把引導青少年學會正確使用新媒體作為自己責無旁貸的義務,應采取措施,在全國學校和圖書館的電腦上安裝攔截軟件,對不健康的網站進行過濾和屏蔽,積極引導青少年遵守網絡道德。
再次,嘗試建立能夠滿足青少年各種信息需求的青少年信息中心和青少年網站,由于許多網站的信息魚目混雜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應建立一批青少年適合瀏覽的綠色網站和信息中心,這個信息中心要擁有豐富的綜合信息資料,如遠程教育、業余愛好、夏季工作、志愿者工作、醫療衛生服務以及與青少年有關的各種信息,青少年可以在這里通過網絡搜尋到學習、培訓、工作、旅游以及業余愛好等方面的相關信息。
最后,加強對網吧的監督和管理,重視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要借助政府力量提高青少年對網絡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認識,采取相關的防范措施,對以非法手段獲得他人的個人保密信息等的不道德行為,應有相應的法律措施,通過全社會這樣一種無形的環境輿論壓力來遏制網絡信息泛濫以及不負責任的信息傳播行為,想方設法地為青少年營造綠色純凈、文明健康的網絡環境。
(2)利用現代傳播技術搭建素質教育的新媒體平臺
現代傳播簡而言之,是利用遠程網絡和數據庫以及新媒體技術進行教育活動的一種模式,積豐及利用現代傳播技術,應該從基本面上解決教育資源分散化的不利局面,通過有關教育主管部門的協調統一,對各類教育數據庫平臺進行整合和規范,形成較為完整和完善的中國教育信息平臺,特別是素質教育平臺。
(3)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廣泛進行交互式交流
我們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尤其是互聯網這一現代信息傳播平臺,廣泛參與國際交流,真正讓青少年群體開闊視野,真正從教育思想上放開,要充分認識到在信息傳播高度發達的今天,所有的問題和成績都是要去面對的。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以互聯網為傳播介質,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青少年接受迅速,不成熟的道德素質水平和新媒體環境中不良因素的誘因存在不對稱關系,導致了青少年道德理念和人文修養的淪喪,自私、封閉、懶惰、貪欲等等不健康心理,所以提出積極的措施解決新媒體影響青少年道德素質的問題,以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道德素質,完善人格品質。
參考文獻:
[1]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lO.
[2]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3]汪青松.推進新時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J].當代青年研究,2004,(4).
[4]馬奇柯.國外社區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特點及其啟示[J].中國青年研究,2007,(12).
[5]雷菁.網絡不良信息對青少年的影響及對策[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6,(1).
[6]張泰來,沖突與合作:新媒體環境中青少年思想成長與道德建構[J].中國電力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