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清
摘 要:技工學校的專業設置是學校服務于經濟、服務于社會的目標和方向,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本文提出,技工學校要立足本校,從服務、適應地方經濟需求出發,掌握專業設置的規律與方法,促進技工教育健康發展。
關鍵詞:技工學校 教育 專業設置
技工教育對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及促進就業增長具有重要作用,發展和改革技工教育成為規劃面向21世紀教育和培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技工學校作為培養技能人才的搖籃,在發展特色創建品牌的歷程中,專業特色是彰顯學校優勢的重要標志之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經濟轉型和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科技進步帶來產業結構變化,企業崗位設置發生變化,技工學校必須及時做出相應調整以適應技能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本文就技工學校專業設置提幾點思考,與同行進行交流。
一、專業設置要與企業需求緊密聯系
技工學校無論如何改革,都必須堅持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助推企業發展為根本。每年技工學校向企業輸送一定數量的畢業生,但技能人才缺口仍十分巨大。企業有崗無人,有人無崗,畢業生或專業不對口,或技能水平達不到要求,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脫節,學校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沒有追隨市場變化而動態調整,經驗與技術沒有與國際日新月異的生產技術相同步。職校專業設置的目的就在于為經濟服務,為就業服務,因而它與企業必然聯系緊密。它可以通過加強校企合作的方式,即時地掌握企業生產、管理和崗位設置的第一手資料,了解企業需要什么。職校應開展充分的調研,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和合作,如邀請企業生產和管理專家參與專業設置的研討會,聽取企業生產一線的專家意見,綜合雙方的資源環境和互利因素合理設置專業,從需求出發定專業、定目標、定計劃、定課程體系,最終目標是培養出企業需要的技能人才。在實際教學中,學校也可以聘請企業專家或一線技術人才到校園參與教學活動,一方面向學生傳遞先進的生產理念和行業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的信息,傳授實際工作經驗,使學生熟悉崗位生產環境;另一方面也增進了學生與企業的交流與互動,提前為部分學生搭建了到企業學習、實習,直至就業的平臺。
二、專業設置要與經濟結構發展變化相適應
技工學校的專業類別通常是由職業種類決定的,專業設置往往取決于社會需要什么樣的職業,從而決定學校培養具備哪些職業能力的人才。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深化,職業結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首先,第三產業異軍突起,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互聯網時代帶來了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快遞、信息消費等行業迅猛增長,旅游、地產、通訊、物流、運輸等職業成為最熱門的職業。其次,實體經濟受到沖擊,房地產“去庫存”,鋼鐵行業“去產能”給鋼筋水泥玻璃等建材行業帶來不小影響;勞動力工資等成本的增加使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經營艱難,如紡織業和服裝加工業;互聯網商業的興起,實現了廠商直接面對消費者,搶了傳統二傳手經銷商的飯碗。再次,地區經濟機構差異明顯,如遼寧省,產業結構比較單一,傳統產業占據主導地位,東北老工業基地在經濟轉型期發展艱難,過剩產業帶來經濟和職業發展的雙重不穩定因素,職業結構調整是必然趨勢。技工學校在嚴峻形勢下要求得生存和發展,勢必要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要在如何促進一、二產業升級上做研究,使學生適應第一、二產業走內涵發展道路,專業設置上適當向第三產業傾斜。
三、專業設置要充分考慮職業的吸引力
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經濟環境下,每個職業在社會中認可程度不同,職業地位是吸引勞動者選擇職業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從技工學校招生時學生的專業選擇上得到體現。職業吸引力越大,社會認同度越高,社會地位、職業聲望、經濟收入帶來的職業幸福指數越高,學校設置的與之相對應的專業就越受歡迎,學生和家長就越愿意選擇這個專業。同時,學校將職業地位較高的專業做大做強,發展成精品專業、拳頭專業,也提升了學校知名度,增加了學校吸引力,保證了生源。學校有生源作為保障,就可以對生源甄選吸納,從而使生源質量得到保證,助推學校發展特色專業,促進學校培養高質量的技能人才,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后備力量。因而技工學校要從了解本地特色產業項目入手,廣泛調研了解市場需求和職業結構狀況,政府從宏觀上分析并適時加以引導,建立學校、企業、學生交流互動平臺,共享供求資訊,以職業調整推動專業和課程改革,以技工教育成為職業發展的儲備庫、研究所,實現特色專業、特色教育和特色產業并行發展。
四、專業設置要與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相對接
由于技工學校的專業是基于職業能力培養和提升的專業,而職業能力要求具有層次性,有些職業學習幾個月就可以達到職業要求,而有些職業要連續學習幾年,這就要求相應專業的學習期限要有所區別,太短達不到職業要求,太長又造成教育資源浪費。國家針對勞動者就業需求大而技能人才不足帶來就業、再就業困難的情況,通過工作分析,根據企業和用人單位的用人要求,制定了各職業的技能標準,規定了各職業在工作中的責任、權利、范圍、質量、程序、效果及評定規范方面的要求,旨在提升勞動者職業能力,實現素質就業,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技工學校可以職業標準作為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的主要依據之一,將技工教育和生產工作要求緊密結合,在專業要求上達到職業標準即是獲得了相應職業能力,在專業教學實施上超越了職業標準,即為打造專業品牌奠定了基礎。
五、專業設置要綜合學校專業特色和辦學成本
技工學校在專業設置上根據各自不同的辦學需求,有的只設置單一領域的專業,有的則設置諸多相近甚至不同的專業。從實際效果來看,只設置單一領域專業最容易形成專業特色,有利于把專業做精做深樹立專業品牌,各相關教育資源利用率最高,硬件設備投入小,教材師資等資源得到較高利用,教學經驗扎實且有傳承有發展。但劣勢也較明顯,如地區經濟結構轉型給此類學校生存和發展帶來沖擊,學校很難在短時間內轉型以適應市場的變化。相比之下,綜合性學校設置的專業多,規模通常較大且多能得到財政穩定支持。這種專業設置形式的優勢在于靈活,應變能力強,能迅速根據市場變化適時地調整專業方向,能更及時更有效地服務地方經濟,適應產業特色。其缺點在于資源利用率低,各專業硬件設備、場地、師資、教學組織差異性較大,種類多數量大,給打造精品專業、特色專業帶來一定難度。因而,學校在打造專業特色的同時,應根據自身資源優勢和培養目標科學規劃辦學方向,找到最適合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專業設置方案。
六、專業設置要保持相對的穩定性
學校設置一個專業,從調研,到開發,確定專業和課程,再到申報、實施乃至若干年的發展建設,其硬件配備、師資隊伍、課程體系等資源逐步完善成熟,這些都是教學質量的保證。如果學校不斷調整變換專業,使已經建立成熟的軟硬件資源體系不能有效利用從而發揮作用,不但增加了成本投入,而且造成原有教育資源的閑置浪費,影響了學校的經濟效益,為學校培養高質量技能人才設置了阻礙。
技工學校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職校專業設置是服務于經濟,服務于社會的具體體現,是教育與經濟的接口。專業設置直接影響學校自身建設與發展,以及師資隊伍、軟硬件等資源的利用,直接關系著學校的聲譽和發展。因此,技工學校要立足本校,從服務、適應地方經濟出發,掌握專業設置的理論與方法,以促進技工教育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本溪市技工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