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軍

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梗患者的影響。方法 選擇我院收治的腦梗患者14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n=70),觀察組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對照組患者采用一般護理。采用簡式運動功能評分法(FMA)和LOTCA量表對兩組患者干預后的運動功能和認知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定。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的FMA和LOTCA評分均明顯高于干預前和對照組,P<0.05。結論 對腦梗塞患者進行合理的康復鍛煉,可有效改善其運動和認知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簡式運動功能評分法;LOTCA量表
腦梗塞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主要類型有腦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腦栓塞等[1],由于該類疾病可引發患者在肢體、語言、記憶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礙,以致干擾患者正常生活,影響患者生存質量[2]。本研究采用早期康復鍛煉干預對我院收治的老年腦梗患者進行護理,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接受治療140例腦梗患者納入研究,患者均經頭顱CT或核磁共振成像檢查證實,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臨床診斷標準,均為初次發病者,無意識障礙及精神性疾病。其中男76例,女64例,年齡61~78歲,平均(68.1±5.2)歲;在認知障礙程度方面,輕度患者58例,中度患者62例,重度患者20例。根據隨機分配原則,以隨機數字表法劃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n=70)。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無顯著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有藥物治療、入院宣教及日常生活護理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認知康復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認知康復護理:出些簡單的10以內的加減法,并告訴患者答案,讓患者反復記憶,2次/d,鍛煉患者的計算能力;讓患者花費10 min熟悉單張卡片內容,之后對相關內容進行提問,若回答正確,可添加卡片數量和內容,1次/d,鍛煉其記憶力;可將一個硬幣放入手心,在患者注視下變化放入手的位置,讓患者猜測硬幣在哪個手中,1次/d,鍛煉其注意力。②肢體康復鍛煉:?訩床上訓練:運動前對患者患側肢體進行由遠及近的手法按摩,循經絡做頭部、上下肢、背部按摩。按摩的同時給予循經點穴。采用安撫性按摩手法緩解肌張力高的肌群。在患者清醒和體力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自行按摩。床上訓練主要對患側肩關節、膝關節、肘關節、腕關節、踝關節等進行關節屈伸、各方向運動。?訪被動運動:待患者病情逐漸平穩,從第3 d開始實行早期康復訓練,昏迷前患者要在護理人員的幫助下進行被動運動,上肢的運動為前臂后旋,讓肩關節上抬呈“敬禮”姿勢,肘關節呈90°,要讓患者從近端關節開始運動,一直運動到遠端關節,還要先運動大關節再運動小關節,每個動作做10次為1組,隨著病情好轉從每天1~2組到多組。?訫主動運動:待患者肌力一定程度改善后,除了進行被動運動外,還需要加上主動運動,比如說:橋式運動、練習在床上翻身、坐位訓練等,對于一些患者還可以進行站立訓練:無法站立患者進行電動起床訓練,學習站立平穩,逐漸延長時間,必須有護士陪同,先在攙扶的情況下靠墻站立,護理人員需要詢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頭昏、惡心癥狀,如果一切良好就可以繼續站立。如果站立一段時間后患者無不良癥狀就可以讓其自己站立,以5 min為單位,如果患者反應情況良好,耐受能力強就可以適當延長站立時間,站立20~30 min/次,訓練2~3次/d;根據患者病情制定個性化的生活自理訓練方案,使患者學會吃飯、穿衣、排大小便、洗漱等,訓練1~2次/d,10 min/次,幫助患者逐步進行獨立生活。
1.3觀察指標 ①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可以使用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進行評判。②患者腦損傷認知功能采用洛文斯頓作業療法認知評定量表(LOTCA)進行評定,包括7個方面,26個子項目,得分越高說明認知功能越好。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 18.0實現全部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定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提示組間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的FMA和LOTCA評分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Fugl-Meyer評分、LOTCA評分分均低于觀察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腦梗塞是一種急性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腦機能紊亂的神經內科疾病,臨床上表現為一過性或永久性腦功能障礙的癥狀和體征,常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和肢體運動障礙等不良癥狀,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3],導致認知障礙主要原因為:腦梗死后患者出現急性缺血癥狀,導致其腦組織軟化發生壞死;較長時間的慢性缺血會引起患者的腦白質受損,進而損傷軸突運,引起信息傳遞障礙[4]。腦梗塞的中樞神經系統可以重新組織、重塑其結構和功能,對于腦梗塞患者進行早期規范康復治療能夠幫助神經側支循環、神經軸突或突觸建立聯系,從而一定程度改善對側大腦半球的功能代償及功能重組[5]。本次康復訓練對患者進行肢體和認知功能訓練,目的是使患者每個關節的控制能力、身體的協調能力、穩定性和認知能力盡量不受影響,隨著恢復情況不斷好轉,患者肌力不斷提高、病情逐漸穩定就可以進行主動運動了,要不斷鼓勵患者使用健側幫助患側運動,并逐漸進行獨立生活,達到生活完全自理。
本次結果顯示,觀察組的FMA和LOTC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對腦梗塞患者進行合理的康復鍛煉,可有效改善其運動和認知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曉琴,李晶,魏文霞,等.分型個體化治療急性腦梗死120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9):7252-7252.
[2]王清,陳湘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活動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2:38-40.
[3]宋小靜.早期康復治療急性腦梗塞時間窗臨床探討[J].淮海醫藥,2015,33(1):66-67.
[4]代偉,張捷.早期康復治療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河北醫學,2011,17(12):1606-1609.
[5]朱曉偉,沈小英.康復護理對腦梗死后認知功能障礙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浙江臨床醫學,2014,16(11):1857-1858.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