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芳

摘要:目的 探討持續質量改進在血站采血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3年8月~2014年1月于我站無償獻血的300例獻血者為對照組;2014年2月~8月于我站無償獻血的300例獻血者為改進組。改進組獻血者采用持續質量改進的護理方法,對照組獻血者采用傳統的常規護理方法,比較兩組獻血者護理滿意度、不良反應及兩組血液報廢率等。結果 改進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顯著性提升,存在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改進組所采血液報廢率較對照組明顯性下降,存在明顯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獻血者采血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無顯著性差別,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持續質量改進在血站采血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具有借鑒性。
關鍵詞:持續質量改進;血站采血;護理方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nursing effect in blood.Methods Collected from August 2013 to January 2014 in the blood donation of 300 cases of blood donors as the control group,from August 2014 to February 2014,300 cases of blood donors in our st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group.The improvement of group blood donors using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of nursing methods,the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conventional nursing method,compared with the two groups of blood donors care satisfaction,adverse reactions and two groups of blood scrap rate,etc..Results The improvement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1);the improvement group of blood rejec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nursing effect in blood significantly,reference.
Key words: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Blood;Nursing
血站采血是指采集并儲存獻血者捐獻的血液。由于血液的寶貴性,因此改進血站采血護理模式,推廣持續質量改進的護理方法尤為重要。持續質量改進是在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指在全面質量管理基礎上更注重過程環節質量控制的一種新的質量管理,更加強調團隊參與意識[1]。為探討持續質量改進在血站采血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將我站600例無償獻血者進行臨床觀察: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8月~2014年1月于我站無償獻血的300例獻血者為對照組;2014年2月~8月于我站無償獻血的300例獻血者為改進組。改進組獻血者采用持續質量改進的護理方法,對照組獻血者采用傳統的常規護理方法。其中,改進組男175例,女125例,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31.8±3.2)歲;對照組男160例,女140例,年齡21~44歲,平均年齡(30.1±4.4)歲,。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法,包括對獻血者的身體檢查、獻血前健康教育培訓、對獻血者獻血中及獻血后巡回護理、心理護理等基礎護理措施;改進組采取持續質量改進的護理方法。
1.2.1采血前持續質量改進的護理 ①填寫獻血者的電子病歷并通過相關臨床檢查及數據庫分析得出獻血者當前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獻血。②在等候室中放置電視、沙發等,轉移獻血者注意力,緩解其緊張、焦慮及恐懼情緒。同時對采血室及有關采血器材定期進行消毒,避免對血液質量造成不良影響。③在采血前播放教育視頻,使獻血者充分了解科學獻血的健康性。此外,在獻血前將相關注意事項需告知獻血者避免血液不合格情況的發生[2]。
1.2.2采血中持續質量改進的護理 ①選擇合適血管采血,降低獻血者的疼痛感。認真檢查采血器材是否損壞,采血時指導獻血者按節奏抓緊、放松拳頭,并主動與獻血者交談,緩解其緊張、焦慮及恐懼情緒。②如發現獻血者出現不良反應,應沉著應對。
1.2.3采血后持續質量改進的護理 ①取下針頭后讓獻血者用棉球按壓針眼,避免來回捻動棉球,同時伸直前臂,以免阻礙血液回流。②采血完成后告知獻血者體息20~30min,其后1~2d避免劇烈運動,同時調整飲食搭配,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③叮囑獻血者按時隨訪,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如發生獻血后不良反應,應第一時間就診。④第一時間對血液進行保存,避免血液報廢情況的發生[3]。
1.3檢測方法 ①兩組獻血者護理滿意度情況:有關護理人員通過與獻血者交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關數據并繪制成表。②兩組血液報廢率及兩組獻血者獻血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情況:通過對所采血液的長期管理與觀察,收集并整理報廢血液數據并繪制成表;由有關護理人員對獻血者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詢問和了解,收集、整理和分析相關數據并繪制成表。
1.4統計學分析 Epidata3.1錄入數據,SPSS19.0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護理滿意度、血液報廢率及不良發應發生率情況采用?字2檢驗。若P<0.05,代表差異明顯,若P<0.01,代表差異顯著。
2結果
2.1兩組獻血者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 兩組獻血者護理滿意度情況見表1,經?字2檢驗后,改進組獻血者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顯著性提升,存在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兩組血液報廢率及兩組獻血者獻血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情況比較 兩組血液報廢率及兩組獻血者獻血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情況見表2,經?字2檢驗后,改進組獻血者血液報廢率較對照組明顯性下降,存在明顯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獻血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無顯著性差別,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現代社會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與革新,人們對健康知識的涉獵愈加廣泛和深入,"獻血"一詞也越來越普遍的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由于采血及血液保存的特殊性、獻血者緊張、焦慮及恐懼情緒、獻血中、后不良反應以及因護理疏忽造成的血液報廢,所以采血護理工作便顯得異常重要。為提高獻血者的護理滿意度、解決在采血過程中的出現的諸多問題,推廣持續質量改進勢在必行。護理持續質量改進是以電子病歷和護理質量數據管理為基礎,以網絡化電子護理手冊為指導,以病歷質量控制系統對患者的護理過程進行監控為方法,以護理質量管理系統為評價,實現護理質量基礎數據采集,護理質量自動分析、監控,護理風險前瞻預防,并通過計算機監督分析,高效地進行護理質量管理,達到護理管理手段科學化和護理質量優越化的持續改進[4]。與單一化、簡單化的傳統采血常規護理方法相比,持續質量改進的護理方法以其系統化,規范化、全面化、人性化等諸多優勢得到了越來越多獻血者的喜愛[5]。本研究數據顯示,改進組獻血者實施持續質量改進后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顯著性提升;改進組獻血者實施持續質量改進后所采血液報廢率較對照組明顯性下降??梢钥闯觯啾容^傳統護理方法,持續質量改進的護理方法可顯著性提升獻血者護理滿意度,提高血液質量,減少血液報廢率。
綜上所述,持續質量改進在血站采血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具有借鑒性。
參考文獻:
[1]錢新紅.血站采血護理實施持續質量改進對護理質量及血液報廢率的影響[J].臨床護理雜志,2014,13(4):73-75.
[2]楊金柳.血站采血護理人員嚴把質量關的體會[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2013,27(3):423-424.
[3]王飛,盧舜華,查波,等.持續質量改進在血站采血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31(3):349-352.
[4]張惠.細節管理在血站采血工作中的應用[J].中外醫療,2011,30(32):132-132.
[5]李瑛瑛,唐敏.服務質量持續改進在血站采血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情況[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5,24(6):625-626.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