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玲華 張慶美 羅燕仙
摘要:消毒供應室是從醫院內承擔各科室所有重復使用診療器械、器具和物品進行清洗、消毒、滅菌以及無菌物品供應的部門。每天要回收大量的污染器械, 工作人員面臨各種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等職業危害因素,本文根據職業危害因素,提出相應的職業防護對策。
關鍵詞:消毒供應室;職業危害因素;職業安全防護措施
1 消毒供應室的危害因素
1.1物理因素 噪音、高溫、粉塵、銳器刺傷、紫外線照射、空氣消毒機照射、觸電、壓力蒸汽滅菌故障等都對人體有害。利器傷是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中最常見的職業損傷,幾乎所有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都有不同程度的利器傷史[1]。
1.2化學因素 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中所使用的多酶洗液、除銹劑、含氯消毒劑都對人體的皮膚、呼吸道、消化系統、眼睛、均有不良刺激。
1.3生物因素 回收的器械有大量的微生物污染,在處理污染物品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接觸的微生物菌種繁雜、數量多,尤其是體液、血液、有可能被艾滋病毒、梅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污染。在處理銳利器械、穿刺針過程中工作人員稍有不慎就會產生針刺傷,其次在用高壓水槍沖洗管道的時候所產生的微生物氣溶膠會懸浮在空氣中,如防護不當極易被吸入,對人體產生危害。
1.4運動性因素 如搬運重物,長時間站立操作等。
1.5自我防護意識薄弱 我院供應室人員除護士外,還有工人、臨時工,這些人員文化層次較低,專業技術知識缺乏,感染機會要高于專業人員[2]。
2 消毒供應室職業危害的防護措施
2.1物理因素防護
2.1.1建筑布局 規范工作流程嚴格執行強制性的工作流程,物流、人流、氣流有序,不得逆流。嚴格區分無菌區、清潔區、污染區,各區域有專用的用具。制定嚴格的各班次的工作流程和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
2.1.2改善室內環境 如在高壓蒸汽鍋前安裝隔音板降低噪音。安裝大風量、良好的通風設備,安裝室內凈化調節設備。定期通風,工作時應開排氣扇,保證室內空氣流通。嚴格限制外來人員進入供應室。
2.1.3加強人員安全防護知識學習 供應室工作人員的職業防護應從預防人手,加強職業安全防護知識教育,樹立防護理念,規范操作行為[3]。增強工作人員對醫療環境中職業感染危害性的認識, 自覺地把防護措施應用于日常工作中, 以減少不安全隱患的發生。
對利器物品加強防范, 有時供應室人員會被利器所傷, 也是因為對利器的操作有的工作人員不太熟練以及思想上不夠重視所造成的。所以,在供應室工作的人員應熟練掌握各類利器的操作技術,更不要直接對尖銳物品用手進行分類、清點、去污、組裝。養成取污染針頭和尖銳器物用鉗子的習慣,減少皮膚被刺傷的機會,必須把銳器物放在耐刺的利器盒內密閉運輸,禁止對重新蓋帽使用過的針頭用手操作。讓工作人員知道在被刺傷后的及時處理方法。發現壓力蒸汽滅菌器發生故障時, 及時找維修人員, 防患于未然。
2.2化學因子污染防護 化學因子對人體都有一定的刺激性及毒性,在配制、消毒、浸泡、保養器械時,需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如戴工作帽、口罩、乳膠手套、穿防護隔離衣、專用防護鞋,必要時戴眼罩,防止各種化學因子對人體造成傷害。盛放消毒劑的容器要配備容器蓋,避免消毒劑的揮發,既可以保證消毒劑的有效濃度又減少了對身體的危害。如果因意外情況致使液體飛濺至皮膚及眼部,要立即用清水反復沖洗。特殊感染的物品要先行消毒再清洗。
2.3生物性損傷防護
2.3.1戴手套 供應室工作人員在清洗消毒物品時應戴雙層橡膠手套,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手套撕裂、刺穿后,立即除去,然后徹底洗手,更換手套后繼續工作。
2.3.2規范洗手 掌握正確的洗手指征,掌握正確的七步洗手方法,粘貼標準的七步洗手步驟的宣傳畫于洗手池的上方時常提醒。
2.3.3加強銳器傷的防范 供應室工作人員對各類銳利器械的操作技術應熟練掌握,不要對針頭、刀片及銳利器械進行徒手清點分離,以減少被刺傷的機會,要對各種醫療廢物正確處理,對銳器傷要熟練掌握應急處理流程。建立健全被刺傷的登記制度和相關上報流程,并進行定期追蹤檢查。
2.3.4樹立標準預防的觀念 把所有回收物品視為具有傳染性,工作人員每次接觸污染物品后,應及時按七部洗手法洗手或快速手消毒。實施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普遍性防護原則”,使用防護設施避免直接接觸體液以及安全處置廢棄物[4]。
2.4運動功能性危害的預防 在對物品進行搬運前,要認真評估其重量,并且量力而行,必要時尋求幫助。提舉物品要以正確的姿勢,如使用適當輔助工具取放高處的物品,如腳凳、梯子等。盡可能把器械包包裝成小規格,在移動時便于搬放。將體積較大、較重及經常取放的物品盡量放在距離地面較近的貨架上,減少工作人員將物品抬舉的高度,并且對貨架物品放置是否穩固要定期檢查。
2.5加強學習,加強監督檢查,提高防護行為執行率 科室不斷加強新業務、新技術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專科理論和技術水平,使大家樹立自尊自愛、積極向上的進取心。
對供應室工作人員的防護行為要定期進行現場督查,對供應室工作人員在操作過程中職業感染防護的執行情況要定期檢查,及時糾正不安全的操作,并從思想上對供應室工作人員形成壓力,對他們的意識進行強化,自覺地使他們能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2.6其他 ①保證防護用品的供應。②定時體檢,及時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必要時做好預防接種,提高免疫水平。③加強設備檢修工作:如每次進行高壓滅菌前、消毒過程中常規檢查與觀察設備性能,及時發現設備不安全因素,以便及時上報維修,排除故障,杜絕安全隱患。
3 小結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 醫院感染及職業防護越來越被醫院廣泛關注。由于消毒供應工作的特殊性, 使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成為職業危害的高危人群。所以,通過教育、督導、優化防護流程相結合,有效提高供應室工作人員職業感染防護意識和防護行為,從預防入手,采取安全操作,減少職業危害,從而預防和減少供應室工作人員職業危害的發生,確保醫護人員心身健康。
參考文獻:
[1]宋玲.供應室護士職業暴露的危害因素與防護對策[J].海軍軍醫雜志,2010,31(2):178-179.
[2]何素蘭,劉素球,聶平蘭.改善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職業感染防護行為的綜合干預[J].護理學報,2008,15(2):79-80.
[3]李英,崔延艷.供應室護士職業危害因素分析及防護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2A):193-194.
[4]李曉英,任愛民,吳捷.預防醫源性感染的主要環節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5):681-683.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