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婷
摘 要:《老子》一書預見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種種困境,既有對天道自然思想的闡發,也有對人道社會理論的深層反思。老子對生命哲學的關注更是闡發了生命的本源、生命之美等一系列哲學問題。再讀《老子》,探析老子生命哲學的獨特魅力,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現代社會具有返璞歸真的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老子;生命美學;道;自然
生存問題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近千年來,無數偉大的哲學家都對生命充滿了終極關懷,探索生命之美、追求人生境界既是熱愛生命也是尊重生命。老子就是這樣一位哲學家。老子對人生的體悟包含了對個體生命無限的尊敬和關切,同時體現了老子遵循宇宙規律和天地法則的生命之美。老子生命哲學的境界已超過世俗層面,他的“生命自然”觀對現代人們的人生價值和生命追求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老子其人其書
在研究老子生命觀、生命美學之前,必須對老子本人及《老子》主要思想做一闡釋,以更好的進入老子的生命美學之中。
關于老子奇其人其書的爭論由來已久,近代著名哲學家們比如馮友蘭、胡適、錢穆等都對此做過研究和辯論。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用簡短幾百字對老子做了記載,表示在西周有這么一位姓李,名耳,字聃的人著作了《道德經》一書,孔子還問禮與他。然而司馬遷另外兩條記述又增加了不確定性,一認為老子是楚國人與孔子處于同時期,二又說孔子去世一百多年后,有人說周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說不是,世間沒人知其然。正因為此,老子究竟是誰?是否著作《老子》一書?引起了后世哲學家的爭議和質疑無數,在此不做列舉。
不過目前學術界還是比較多地接受了老子就是老聃,著有《老子》一書。本文姑且以《老子》是老子所作來研究其生命哲學的重要思想。本文參閱版本為饒尚寬《中華經典藏書:老子》中華書局2004年出版,以及任法融《道德經釋義》(豎排版)東方出版社2009年出版。
二、老子生命之源——道
(一)道化萬物
“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也是其生命哲學的基本范疇。老子認為“道化萬物”,“道”是宇宙萬物產生的根源。“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萬物的本原,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它賜予整個宇宙生機,道不生不滅。正是“道”的運動變化孕育了生命,宇宙間的一切生命皆因為道的變化而化生,各種生命的形態不斷地展現在宇宙大道之中。
老子認為天地萬物和合而生成,宇宙是生命流行的境界,充滿生氣,人立足其中,與天地共存,情感共通。宇宙生命浩瀚無邊,流行不息。這樣的生命場景孕育了無數的生命形態,體現這一形態的最為核心的哲學范疇就是“道”。老子的生命哲學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論立場,以對“道”的形而上特征的顯露,揭示了“道”作為生命本源的緣由。
天地萬物的化生離不開“道”,“道”的運行離不開陰陽二氣。這一過程,老子有集中的論述。《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①。老子此處未明言元氣化生萬物,但老子所說的氣沖而和的過程,就是萬物陰陽之氣運行的結果。在道的化生之力的催動下,元氣以其陰陽不同的發展方向構成了萬物演化的進程。這就是道化生萬物的具體表現。
(二)道不可命名
道化生萬物,是萬物的唯一起源。這個唯一性體現了生命的永恒性。《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②。“道”作為宇宙的本原,雖寂寥獨立,但卻周行不殆,流行不息,不可言說,亦不可命名。
生命的源源不斷實質上超越了任何具體的、可名狀的有限存在物。生命是素樸的,可以在廣度上拓展,在深度上無限加深。“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③(《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先天地而生,寂寥獨立,運行無始無終,沒有中斷,沒有間歇,這一過程與萬物創生相伴隨。
老子給我們描述的“道”是無形的非具體的東西。因為具體的東西會受時空的限制,有形態、生滅的變化,所以“道”是無形的、永恒的,是真實存在的。但是“道”又是深遠不可捉摸的東西,恍惚不可感知。《老子》第十四章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兮,復歸于無物”\+④。道的超感官性對于人的感官就是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表明道處在無限時空之中。超感官的、無限的道是不可命名的。
正因為“道”無形不可感知,老子形容它的情況為“大”。老子所說的道之大,不是空間之大,也不是體積之大,而是指其創生萬物生命的能力極其廣大。“道”創生了世界,是天地萬物的本原。
雖然“道”是無形的,但不代表“道”不存在。老子用很多章證明了“道”的真實存在性。如《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⑤。
三、老子生命哲學實質
老子的生命美哲學有兩大前提,一是“道”是宇宙的本原,二是“自然”是萬物的法則,其中“道法自然”,這是“道”的根本特性,道的性質也是自然的。“道”的特性還包括“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⑥。可見老子追求“自然無為”的生命境界。
(一)老子的“自然”
“自然”和“道”一樣,是老子生命哲學的中心范疇。“自然無為”的生命境界是老子生命觀的實質。“自然”范疇,在《老子》書中一共出現了五次,分別見第十七章、二十三章、二十五章、五十一章和六十四章。
“自然”的基本意義是“自己如此”,同時也有“自然而然”的意思,此處并非指物理意義上的大自然。在古代,一般用“天”、“天地”或者“萬物”來表示物理意義的大自然、自然界。
老子所講的“自然”是他對個體生命的一種期許,他向往通過“無為之治”實現社會和諧和人類生命境界的升華。“無為”不等于“無所作為”,老子的“無為”是在遵循宇宙根本法則的基礎之上的一種治國手段和方式,關鍵在于個體生命的自覺。同樣,“自然無為”不再局限在世俗層面,而是老子對個體生命的終極關懷,個體生命的“自然”是老子生命觀的最理想狀態。
(二)老子生命之“美”
超脫世俗條件限制的“自然”生命才是老子追求和希望實現的,脫世俗限制的個體生命的“自然”發展是實現更高人生價值的基礎。就像莊子在《齊物論》中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化境”,渴望實現獨與天地精神同往來,遵循宇宙大化之美的人生境界一樣。老子的追求也是生命的大善大美,是超越自我的審美境界。
《老子》里直接論述美與藝術的部分有七章,可見第二章、十二章、二十張、二十六章、六十二章、八十章和八十一章。通過這些章節我們可以看出老子對“五音”“榮觀”等東西持否定態度,老子認為這些東西只是“表象”的美,不是真正的美。不是大美,并不能幫助個體生命實現生命的“自然”。個體生命的“自然”,即個體生命的自適和情性的完足才是老子強調的真美。
老子的生命之美具有超越性、自由性和解放性,是符合馮友蘭劃分的人生境界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的高層次的審美。因為老子不僅覺得“生”美,生命由生到死的變化也是一種美,生死只不過是生命的不同形態罷了,是“自然”的變化。老子言:“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⑦(第十六章)在老子看來。“道”讓生命得到延續,讓個體生命在宇宙大境中實現了永恒。
四、老子生命哲學的現代意義
現代社會高壓的社會環境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個體生命充滿壓抑,暴力事件、自殺事件頻繁發生,患抑郁癥和其他精神疾病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在尋找解脫的路上迷茫不知所措,看不到生命的美好,無心感受“生”的自由。我覺得老子的生命哲學可以為現代社會的個體生命帶來清泉,指明方向。具有很高的指導價值和現實意義。
馮友蘭認為天地境界是一種最高的人生境界,到了天地境界的人,與天地運行同步,平衡相通,知曉天地大化而不言,參與天地運行而不顯作為,樂與天地精神同往來,既是把人生當作其審美對象,以一種審美的心態去看待宇宙和人生。老子的生命哲學體現的人生境界就是天地境界。
老子的生命哲學追求個體生命的超越和解放,在老子這里,“自然”的個體生命不止意識到了人作為社會之中的人,也意識到了人作為宇宙中的人;不止遵守社會道德準則和社會公共秩序,他們更注重合乎宇宙大化的運行規律。當人意識到自己的宇宙人身份時,就會以宇宙運行規律為準則,與天地精神同往來。不求功利也不求知識,也不對事物賦予道德的意義,只是對宇宙萬物進行直觀的觀賞和領悟。
現代社會的我們需要向老子學習,學習老子的“自然”,學習尊重生命,順應“自然”,排除外界的牽累和羈絆,去實現個體生命的自適和情性的完足,用審美的眼光看待生命,讓自然去雕琢生命的寶石。
[注釋]
①任法融.道德經釋義[M].東方出版社,2009年.
②任法融.道德經釋義[M].東方出版社,2009年.
③同上
④同上
⑤饒尚寬.中華經典藏書:老子[M].中華書局出版,2004年.
⑥任法融.道德經釋義[M].東方出版社,2009年.
⑦任法融.道德經釋義[M].東方出版社,2009年.
[參考文獻]
[1]任法融.道德經釋義[M].東方出版社,2009年.
[2]饒尚寬.中華經典藏書:老子[M].中華書局出版,2004年.
[3]郭瑞科.《老子》生命哲學探析[D].華僑大學,2008年.
[4]封孝倫.生命與生命美學[J].學術月刊,2014(09).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