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海良

新《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堅持“以人為本”,發展學生能力。結合教學實際,筆者認為營造氛圍、注重操作、合作學習、學以致用將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營造氛圍,萌發實踐意識
新課標指出:“敢于發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質疑,養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習慣,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知識,是兒童通過他的心理結構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構建的。這種作用又是通過個體積極主動的活動而產生的。”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才能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有實效。愉快的學習氛圍,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個性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新課改下的教師要創設使個性得以自由發展的環境,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努力體現“從問題情境出發”,結合生活實例創設情境,把生活中的事件再現到課堂,讓學生明白:我們的數學問題來源于平常生活,要從實踐中尋求知識,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例如,在學習小數應用題后,讓學生調查家中近兩個月的各項開支情況(含電費、水費等),然后小組內交流:“通過調查和交流,你想到了哪些數學問題?”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讓學生學習自己身邊的數學,發展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讓學生從身臨其境中獲得關于實踐的真實感受,激發出學習數學的內驅力。
二、注重操作,提供實踐機會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的認識來源于動手,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學生只有自己通過具體地、自發地參與各項活動,才能獲得實在的知識,在教學中讓學生分一分、摸一摸、量一量等一系列的實際操作,引導學生同時調動多種感官,協同發揮作用,參與到操作的全過程中,促進大腦的協調發展,提高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力。例如,在教學“千克的認識”前,讓學生課前先到商店去看一看,掂一掂1千克的東西(如果凍、花生等)有多重?這樣的操作活動,既適應現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使課堂氣氛活躍。
三、合作學習,體驗實踐過程
養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邊互動過程。教學中做到“以人為本”,學生以同伴間的互助合作,以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組建合作學習小組,為每個學員創造平等參與的機會、使學員有明確具體的事可做,開展有目的、有組織、有指導的互幫、互學、互教的合作學習。在主動參與、自由表現的過程中,認識不斷深化,思維不斷發展。在合作學習中,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發言,把自己的想法大膽地陳述出來,還能及時修正他人觀點,并能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等良好習慣,充分展示自我。這樣,既開闊了思路,又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實踐過程。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時,筆者在復習了長方形的特征和面積公式后,就放手讓學生利用轉化法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將平行四邊形割補、平移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通過剪拼、爭辯后都拿出了各具特色的方法:有的沿經過頂點的高剪拼成長方形;也有的沿任意一條高將平行四邊形剪分成兩個直角梯形后平移成長方形;更有沿著兩斜邊的中點作底邊的垂線剪下小三角形,經旋轉也能拼成長方形的……但不管是以上哪種拼法,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知道其形狀變了,而面積不變,從而順利輕松地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四、學以致用,參與實踐活動
新課標指出:“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以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新時期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創造是主體性發展的最高境界,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只有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創造性地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并不斷在社會實踐中發現并解決數學問題,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知識的價值。例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后,筆者讓學生自行設計和制作玩具的包裝箱模型;同時結合有關數學知識的學習開展“小課題”研究活動,如“書吧中的數學問題”“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數學問題”“圖書角的設計”等。這使學生一方面能將所學知識得到擴展和延伸,另一方面能促進學生培養良好的問題意識和數學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充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不斷更新教學觀念,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