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剛

摘要:目的 探討腹股溝疝通過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效果。方法 研究我院在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腹股溝疝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運用傳統疝修補術,觀察組運用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分析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差異。結果 在手術時長、下床活動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長上,觀察組均短于對照組,P<0.05;在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上,觀察組為12.5%,對照組為45%,P<0.05;在術后復發率上,觀察組為0%,對照組為22.5%,P<0.05;在術后疼痛評分上,觀察組為(3.8±0.9)分,對照組為(6.7±0.7)分,P<0.05。結論 腹股溝疝通過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可以加快治療和恢復速度,減少術后并發癥和復發率。
關鍵詞:腹股溝疝;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效果
腹股溝疝顧名思義為腹股溝區域的腹外疝,主要是由于多種原因所引發的腹壁薄弱,在人體大笑或者咳嗽等原因所引發的腹內壓提升狀況下,腹腔內臟會經過腹股溝管或直疝三角區的腹壁薄弱位置向體表外突而造成腹股溝疝,其中可以分為直疝和斜疝,一般高發集中在老年群體,以男性居多。在治療上主要以手術為主,傳統有張力性疝修補手術由于張力問題會導致并發癥多,復發率高,因此人們逐步開始運用無張力疝修補術來提升治療效果[1,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我院在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腹股溝疝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31例,女性9例;年齡15歲~79歲,平均年齡為(60.4±5.2)歲;直疝為7例,斜疝為33例;觀察組男性33例,女性7例;年齡17歲~81歲,平均年齡為(62.8±4.9)歲;直疝為9例,斜疝為31例;兩組患者在基本治療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具備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運用傳統疝修補術,觀察組運用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觀察組患者取平臥位,采用硬膜外麻醉。在腹股溝韌帶與恥骨結節的連線中點進行5cm切口,保持切口平行于腹股溝韌帶。將皮下組織與肌肉做鈍性分離,將髂腹股溝和髂腹下的神經充分游離后確定疝囊并完全暴露,如果屬于斜疝,可以將精索或者子宮圓韌帶和疝囊做游離,如果疝囊較大,可以做橫斷后做近端縫扎,使其轉換為小疝囊。如果屬于直疝,可以在疝囊中位做環形切口,將其橫筋膜切開后游離疝囊納入到直疝三角。將網塞置入到腹腔中,將網片置入到腹股溝管后,對網片做裁剪后保證網片上方處于腹橫筋膜下緣的2cm位置,網片下方處于恥骨結節下方的1~2cm位置,將網片穩固到腹內斜肌和腹股溝疝韌帶,而后做切口縫合。對照組患者取平臥位,采用硬膜外麻醉。在腹股溝位置進行7cm切口。將皮下肌肉等組織做鈍性分離,將精囊或者子宮圓韌帶做上提,確定疝囊位置后將其周圍的粘連組織完全剝離,而后置入補片,做穩固縫合,最后做逐層縫合[3,4]。
1.3評估觀察 評估觀察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長、下床活動時間、術后住院時長、術后疼痛評分、術后并發癥和術后2年復發率情況等。術后并發癥集中觀察疼痛、切口感染、陰囊積液、尿潴留等。術后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分值范圍為0~10分,10分為劇痛,0分為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分~10分為重度疼痛,分值越大疼痛越明顯。
1.4統計學分析 將采集的數據通過spss17.0統計學軟件做分析,計量資料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χ2檢驗,以P<0.05作為組間數據具備統計學意義標準。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情況 在手術時長、下床活動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長上,觀察組均短于對照組,兩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和復發率情況 在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上,觀察組為12.5%,對照組為45%,兩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術后復發率上,觀察組為0%,對照組為22.5%,兩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其中并發癥具體情況中,對照組為陰囊積液3例,尿潴留各3例,切口感染為5例,疼痛7例;觀察組為切口感染4例,1例疼痛。在術后疼痛評分上,觀察組為(3.8±0.9)分,對照組為(6.7±0.7)分,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兩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3討論
手術治療是腹股溝疝主要治療方式,傳統有張力性疝修補術的手術剝離范圍更大,需要對腹股溝管做充分暴露,對腹股溝韌帶與腹內斜肌、腹內聯合腱、恥骨疏韌帶等做強制性的縫合,從而導致張力較大。因為傳統疝修補術有張力問題,雖然操作便捷,但是由于張力作用會導致組織愈合時間長,同時有愈合不良存在,局部組織有牽扯感、疼痛,術后并發癥多,復發率高。
無張力疝修補術可以分為疝環填充式和平片式,平片式主要是將補片置入到腹股溝管后壁處,快速而直接的進行腹橫筋膜起到加強功用,從而讓其周圍組織與補片有效融合,進而快速的形成纖維結締組織層,對腹股溝缺損情況做有效的修復。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運用錐形網塞為材料,置入已經返納疝囊的疝環中并加以固定,再用一成形補片置于精索后以加強腹股溝管后壁。該材料具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術后排斥反應少,吸收效果更好,有效的分散手術操作所形成的腹腔壓力,降低術后復發率。同時該修補術不會存在傳統有張力修補術所存在的組織張力,從而不會造成身體組織不必要的損傷,術后并發癥相對較少。同時由于其無張力和相容性好,術后組織的疼痛性低,術后舒適度有效提升。從本研究中可以看出,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還可以加快手術速度和術后恢復速度,減少住院時間來降低治療費用,降低經濟壓力和患者時間的消耗,減少對人們學習與工作的影響[5,6]。
參考文獻:
[1]吉勇.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在腹股溝疝治療中應用價值[J].中國社區醫師,2015,06:38-39.
[2]閆永堂.傳統疝修補術與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02:532-533.
[3]孟令峰.疝環填充式和平片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探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3,08:218-219.
[4]饒家敏,朱斌.傳統疝修補術與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3,24:33-34.
[5]易磊磊,羅淞,冉進寶.傳統疝修補術與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17:273-274.
[6]武文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探討[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04:476-477.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