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亮
中國的無人機在中東火了。火的不是那些貼有所謂“Made in China”標簽的大疆“玩具式”無人機,而是代表無人機世界最高水平的作戰型無人機。
據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站5月2日報道,在中國官方英文報紙《中國日報》刊登的對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的專家在一次專訪中,詳細介紹了“彩虹”系列無人機的外銷情況:“彩虹”3/4已經至少擁有埃及、伊拉克、緬甸、尼日利亞、巴基斯坦、沙特、阿聯酋7個公開客戶——其中4個是中東國家。而就在不到一個月前的4月7日,伊拉克國防部還公開了“彩虹”4B察打一體型無人機攻擊激進組織的視頻。
顯然,出色的戰場表現已經讓“彩虹”——尤其是“彩虹”4無人機——成為了中國軍品出口的新一代拳頭產品。
按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各大航展上提供的展板資料,“彩虹”4的翼展為18米,起飛重量1330千克,有效載荷350千克,通訊半徑2000千米,續航時間長達40小時。
上述數據表明,作為“外貿產品”的“彩虹”4,在大多數關鍵性能上甚至比解放軍自用的“翼龍”無人機更強。由此可以大膽推測,在近年來中國無人機井噴的局面下,解放軍很有可能已經裝備或即將裝備性能大幅超越外銷型“彩虹”4的新一代作戰型無人機。
中國式察打一體
作戰型無人機與偵察型無人機相比,不僅飛行平臺更復雜,其背后的指揮控制系統同樣需要擴容升級。以最早的察打一體型無人機“捕食者”為例,一個完整的作戰單元由4架無人機、1個地面指揮控制站及相關數據鏈構成,每個地面控制站配備2名成員,即飛機操縱手和系統操縱手。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翼龍”與“彩虹”4無人機很可能也采用了“捕食者”式的遠程分工模式,即由前方部署的發射/回收分隊執行無人機起飛和著陸,并負責無人機地面保養。一旦飛機升空,即把控制權轉交給遠端的控制中心,由后者接管這些飛機在隨后數十小時的控制權。前方發射/回收分隊在把一架無人機轉交出去后,即開始起飛另一架飛機,或者回收等候降落的飛機。
“翼龍”和“彩虹”4的出現,證明中國已經攻克了察打一體型無人作戰系統的全套技術環節,包括地面控制系統、加密級數據鏈,以及通信衛星和導航衛星等。購買它們的國外客戶拿到的將是編組形式的無人機群以及整套作戰保障設備,再加上人員培訓——中國無人機性價比雖高,整套系統的利潤率卻不會低。
對于解放軍來說,如果認為有必要使用察打一體型無人機應對周邊海域爭端,“翼龍”或者“彩虹”4將是不錯的選擇。以“翼龍”為例,該型機4000千米的航程和20小時留空時間能夠支持對東海及南海大面積海域的持續監控,如果4架編組出動效果更好。“翼龍”作為無人機在此類任務中比有人戰斗機的政治敏感度低,但又可攜帶武器形成武力威懾,因此可以更靈活應對突發狀況。
無人4S的困境
察打一體型無人機是作戰型無人機的原始積累階段,目前該類機型的發展趨勢是將偵察任務逐漸剝離,以美國X-47、法國“神經元”和英國“雷神”為代表的專用作戰型無人機已經進入樣機試飛與驗證階段。而中國在這方面也早有準備。
早在2006年的珠海航展上,一款被稱為“暗劍”的隱身無人戰斗機模型即引發外界廣泛猜測。這款無人機的設計極具顛覆性,采用了箭形翼身融合布局,扁平的流線型機身和機翼圓滑過渡成整體升力面,機體設計能夠與可伸縮鴨翼、主翼、尾翼組成適合高速和大過載機動飛行的整體布局。從外形上推測,“暗劍”應具有超聲速、高機動能力和隱身性能,綜合作戰指標渴望達到第5代有人戰斗機水準——這是連美國都不敢奢望的。
可以確定,科幻般的“暗劍”不是一個可供實機開發的型號。其所象征的無人五代機性能,尚沒有一種現代人工智能可匹配。理論上說,中國既然能夠開發殲-20這樣的標準五代機,在一個無人平臺上實現超聲速巡航、隱身、超機動性與信息化并非不可能。但關鍵是五代機需面臨復雜的空戰情況,預設程序與地面遙控無法在電光火石般的戰機面前迅速做出反應。遭遇有人戰斗機時,即便無人戰斗機機動性能更好,也很可能只是一頭橫沖直撞的蠻牛。
此外,現有無人機均需要“后臺”控制。如果說有人戰斗機還可以選擇無線電靜默的話,那么即便飛行平臺自身可以做到雷達隱身,但后臺控制仍可能會暴露無人機的電磁信號。采用隱身設計的“坎大哈野獸”沒能在伊朗人面前遁行就印證了這一點。
“利劍”上艦?
“暗劍”的出現并非沒有意義。相關方案的預研對中國作戰型無人機的發展是很好的積累。無人機總有一天會大范圍取代有人作戰飛機,“暗劍”至少證明中國的無人機并非只會追趕,相關科研人員的目光已經超越了當下……
亮相珠海航展7年后的2013年11月21日,中國首款隱身無人攻擊機“利劍”成功首飛。中國也成為繼美法英后,第4個試飛隱身無人攻擊機的國家。
“利劍”由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研制,由于美國的同類機型X-47主要裝備海軍,而沈飛又是中國艦載機研制單位,因此有國外軍事專家指出該型機未來很可能部署于航母上,與有人戰斗機搭檔構成中國下一代艦載機群。
美國長期研究中國軍事問題的專家理查德·費舍爾就曾撰文稱:中國海軍未來的反艦任務可以由艦載無人機執行,有人戰斗機則主要承擔艦隊防空和為無人機護航的任務。費舍爾認為,中國對艦載機自動著艦技術的興趣,加上快速發展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都證明解放軍有意發展自己的艦載無人作戰飛機。英國《簡氏防務周刊》也指出,由于無人戰機沒有垂直尾翼,中國可以專門為航母配備一種在機庫里雙層疊放無人機的設備,從而讓本來載機量嚴重不足的中國航母戰斗力翻倍。
從質疑到井噴
經過20余年追趕,中國無人機已經跟上了世界第一陣營的步伐。如果第六代空中戰場由無人機唱主角的話,筆者相信我們一定會是其中最具競爭力的“玩家”之一。
這可能會讓不少西方軍事觀察家驚愕不已——就在本世紀初,中國的無人機水平和發展策略還被廣受質疑。如德國軍事評論家馮·寇斯布斯曾在一篇文章中披露,在2007年,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的“首席設計師”在訪談中稱,空中無人作戰平臺在中國仍處于早期開發階段,距真正造出可供實戰的機型仍需十多年時間。該訪談還進一步強調,空中裝備的無人化是未來發展趨勢,在這一尖端領域必須具備開發能力,而這些都無從借鑒,更不能指望買到最先進的產品,只能靠獨立研制。訪談還透露,中國的科技人員仍受困于無人平臺開發過程中的一些基礎性問題,如無人機如何確保抗干擾的、可靠的數據鏈。
而今天看到中國在無人機,尤其是最前沿的作戰型無人機的井噴局面,似乎讓這位“首席設計師”顯得過于低調了。這里有兩種可能,一是中國無人機的真實發展情況在約10年前被有意隱瞞,畢竟作戰型無人機是擁有最先進科技的武器;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即從2007年至今,在決策層的高度重視以及充裕的資金保障下,中國無人機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且探索出了與西方國家不同的發展模式。
從歷屆珠海航展來看,北京似乎非常樂于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無人機成就。中航工業、航天科技、高等院校等單位在一次航展上就會拿出數十款無人機模型。英國《飛行國際》等國外專業媒體對此多有批評,認為琳瑯滿目的型號很少透漏出有價值的信息,且其中大多數很快就銷聲匿跡了。但今天中國無人機取得的成就足以證明上述看法缺乏洞見。
中國無人機發展起步較晚,技術起點相對較低,不過當中國在該領域發力時,國外也在探索無人機的發展方向,特別是無人作戰飛機的相關技術正好在這一時期逐漸成熟。
中國的優勢是研發資金充裕,科研體系較完備。既然國外也在摸索,不妨以完全開放的思維支持相關單位百花齊放,既借鑒國外經驗,同時也鼓勵創新,并在有前途的方案中擇優投入,最終形成自己的無人機裝備體系。
事實證明,這條貌似分散精力的“撒胡椒面”道路并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