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群

自從新課程改革在教育領域實施并得到迅速發展以來,小學教育作為人生的啟蒙教育逐漸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特別是農村小學教育由于教學資源的限制,教學質量偏低,更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內容。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村地區小學教育的質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教科書資源,針對習題課探索科學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進而對學生做出正確的指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農村小學數學習題課教學方式
1.轉變傳統教育觀念
我國農村地區小學教育發展緩慢,教師的教學實踐主要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以教師的灌輸式教學為主,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解,特別是由于農村地區教師資源緊缺,教師對于整個學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師始終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對教學效果的強化產生不良影響[1]。新時期,教師要想提升教學質量就應該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培養學生的思維活躍性和創造性,為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
2.積極引進先進的教學設備
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教育設備對教學活動的影響也逐漸增強,所以為了提升農村地區學生的科學文化意識,加強學生對網絡的認識,學校應該有選擇性地引入一些相對先進的教學設備,如投影儀、錄音機、小型多媒體播放器等,讓學生在圖片和聲音的引導下加強對網絡教學的理解,為后期網絡學習奠定基礎。針對習題課教育,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設備向學生展示習題的解析過程,節省板書時間,增強教學效率,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相應的保障。
3.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為了加強習題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適當地為學生提供一些知識應用題型,并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在兼顧農村地區教學特色的基礎上,提升習題課教學質量。例如,針對面積問題,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加強聯想與想象,分析面積與自身生活之間的關系,如土地面積、房屋墻壁面積的求取等,進而根據學生的聯想設計習題課習題,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提升教學質量[2]。
二、農村小學教學習題課學習方式
1.結構重組
受到教學資源的限制,農村地區學生學習方式的掌握一般有限,一般只會對與例題相似的學生進行鞏固訓練,學習效果相對較差。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引導學生對部分習題進行結構重組,通過多層分析,簡化理解難度,并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拓展學生思維,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2.題材激活
當前我國小學數學教材中一般會含有大量的習題資源,包含豐富的教學信息,能夠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引導。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加強對這一部分內容的重視,通過適當的調整和修改,引導學生進行題材激活,引發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例如,在講解完百分數的應用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修路習題進行激活:原習題內容為修路隊修筑一條公路,前4天完成計劃的20%,按照這樣的速度完成整個工程需要多少天?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認識增加一個條件,激活題材,對這一知識點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拓展解題思路,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3.轉換解題角度
小學數學教學對習題的訓練主要以例題加習題的方式為主,例題與習題之間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這種習題訓練雖然也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但是不利于學生數學建模,對學生數學思維的養成產生不利影響。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數學習題教學資源匱乏的情況下,這種不良影響更為嚴重。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轉變解題角度,多元化探究解題思路,提升教學實效。例如,在學習完分數的性質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習題學習中將3/4=3×3/4×()轉換為3/4=(3+9)/(4+?),這樣學生換角度思考問題,能夠對分數的性質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特別是掌握這種習題方法后,學生可以將有限的習題轉化為無限的學習資源,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產生著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農村地區的小學數學教學具有鮮明的農村地域特征,所以農村小學數學習題課的開展應該兼顧農村地區的特點,在新課改的指導下對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進行改革和創新,提升教學質量,最大限度地維護城鄉教育均衡。
參考文獻:
[1]邊登清.小學數學生本教育中的“前置性學習”[J].青海教育,2015,(7):76—77.
[2]劉鳳軍.淺談小學數學習題設計的有效策略[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1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