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新芳 劉建啟 宋玉慶
【摘 要】由于結構及工藝性限制,在軌道車輛等機械制造行業存在需在高板厚、硬材質上進行較大孔徑現車配鉆作業的工序,而使用傳統工具(如風鉆、電鉆等)操作費時費力、勞動效率較低,同時施工區域有時難以施力、作業環境較差。本文以軌道車輛上扶手配鉆的大孔徑底孔為研究對象,根據其結構特點進行可移動式大孔徑配鉆裝備結構設計,為后續類似結構的施工工藝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關鍵詞】可移動 大孔徑 裝備設計
1 引言
目前,由于結構及工藝性限制,在軌道車輛等機械制造行業存在需在高板厚、硬材質上進行較大
孔徑現車配鉆作業的工序,而使用傳統工具(如風鉆、電鉆等)操作費時費力、勞動效率較低,同時施工區域有時難以施力、作業環境較差。針對以上情況,設計一種可移動、可伸縮的大孔徑配鉆設備,實現以設備代替人力實現鉆孔攻絲作業,達到改善作業條件、提高作業效率的目的。
2 扶手底孔結構分析
軌道車輛車內座椅扶手與頂板連接處為M12螺栓連接,且需在內裝施工后進行現車配鉆,頂板后方為鋁包鐵結構,鉆孔位置距離地板面約2000mm,現車鉆孔攻絲較為困難,施工時難以施力,如圖1所示。
3 專用設備設計
3.1 功能需求
(1)車內扶手需配鉆位置較多,該設備應為可移動式。(2)需配鉆位置需滿足精確定位,設備應具備在橫縱雙方向精確可調能力。(3)頂板位置較高,因此設備強度要求較高,以避免在鉆削過程的反作用力引起鉆頭與待作業面發生傾斜。
3.2 模塊組成
該專用設備由底部支架、平面調節機構、電機、升降裝置和鉆孔設備五部分組成,結構如圖2所示。
3.3 結構設計
3.3.1 底部支架設計
底部支架底部為萬向輪+定向輪結構,整體骨架采用為鋁型材焊接結構,其高度調節功能通過定位銷配套伸縮式可調結構實現,可滿足整機1200mm至2100mm的調節范圍需求。
3.3.2 平面調節結構設計
平面調節機構安裝在支架上,采用疊加平臺設計,各平臺與安裝面之間采用燕尾槽型結構連接,通過手柄和絲桿副實現平臺在橫向、縱向兩方面直線調整,滿足整機不動條件下上部鉆孔設備位置調整的需要,從而實現最小精度1mm的精確定位要求。
3.3.3 電機結構設計
電機采用正反轉異步電機,使用可拆卸連接固定在底部支架上,輸出端與升降機構相連,通過絲桿傳動為鉆孔設備升降裝置的動作提供動力,實現鉆孔設備的進給作業。
3.3.4 升降裝置設計
鉆孔設備升降裝置采用絲桿結構,其一端固定在調節機構上,通過絲桿帶動整體裝置升降,同時根據試驗結果在兩側分別增加大直徑空心導向柱,并在鉆孔設備升降裝置上配合位置焊接導向套,保證鉆孔時整機穩定性和導向性,同時提高整機強度。
3.3.5鉆孔設備設計
電鉆采用具備啟動自鎖功能電鉆,預先通過緊固件固定在升降裝置下方,其鉆頭部分通過預留在鉆孔設備升降裝置上表面的通過孔伸出。
使用時,將整機移至待鉆孔區域附近,調節底座高度,使用升降裝置使得鉆頭接近待鉆區域,并通過平面調節機構進行對正作業,而后進行鉆孔攻絲作業。
4 效果對比
經現場跟蹤寫實,每輛車共計24個M12的絲孔需現車配鉆,前期共需2人配合約6小時方可完成施工,現使用該專用設備后僅需1人0.5小時即可完成,同時絲孔垂直無傾斜、施工質量較高。
5 結語
本文以軌道車輛扶手鉆孔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其結構,并根據其結構特點,設計可移動式大孔徑配鉆裝備,該裝備具備可移動、可調節、操作簡單、精度高等優勢,縮短了現車安裝時間,減少了生產周期,為后續類似結構的安裝工藝改進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參考文獻:
[1]魏海波,孫清,林喆,關欣.精度玻璃立式數控鉆孔設備及其控制系統的研究[J].機械設計與制造2015.2: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