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鵬達
【摘要】貝多芬是德國極富盛名的音樂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標志性人物之一,貝多芬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梢哉f,貝多芬在音樂史中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作為古典主義流派的集大成者,貝多芬同時還是浪漫主義流派的開拓者之一。本文從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的分析入手,對鋼琴協奏曲的藝術特點進行分析,并結合《第二鋼琴協奏曲》以及《第四鋼琴協奏曲》,對其藝術性作出闡釋。
【關鍵詞】貝多芬;鋼琴協奏曲;藝術性
貝多芬一生中共創作有大量鋼琴協奏曲,其中較具代表性的作品分別命名為《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三鋼琴協奏曲》、《第四鋼琴協奏曲》、以及《第五鋼琴協奏曲》,這五首鋼琴協奏曲是貝多芬藝術生涯發展演變的最直接、最真實反映。自誕生于1972年的《第一鋼琴協奏曲》開始,直至1810年光輝的《第五鋼琴協奏曲》,貝多芬也自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歌劇院提琴手成長為了享譽維也納的著名作曲家。在貝多芬所創作的五首鋼琴協奏曲中,還反應了其他音樂語言以及藝術風格方面的變化,在狂熱追隨莫扎特、海頓等音樂風格的基礎之上,貝多芬逐步發展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特點的鋼琴協奏曲作品。本文即對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在藝術性方面的風格與特點做出闡釋。
一、貝多芬鋼琴協奏曲藝術特點分析
首先,貝多芬所創作相關鋼琴協奏曲在音樂結構上體現出了濃厚的民族音樂傳統與精神色彩。有研究中指出:德奧音樂一項秉承嚴禁穩固的音樂性原則,巴赫所創作曲式帶有濃厚的平均、樸素特點,海頓所創造交響曲式帶有規范工整的特點,莫扎特所創作各種協奏曲則具有經典范式的特點,均為德奧音樂的發展與壯大奠定了深厚的基礎。貝多芬在鋼琴協奏曲的創作中就充分沿襲了這種經典傳統,形成一種帶有明確經典意識以及交響意識的鋼琴協奏曲藝術風格。
其次,貝多芬在鋼琴協奏曲的創作中實現了交響樂形式與協奏曲曲式風格的有機結合,這種創作手法最終濃縮成為了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的獨特語言風格,并且在這種宏大壯麗的協奏曲風格中將演奏樂隊與鋼琴之間的緊張關系凸顯出來。這一時期以貝多芬為代表的鋼琴協奏曲所具有的曲調規模、音響交響特點、以及鋼琴協奏曲本身所呈現出的宏偉氣魄已經不再適宜在宮廷中演奏,而更加適合在音樂廳中演奏。這種藝術性方面的特點凸顯了貝多芬身處法國大革命背景下,受到革命思想的感召產生強烈的拯救精神,并將這種精神完全灌入鋼琴協奏曲中。換言之,這一時期貝多芬所創作的鋼琴協奏曲開始發揮引導人們走入神性,逐步步入純真,釋放個性,進而獲取自由的更高境界中,同時也是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凸顯強大生命力與號召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第二鋼琴協奏曲》藝術性分析
以貝多芬《第二鋼琴協奏曲》為例,整個曲調明亮且歡快,調式極富動力與活性,是貝多芬鋼琴協奏曲一貫的風格與特征?!兜诙撉賲f奏曲》音樂構成富有靈性,能夠給受眾帶來朝氣蓬勃的感覺?!兜诙撉賲f奏曲》無論從規模、編制還是配器上來說均非常恰當與適中,使面向受眾所呈現出的音響濃厚豐滿,各個聲部間的交織恰到好處。除此以外,樂曲旋律與結構之間的配合非常和諧,在旋律的發展中,調性的變化與音型節奏的變化高度配合,對于受眾而言有非常強的情感說服力。因此,《第二鋼琴協奏曲》往往能夠給受眾帶來一種水到渠成,清新自然的感覺。這種風格與莫扎特、海頓等人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同時更體現出了濃厚的貝多芬式風格。從作品結構上來說,《第二鋼琴協奏曲》的結構具有非常典型的規范式特點,但在這種高度規范的結構手法中,貝多芬通過對小的動力性擴展以及巧妙的連接,使作品主題呈現出了極富靈動性的藝術美感與價值。以第二樂章為例,《第二鋼琴協奏曲》中第二樂章為慢板旋律,旋律基調為降E大調,節奏形式為3/4拍。第二樂章整體在風格以及旋律方面有近似于海頓的風格,在沉思中帶有溫暖,在謹慎中帶有柔和。旋律構成中廣泛應用具有器樂式特點的朗誦調,能夠時常形成旋律式情緒,并層層推進這種情緒的發展與高昂,在這其中也蘊含了貝多芬在鋼琴協奏曲創作方面的個性。但同時,從《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調性布局的角度上來說,其中仍然遺留有一定的奏鳴曲曲式特性,這一特點反應了當時時代背景下作曲創作仍然以奏鳴式曲調為主要題材,包括貝多芬在內的作曲家在作品創作中均有意無意的帶有一定的奏鳴曲曲式特性,使曲調旋律具有安逸、優美的特點。
三、 《第四鋼琴協奏曲》藝術性分析
以《第四鋼琴協奏曲》為例,從曲調特征的角度上來說,該作品所采用的是鋼琴協奏曲傳統的結構形式,曲調中第一部分為奏鳴曲式,第二~第三部分所采用的則是復式曲式。在演奏中,第一部分由鋼琴獨奏開始,獨奏一個如沉思般華 彩式經過句樂段,和樂隊一起再現發展了一些基本主題,美麗的演奏高潮一個跟著一個,盡管這些高潮都開展得十分壯闊雄偉,有沖刺的快板、輝煌的音階和突然的力度對比。但從《第四鋼琴協奏曲》的整體曲式結構上來看,雙方均在進入高潮后慢慢妥協并取得配合,緩和了演奏中音響的嚴厲性色彩,鋼琴演奏的音型更加寬廣有力。進入低音區后,曲調主題得到了更為充分的展現。而從旋律特征的角度上來說,貝多芬旋律創作大多體現了浪漫主義的色彩特征,以《第四鋼琴協奏曲》中第二部分的旋律主題為例,其中既包括較弱的弦樂器詠嘆旋律,還鋼琴旋律形成了兩次極富熱情的戲劇獨白,將旋律圖案以一種緩慢且優美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受眾有柔和、浪漫的情感體驗。同時,在第二部分中還營造出了兩個不同的旋律主題,其一是通過鋼琴音色連音所傳遞出來帶有遺憾色彩的旋律主題,其二則是通過弦樂嚴格性所傳遞出來帶有斷音色彩的旋律主題。而從快板特征上進行分析,《第四鋼琴協奏曲》借助于鋼琴獨奏的自由色彩充分渲染了作品本身所烘托的英雄主義主題。在《第四鋼琴協奏曲》中基調主題在各種相互對置的插段變化中彰顯不同和弦所構成的藝術張力,形成了一段段精彩紛呈的段落,所帶給受眾的感覺就仿佛置身于奔騰不止的河流中,但同時也不乏一些安靜而詳細的暫停。在這一情感基調的營造中,將偉大的閱讀發展與快板特征多次應用,成為了《第四鋼琴協奏曲》中最為出色的特殊裝飾。
四、結束語
貝多芬所創作鋼琴協奏曲充分體現了貝多芬作為杰出音樂家如同巨人一般的人物性格,將貝多芬在其所處時代中的進步思想融入鋼琴協奏曲作品創作中。本文對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的藝術風格進行簡要分析,并結合《第二鋼琴協奏曲》以及《第四鋼琴協奏曲》,對貝多芬作品中藝術性的呈現展開了簡要探討,望引起相關研究人員的重視。
參考文獻:
[1]蔡妮辰.通往成熟的橋梁: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創作特點分析[J].藝術探索,2010,24(2):124-125.
[2]張弛.從三部鋼琴作品探貝多芬的“c小調情結”[J].音樂藝術,2012,(1):152-158.
[3]陳仲凡.論貝多芬《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華彩樂段的結構功能[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10,(3):27-36.
[4]羅宏宇,李昕.鋼琴演奏技能形成過程中生理機能的調節研究——以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op.37)為例[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6(1):111-113.
[5]周國強,朱志華.繼承與創新——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結構分析[J].前沿,2012,(4):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