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馨

摘要:目的 觀察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后功能鍛煉的護理效果。方法 選擇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收治的98例膝關節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按護理所用不同方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4例)行常規護理,觀察組(54例)行臨床護理路徑護理,比較兩組功能鍛煉優良情況及護理總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滿意38例,較滿意12例,不滿意4例,總滿意度92.6%(50/54);對照組滿意22例,較滿意12例,不滿意10例,總滿意度77.3%(34/44),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92.6%比對照組77.3%高,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護理路徑在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后功能鍛煉的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功能鍛煉
目前臨床治療膝關節疾病的常用手術方法為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通過人工關節改善患者膝功能,若在術后不予以患者有效、合理地護理,未注意其膝關節伸屈功能早期的康復鍛煉指導,則不利于患者預后[1]。本文探討了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后功能鍛煉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擇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收治的98例膝關節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按護理所用不同方法分為兩組,觀察組54例,男女比例24∶30,年齡45~78歲,平均(56.9±10.3)歲,18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6骨性關節炎,20例創傷性關節炎;對照組44例,男女比例24∶20,年齡46~79歲,平均(57.2±11.0)歲,13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7骨性關節炎,14例創傷性關節炎。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護士為患者介紹手術方法,術前做好準備工作,術后指導患者用藥,告知其有關功能鍛煉事項等。觀察組行臨床護理路徑護理,具體包括如下。
1.2.1建立臨床護理小組,根據患者術后病情實況,制定針對性術后功能鍛煉護理方案:①術后6 h,指導患者行股四頭肌訓練,伸直雙腿,足后跟蹬腿練習,15~20 min/次,4~5組/次。②術后第1 d,行高抬腿練習,取仰臥位,伸直兩腿,雙手垂于兩側,腿上舉,抬高15~30 cm,空中停留10 s,兩腿交替練習,3~6組/d,5~10次/組。③術后第2 d,指導患者行CPM機鍛煉,起始角度30°,增加5~10°/d,持續2 w,1個動作伸屈45 s,30~40組/次,4次/d。④術后第3 d,訓練地下行走運動,患者雙腿著地,雙手扶床站立,護士予以指導,家屬協助患者。1.2.2臨床護理路徑實施 術前1 d,向患者及其家屬發放路徑表,說明路徑表內容及作用,告知其功能鍛煉重要性,提高患者護理配合度,術后責任護士按路徑表實行康復計劃,督促患者鍛煉,及時檢查、評價鍛煉結果。
1.3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參照《膝關節NRS疼痛數字評價量表》評定兩組功能鍛煉優良情況,優:膝關節無疼痛感,可步行>500 m,運動無阻礙,膝關節伸屈達120°;良:基本無疼痛,步行>500 m,基本無運動阻礙,膝關節伸屈達110°;合格:偶爾有疼痛感,步行<500 m,膝關節伸屈達100°;差:上述情況均無改善;優良率=(優+良)/總數×100%[2]。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按護士護理考核制度評定,包括護理的全面性、態度及技巧3個方面,分為滿意、較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較滿意)/總數×100%[3]。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用SPSS 22.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x±s)表,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功能鍛煉優良比較 觀察組功能鍛煉優良率90.7%比對照組72.7%高,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38例,較滿意12例,不滿意4例,總滿意度92.6%(50/54);對照組滿意22例,較滿意12例,不滿意10例,總滿意度77.3%(34/44),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92.6%比對照組77.3%高,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臨床護理路徑作為一種新型具計劃性、目的性的護理模式,其按每日護理標準為患者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確保護理工作的有效進行,加快患者康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功能鍛煉優良率90.7%比對照組72.7%高,且護理總滿意度92.6%比對照組77.3%高,說明臨床護理路徑在患者術后功能鍛煉的應用效果顯著,可促進患者加強功能鍛煉,提高膝關節功能,改善預后,且可提高患者滿意度。分析原因可能為:臨床護理路徑具計劃性、預見性等特點,根據患者具體病況制定功能鍛煉方案,加之由護士每日指導、督促患者練習,在患者術后6 h,指導其進行股四頭肌訓練,伸直雙腿,行足后跟蹬腿練習,可緩解患者術后雙腿麻木感;術后第1 d,指導患者行高抬腿練習,取仰臥位,伸直兩腿,雙手垂于兩側,腿上舉,抬高15~30 cm,空中停留數十秒,再交替兩腿練習,可慢慢提高患者膝蓋的屈彎程度,改善膝蓋的靈活度。在此基礎上,護士指導患者行CPM機鍛煉,可進一步改善患者膝蓋狀態。護士定時查看鍛煉情況,從而提高鍛煉優良率,有利于患者膝關節加快愈合,避免患者出現自行護理不良事件[4]。此外,臨床護理路徑以患者為中心,患者及其家屬均為健康教育對象,根據其文化水平、需求予以針對性健康宣教,按膝關節恢復階段施教,護患共同參與,加強雙方溝通,從而滿足患者健康需求,改善護患關系,提高護理滿意度[5]。
綜上所述,患者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功能鍛煉中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的護理,其應用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提高功能鍛煉,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黃玉妞,馮雁玲.臨床護理路徑在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4,35(27):6164-6165.
[2]劉淑華,王偉,孫光亞,等.臨床護理路徑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9):2342-2343.
[3]曲雅麗,黃東紅.臨床護理路徑在全膝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3):317-318.
[4]張麗.臨床護理路徑及康復訓練表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5):540-543
[5]林月桂.臨床護理路徑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應用效果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15,37(1):149-151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