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
“保護嗓子,請使用金嗓子喉片。”2015年7月15日,撬動百億咽藥大市場的“國民喉片”金嗓子,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成功上市。提到金嗓子喉寶、金嗓子喉片,恐怕相當多的人都認為產品包裝上那位戴眼鏡的老先生是“金嗓子”的當家人。事實上,這位老先生是金嗓子喉寶的發明人——華東師范大學王耀發教授,而真正的當家人,是金嗓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江佩珍。
從糖果工廠的學徒變身廠長
1959年9月18日,因母親早逝無錢上學,剛滿13歲的江佩珍進了柳州市糖果二廠當學徒。開始了她的包糖工生涯。謙虛的品格,扎實干練的作風,熟練的技術,突出的成績,使她很快贏得了廠領導與工人師傅的好評,她被評為“生產標兵”。從組長、青年班長、車間主任、工會與女工委員一步一個腳印的她,18歲即當選為主管全面工作的副廠長。1965年,19歲的江佩珍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了廠領導的江佩珍在實踐中逐步體會到,沒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是當不好領導的,她用業余時間完成了高小、中學、職工夜校、函大的全部課程,文化素質、管理素質得到了提高。1979年2月,33歲的江佩珍被任命為廠長。
她帶領技術人員到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學習先進技術,引進先進的生產線,糖果二廠造出了中國第—顆果醬夾心糖,中國第一塊花生巧克力,攻克了世界糖果業的最高技術品種——酒心巧克力。那4年,新品種以每天30多個的速度遞增,形成了10大門類、386個品種。1988年,產量近2萬噸,產值9700萬元,稅利超千萬元,各項經濟指標名列全國同行業第一,糖果二廠如愿以償地成為“中國第一”。
江佩珍個子雖小,但快人快語、動作神速、目標準確,很善于在城市最混雜、最擁擠但自由商業最活躍的地方建立產品網絡。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她就率先打破供銷體系,自產自銷糖果,在川西、湘鄂中小城市里穿梭。
攻克難題的“尋寶”之路
1988年,工廠產值達到9700多萬元,10項經濟指標排名全國同行業第一。然而,到了1992年,鋪天蓋地的冒牌貨、不斷上漲的原料價格、以及媒體宣傳“多吃糖不利健康”的知識,令柳州糖果二廠銷售急降1993年1月7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到柳州視察。在企業家座談會上,江佩珍向朱镕基匯報了企業的發展狀況,并坦言企業存在被假冒產品屢屢侵權和規模效應不理想等幾大“難題”。
朱镕基當即指點江佩珍:搞高科技產品是一條路。高科技產品不是一般企業隨便仿得了的。要走這條路,可以去上海與大專院校科研部門交朋友,“產”“學”“研”一旦結合起來,會形成令人難以想象的能量。
事后,江佩珍帶著廠里的全部積蓄——7萬元,跑到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尋寶”。校方組織了28位教授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江佩珍對他們深深鞠了一躬,“我沒有進過大學的門,沒想到今天一下子實現了。我是來拜師學藝的。”聽完這話,教授們不禁重新打量起這位女企業家。
28位教授都講完后,江佩珍心里有譜了——直覺告訴她,坐在對面的生物學家王耀發教授很有一套,而王耀發對她也很贊賞。
王耀發回憶:“我當時感覺就是這個廠長沒有什么架子,非常平易近人,又對事業充滿熱情。她要搞中國最好的、有中國特色的產品,我們也是要搞最好的成果,所以我們一拍即合。”之后,他與江佩珍簽訂了自己發明的心臟保健飲料“大開心”的技術轉讓協議。對王耀發而言,這次合作不是沒有顧慮,畢竟糖果廠效益不佳,比不上他接觸的不少企業。可以說,是江佩珍的個人魅力打動了王耀發。
此后,王耀發前往柳州參觀糖果廠,無意中嘗了一下糖果廠的潤喉糖,驚訝地發覺糖里有桉油、薄荷等成分。江佩珍說:“去美國參觀時,發現西方人都喜歡吃清涼糖潤喉嚨,回來我們就仿制了。”她承認這種糖市場銷量很差,也不清楚效果。
王耀發告訴江佩珍:“你們只是簡單把桉油和薄荷加在一起,不能根本解決喉嚨干燥問題,在藥理上有缺陷。”他隨即透露自己正在研究一個配方,專治慢性咽喉炎,“如果用來改造你的潤喉糖,效果應該比現在好得多”。實際上,王耀發當時也在考慮用什么載體做產品,潤喉糖啟發了他,他相信糖比藥好。更讓他看好的是江佩珍的敬業、頑強,于是他決定,把配方無償贈送給他們。
幾個月后,雙方在如何保證糖果口味上聯手試驗,并給新產品起了個響亮的名字:“金嗓子喉寶”。江佩珍很清楚,這也許是挽救工廠的最后機會。
上馬新項目前,江佩珍做出驚人之舉:把糖果廠所有的鍋臺、用具全部打爛,送到廢鐵回收站。“我們做糖果30年了,但30年河東30年河西。現在,我們改做藥了,要用先進的設備、良好的生產環境重新做好這個企業。不破釜沉舟,大家就看不到決心。”
雖然動靜很大,信心十足,但糖果廠資金缺口達700多萬,根本無法啟動。江佩珍20天里連跑28家銀行機構,但都被拒絕。絕望時,江佩珍不服輸的個性和柳州人的倔脾氣爆發了,她在辦公室哭了一場后,突然高唱《國際歌》:“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們自己……”
員工的士氣被激起來了:“大不了,我們自己救自己!”大家決定集資,每人最少1000元。江佩珍把15800元積蓄拿來,還抱來一臺黑白電視,“拿來大家看看也好,我是真心實意想上這個項目”。1個月后,工廠集資達780萬。
1993年底,“金嗓子喉寶”試產。江佩珍當時按照東南亞萬金油、紅花油的做法,開了國內產品包裝的先河:把王耀發的頭像印在包裝盒上。
其實在整個項目轉讓的過程中,王耀發教授沒有要一分錢,只是江佩珍曾向華東師大捐過20萬元。“后來公司轉制,王教授也不要股份,更沒要錢,并簽下委托書,保證后代也不會對知識產權有要求。”江佩珍說,“我們把王教授的頭像印在包裝盒上,就是要讓大家都知道他,記住他是我們的恩人,同時也表明我們尊重知識、喝水不忘挖井人的態度。”
王耀發則被工人們深深感動。“每次廠慶,我都到柳州去。一次,我流淚了,話都說不出來。因為什么呢?全體員工都站起來向我三個鞠躬,都說沒有王教授就沒有金嗓子。”
1994年底,廣西金嗓子制藥廠正式成立。
如今,金嗓子集團已發展成為以特色中成藥為主,以健康食品、保健酒為輔的集團公司,躋身全國中成藥企業50強,更是于2015年7月15日順利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