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國
摘 要:政治理論課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創新理論教育人、培養人。教學方法很關鍵,直接影響著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政治理論教學,一是要貼近官兵的生活實際;二是要具備豐富的內容和形式;三是要蘊含濃厚的真情實感。
關鍵詞:政治理論;教學方法;貼近官兵
政治理論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教學方法很重要,直接影響著教育的質量和效果。筆者根據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就政治理論教學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政治理論課必須貼近官兵的生活實際
政治理論課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創新理論教育人、培養人,實現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增強部隊的戰斗力和凝聚力。因此,講課離不開講革命的大道理,不愿講大道理,或者以小道理代替大道理,那就會使政治教育課失去應有的意義。但是,講大道理必須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貼近官兵生活,這樣,受教育者才愿意聽,樂意接受。
一要觸動學兵之心。有的教員認為,理論是嚴肅的,界線是分明的,政策性是很強的,講不好就會犯錯誤。這種想法是對的,我們講政治教育課,必須站在黨的立場,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宣傳的內容必須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相一致,否則,就會犯錯誤。有的人為了避免“犯規”就去抄書抄報,學兵想聽的不講,不想聽的卻講個沒完,結果適得其反。誠然,一些報刊書籍講的大道理都是對的,也是可以引用的,甚至可以拿到課堂上來學習。但是,授課時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講好大道理,必須摸準學兵的心理,把課講到學兵的心上,根據他們的“興奮點”——他們最關心的人和事,因勢利導地講。比如,講艱苦奮斗,開始時可從學兵們身邊的各種浪費現象講起,抓住其心;接著針對浪費現象的根源引導學兵們發言剖析,使其明理;最后,用我軍歷史上艱苦奮斗的事例旁征博引,升華教育主題,使教育目的入耳入心。這樣,所講內容與學兵們思考的問題能緊緊地貼在一起,他們就能愿意聽、樂意接受。
二要聯系學兵之利。講政治理論課,必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聯系之利。所謂聯系之利,就是要聯系教育對象的切身利益。馬克思說:“人所奮斗的一切都同自己的利益有關。”如果我們講政治教育課不和受教育者的利益聯系起來,拋開他們的切身利益講大道理,海闊天空地講了一大套,聽課人不知道和自己的利益是個什么關系,結果是空對空,干巴巴沒人愿意聽。再者,如果僅僅聯系聽課人眼前的利益講大道理,就事論事,甚至遷就許愿,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結合他們的切身利益以及國家的政策形勢、社會的發展規律講道理,既承認社會群體中個人利益的一定合理性,又引導大家自覺擺正個人利益,這樣,大家聽起來就容易接受。
三要合乎學兵之情。俗話說:“情理相同,情到理到,情阻理難達。”搞教育一定要合乎情理,每講一個問題都要考慮學兵是否能夠接受,是否能夠打動學兵之心,是否合乎學兵之情。只有將心比心,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的目的。要講好大道理,光有針對性、光結合切身利益還不夠,還要把大道理和聽眾的困惑結合起來,這樣講道理才能理通氣順。比如,針對學兵們關心的將來退伍后怎么辦?不能一味地強調服從組織分配,保持革命戰士本色等大道理,可以結合黨的惠民優扶政策,解讀地方安置工作的政策法規,介紹當前的社會就業形勢,使大家對未來充滿期待和希望,有信心到社會上再創佳績。
二、政治理論課必須具備豐富的內容和形式
講課的內容和形式,是關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果的關鍵環節。如果教育者只重形式而不重內容,就會片面地去追求某種體裁格式,以致使自己的講授徒有虛華的外表,給人以密葉遮花、浮云蔽月之感,就會使學兵不愿意接受。那么,講政治理論課時,如何把內容和形式緊密地結合起來,使講課的效果發揮得更好呢?
一是授課內容要新穎。教員在講課時,力爭在“新”字上下功夫,給受教育者提供一些新的知識或新的信息。這就要求教育者一方面要加強自己的閱讀量,堅持讀書看報,主動接受新生事物,把握最新的時訊;另一方面,要及時發現和利用身邊的新材料,注意新觀念、新事例的運用,不斷挖掘和充實已有的素材,保證每堂課使受教育者都有新鮮感;同時,還要從實際出發,區別不同對象使用不同材料,不能一味求新,嘩眾取寵,否則,“陽春白雪,和者甚寡”,同樣收不到應有的效果。
二是授課形式要靈活。根據人們在接受教育形式的選擇上具有“喜動厭靜”的特點,在講課的形式上必須突出一個“活”字。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好的教育內容一定要有好的教育形式。教育內容是依賴于一定的教育形式表現出來的,教育形式的選擇,是根據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教育條件而定的,一定要實事求是。例如,搞優良傳統教育,可針對學兵思想中存在的訓練怕苦怕累、艱苦奮斗意識差、愛買零食亂花錢、說話不文明等各種傾向性問題,讓每名學兵依據身邊的題材畫一幅漫畫,并進行展覽,并讓每名學兵談自己漫畫作品的創意、表現的主題、自己的認識。這樣以漫畫的形式,就可開展一次非常生動的啟發式自我教育,并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授課針對性要強。在教學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一種現象,某一節課,內容是正確無誤的,形式也是生動活潑的,學兵聽課興趣也是很濃的,但就是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這是因為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缺乏針對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們在接受教育時,還有一個“喜真厭假”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講授政治理論課時,必須根據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來選擇內容和形式,也就是說要在針對性上突出一個“準”字。一方面,要根據教育內容來選擇形式,不能擺“花架子”,也決不能單純地為形式而搞形式;另一方面,要根據教育對象的特點來選擇內容和形式,在內容上要克服“一刀切”、“一鍋煮”,在形式上要克服單一化的現象,要適應青年學兵思想活動的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的特點,針對他們的需求選擇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既不能一味地滿足、遷就,又要適應他們的心理需要,將灌輸與啟發引導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保證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三、政治理論課必須蘊含濃厚的真情實感
烏申斯基說:“情感所起的作用,比單純理智所抱的信念,或比由于畏懼懲罰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習慣,都要強有力得多。”講好一堂政治理論教育課,不但要有充分的說理,而且還要有真摯的情感。教育者應該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堅定的理想信念,通過富有感情的表達和各種藝術手段,把教育內容所包含的“情”深刻地傳遞給受教育者,才能引起對方的共鳴,才能為受教育者所接受。
一是要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在政治理論教學中,有時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就是有的教員在講課時,底氣不足,語氣乏力,使受教育者聽不入耳,不愿接受。原因就在于講課者信念不是很明確,聽課者怎能去信服?我們講政治理論課,既是對教育對象提高認識的過程,又是對教育內容中情感的體驗過程。講課不僅要把理論知識傳授給教育對象,而且也應該把教育內容本身所具有的真情實感移植給教育對象,使教育對象從教育者的情感流露中,感受到應該擁護什么、反對什么,贊揚什么、鄙視什么,歌頌什么、抨擊什么。只有這樣,受教育者才能真正領會教育內容的思想內涵,才能從教員堅定信念的情感流露中受到啟迪。
二是對所講道理堅信不移。古人講:“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如果傳道者不信道,授業者不敬業,解惑者自己還弄不明白、甚至不信,那么,對受教育者來說,也就不可能信服,這樣的教育也不可能達到其目的。因此,針對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難以解答的問題、轉型時期出現的一些新問題等,教育者必須對所講的道理堅信不移,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鳴。講政治理論課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理論課中有很大一部分內容是大家熟悉的,是帶有立場傾向性的。對這部分內容的講解,必須灌注真誠的情感,特別是講到難點問題時、講到大家疑慮不解的問題時,只有教育者堅定不移,講得理直氣壯而不呑呑吐吐,受教育者才能有堅定感。比如,講反腐敗問題,按理論上的要求必須講清“腐敗問題是能夠解決的”,如果教育者本身對我們黨反腐敗的決心都心存疑慮,那么,根本就不可能去說服別人。所以,教育者必須對所講的道理堅信不移,只有真誠才能打動別人。
三是對受教育者要有愛心。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也不可能有對于真理的追求。”當代青年學兵經歷多、見識廣,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他們情感豐富的同時,對情感的需求也特別迫切。政治理論課的主要形式是課堂教學,如果引不起受教育者的愉悅情緒和體驗,那么,這種教育一定是呆板、沉悶、枯燥乏味的,就會使受教育者昏昏欲睡,不愿接受。因此,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必須有愛心,才能在講課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滿足他們情感的需要,使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形成同頻共振,而且也產生情緒上的情感共鳴,達到教育的最終目標和效果。
(作者單位:陸軍炮兵訓練基地政治工作教研室,河北 宣化 0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