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摘要〕中國傳統音樂作為我國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西方音樂教育體制”之下的中國傳統音樂教學存在許多弊端,東、西方哲學基礎、思維方式、表達方式等多方面的差異導致中國傳統音樂教學急需建立自己的教學體系。
〔關鍵詞〕多元文化傳統音樂課程建設
1964年《民族音樂概論》的出版,不僅對中國傳統音樂進行了首次歸納、整理和分類,更為重要的是全國音樂院校有了第一本中國傳統音樂的教材,這對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起到了開創性意義和深遠的影響。近年來,“非遺”、傳承、保護等字眼的頻繁亮相,使中國傳統音樂越來越受到重視,不僅全國各高校開設了“中國傳統音樂”課程,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中也增加了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內容。作為一名在地方高師院校從事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的教師,筆者多年來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結合已有的教學經驗,在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中進行多次嘗試性的改革,在初見成效的同時,也發現了其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理念的更新
(一)建立以人文歷史為背景的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理念
音樂是具有文化性的,學習任何一種音樂,究其本質是學習一種音樂的文化,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都是在漫長歷史長河之中積累和沉淀的,因此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必須要從對中國歷史的了解開始。
筆者作為地方高校的教師,越來越明顯的感覺到,中國傳統音樂對于那些受到“歐洲音樂中心論”影響和流行音樂沖擊的年輕人已經失去了吸引力,他們認為傳統音樂是“土的掉渣”的音樂,對于這些音樂不理解也不喜歡,同時也沒有學習的興趣。在這樣的背景下,為學生營造聆聽傳統音樂、走近傳統音樂的氛圍,從而增強學生對于傳統音樂的感性認識,成為了課程的任務和目的,在這樣的教學目標之下,其教學內容的重點放在了音樂形態本身。
固然呈現獨特的音樂形態無可厚非,但是傳統音樂的形成、發展、傳承有著更加厚重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當與傳統音樂密不可分的歷史、地域、時間、文化被抽離,剩下的僅是一個個音符時,我們將更加無法理解具有綜合文化樣態的傳統音樂的整體面貌。
(二)建立跨文化比較的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理念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成為了必然的潮流和趨勢,教育者必須從本土文化出發,從當前學生所處的社會、文化、生活等多元語境出發,借助新的學科理論和方法,樹立起平等、多元的價值標準,重新認識音樂教育的目標和內容,重新理解和建構當代的中國傳統音樂教育體系,讓中國的傳統音樂教育以自己獨特的人文價值融入當今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之林,這樣才可以“將中國的音樂價值以現代意義和世界意義的方式體現。”(管建華,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的理論構想[J],中國音樂,1990,(1):20)
從“歐洲中心論”到“文化價值相對論”,世界各國各地區都意識到繼承和發揚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把音樂視為一種文化的普遍現象”這一觀念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然而在中國,至今還有很多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受到西方音樂認識論的影響,認為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目標”,而忽視了音樂所具有的文化身份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彼此認同等其他的功能和價值。因此理解和尊重本民族和他民族的傳統音樂,了解并接受其文化差異,應該成為高等音樂教育的重要目標。
(三)建立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理念
中國音樂教育系統化、規范化的發展是隨著歐洲近現代音樂教育體系的引入而開始的,西洋近現代音樂及其理論的輸入,不僅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音樂人才,同時還產生了許多新的音樂形式,毋庸置疑,著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音樂的發展。
然而,凡事有得即有失,在“以西為體”的教育模式之下,中國的音樂教學,尤其是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呈現“母語”缺失的局面。在多元文化語境下,如果要使中國音樂教育在世界各種音樂體系教學中獲得它自身的、任何其他體系不能取代的價值和意義,使它擺脫西方音樂的理論框架來解釋中國音樂,中國音樂教學體系的建立就必須具有它自身的理論思想基礎。
二、教學內容的選擇
教學內容的選擇是由教學目標決定的,因此明確教學目標應該是教學體系建構的重要環節。西方音樂教育體系之下“以審美為目標”的單一性音樂認知,顯然與如今多元文化的背景相違背,當今的音樂教育應該更加注重其音樂的文化屬性。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更是如此。
通過高等學校教育讓同學們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獨特風格以及人文精神,不能僅僅依靠《中國傳統音樂》或者《中國民族音樂》這一門課程,而是應該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課程群,使學生能夠做到感知傳統音樂、理解傳統文化、尊重多元文化。要想實現以上的教學目標,就要豐富和補充現有的教學內容。
(一)感性習得
對于喜愛流行音樂的年輕人來說,想要他們對中國傳統音樂產生興趣和熱情,首先要讓他們走進傳統音樂,通過看、聽、唱等實踐教學手段讓年輕人對中國傳統音樂形成感性認識。
“看”,主要指的是借助網絡資源給學生們播放中國傳統音樂的視頻資料,其中包括紀錄片、傳統音樂節目展演等,可以讓學生們在短時間內對中國傳統音樂形成較為全面、完整的認識;“聽”則是選擇優秀的、原汁原味的音頻讓學生們欣賞,同時還可以邀請民間藝人進課堂,讓學生們近距離聆聽、感受民間的聲音;“唱”即教師采用口傳心授的方法教唱民歌、說唱、戲曲中的經典作品,通過學習方言、模仿唱腔等方法掌握中國傳統音樂的風格特點。
以上這些教學方法是學校教育中讓學生們認知中國傳統音樂的基礎,它以感性體驗為主,讓年輕一代對中國傳統音樂產生一定的興趣,從“走近”到“走進”。
(二)理論提升
在對中國傳統音樂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之后,就應該進入中國傳統音樂的理論認知階段。傳統音樂的表達方式與其產生的時代背景、民俗行為、文化體驗均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傳統音樂的感性學習之后,需要進行理論層面的學習,進而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傳統音樂的內核。
1、傳統樂理。中國傳統音樂的構成要素有許多方面,如“音”、“調”、“音腔”、“板”、“眼”等,這些概念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獨特表達方式,但卻因為我們長期使用西方音樂術語,導致傳統音樂的術語被人忽視,甚至遺忘,要真正懂得這些概念的含義以及它們所代表的音樂形態,就需要進行系統的學習,因此,《中國傳統樂理》課程的開設就顯得必不可少。通過學習讓學生們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表述方式、思維方式、哲學基礎等,使得傳統的音樂語言和音樂理論像“母語”一樣被學生所熟悉。中國傳統樂理雖然從學術研究的角度還有許多存在爭議和懸而未決的問題,但是大多數理論概念是清晰并且明確的,用于教學沒有問題。
2、人文歷史。“中國傳統音樂在行為方式上與中國哲學保持著文化的統一性,‘演創合一與知行合一,也是人們通常所講的“天人合一”的思維、行為方式一脈相承……”(管建華,中國傳統音樂教育課程歷史文化重建的思考[J],音樂與表演,2012,(4):47),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與文化根基,在民間更多地表現出了其功能性、實用性的特點,因此除了熟悉民間音樂的曲調,學習和了解音樂與生活的關系、音樂與儀式的關系、音樂與人的關系都特別重要。梅里亞姆曾經說過:“沒有與音樂相關的概念,行為就無從發生,沒有行為,音樂也不可能發生”。因此,需要增設中國傳統文化、社會學、民俗學、人類學等具有人文性和前沿性的課程,讓年輕人從不同視角看待和理解傳統音樂的文化內涵。
3、世界音樂。當“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并行發展成為了一種趨勢,國際音樂教育學會也相繼提出了“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相關政策和方針,世界音樂的學習則有了更加重要的意義。通過對世界音樂的學習,我們不僅能夠發現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與精神,增強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而且還能為我們學習中國傳統音樂提供國際性的思考和視野。
(三)改編創新
教育的目的不僅為了獲取知識,抑或建立一種對待文化的觀念和態度,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和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等綜合能力。著名的物理學家勞厄認為:教育的任務不是重復原來的知識,而是讓學生懂得如何創造知識(管建華,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的理論構想[J],中國音樂,1990,(1):22)。因此,除了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態特征與文化內涵有所了解之外,還應該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引導學生在傳統的基礎之上,與現代的音樂元素相結合,用自己的方式解讀與闡釋年輕人眼中的傳統音樂,現代社會環境之中的傳統音樂。通過學習、實踐、創造的循環過程,可以使年輕的學生們進一步獲得對中國傳統音樂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總之,如今人類已經處于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我們學習音樂和思考音樂的標準以及視野應該是開放的,打破“歐洲中心論”,提倡“文化價值相對論”。
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學應當走出“西方音樂教育體制”,在中國傳統音樂口傳心授的傳承模式和習得方式的基礎之上,摸索本土化和多樣性的教學模式。建立具有“關聯性”特征的課程群,力求將音樂與文化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教學。建立以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順應世界音樂教育的發展趨勢,既要遵循中國傳統音樂的文化價值觀,還要將傳統音樂融入當前的世界多元文化語境中。在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背景之下,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終將建立獨樹一幟的音樂教學體系。(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李方元,《現行民族音樂課程能給我們提供什么—現行民族音樂課程批判》,《中國音樂學》,2000年第3期。
[2]楊靜、管建華,《東南亞三國音樂教育的人類學考察: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的突圍》,《中國音樂學》,2014年第4期。
[3]管建華,《中國傳統音樂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中國音樂》,2010年第1期。
[4]曹軍,《“中國音樂母語樂感訓練”課程建設的基本理念、教學內容及方法—兼談“中國傳統樂理”課與“視唱練耳”之關系》,《中國音樂》,2013年第1期。
[5]王耀華,《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的意義及其展望》,《音樂研究》,1996年第1期。
[6]管建華,《中國傳統音樂教育課程歷史文化重建的思考》,《音樂與表演》,2012年第4期。
[7]喬建中,《以感性習得,終身受益———關于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與研究的點滴思考》,《樂府新聲》,2015年第3期。
[8]管建華,《中國傳統音樂教育課程歷史文化重建的思考》,《音樂與表演》,2014年第4期。
[9]管建華,《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的理論構想》,《中國音樂》,199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