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望 黃宇

摘要:目的 觀察電針聯合敏使朗治療中老年患者頸性眩暈的療效。方法 將120例確診的頸性眩暈患者隨機分為三組,治療組40例運用電針聯合口服敏使朗,單用電針和單獨口服敏使朗兩個對照組各40例。結果 治療組有效率97.50%,電針對照組有效率65.00%,口服敏使朗對照組有效率62.50%,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電針聯合敏使朗治療頸性眩暈療效顯著,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關鍵詞:電針;敏使朗;頸椎病;眩暈
頸性眩暈(Cervical Vertigo,CV)在臨床上較常見、且多發,系因頸椎退行性改變或外傷使頸部病變、頸椎內外平衡失調,引起頸動脈顱外段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出現眩暈癥狀,發病急驟,反復發作,且癥狀逐年加重。目前普遍使用電針、敏使朗(又稱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等單一治療,癥狀控制效果不明顯。我院自2014年7月~2015年7月采用電針聯合敏使朗治療頸性眩暈,取得滿意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4年7月~2015年7月中老年住院患者120例,主要癥狀均為頸部不適、伴眩暈,嚴重時可伴猝倒。多發生于頭頸部旋轉、肌肉勞損、甚至體位改變時。但排除小腦、腦干、枕葉、基底節區腔隙性梗死或出血,耳源性、眼源性及全身性疾病,所有患者治療前均進行頸椎DR攝片(X線數字化照片)和TCD(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提示:頸椎骨質增生,生理弧度消失、變直或反弓,部分出現椎間孔狹窄;單側或雙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將患者隨機分為三組,觀察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齡45~83歲,平均(62.54±7.96)歲;電針對照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43~81歲,平均(62.12±8.14)歲,敏使朗對照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42~85歲,平均(63.12±9.64)歲,三組患者年齡、性別、臨床表現、體征、既往病史及治療前頸椎DR攝片、TCD檢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儀器 采用北京鑫悅琦科貿有限公司制造生產的JYQTCD-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機,用2MHz探頭通過枕窗檢測椎動脈(VA)及基底動脈(BA),記錄各動脈收縮期血流速度(Vs)和舒張期末血流速度(Vd)。
1.3方法 治療組采用①電針取穴為風池、風府、頸百勞。具體操作:患者取坐位,選用0.30mm×0.50mm無菌針灸針,各穴位常規消毒后予以常規針刺,進針深度為0.5~0.8寸,施以捻轉手法,得氣后留針,各穴分別接HM6805-Ⅱ經穴治療儀,連續波,頻率為150次/min,通電20min,治療5次/w,療程為2w。②同時口服敏使朗(衛材藥業有限公司制造),12mg/次,3次/d,連用2w。對照組為單獨使用電針及單獨口服敏使朗,方法同治療組。治療前后均通過TCD(經顱多普勒超聲)測量椎動脈(VA)及基底動脈(BA)的血流速度變化情況。
1.4療效評定標準 ①治愈:頸枕部疼痛、眩暈癥狀消失、TCD檢查示動脈血流速度明顯增加且達到正常水平;②好轉:頸枕部疼痛、眩暈癥狀明顯減輕,但仍有疼痛及頭昏癥狀,無視物旋轉,TCD檢查示動脈血流速度增加但未達到正常水平;③無效:頸枕部疼痛、眩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TCD示動脈血流速度無增加,甚至較治療前減慢。
1.5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分析。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治療結果 三組治療后療效比較見表1。
2.2不良反應 治療組出現3例惡心。電針對照組出現1例頸部疼痛加重,敏使朗對照組出現惡心2例。所有患者治療前后血常規、肝腎功、電解質、血糖、血脂、降鈣素原、凝血功能、心肌酶、N-末端腦鈉肽、心電圖等均無明顯變化。
3 討論
3.1頸性眩暈的病因分析 頸性眩暈在中醫學中,屬于“眩暈”、“痹癥”、“肩頸痛”等范疇,于中老年人及長期站立或低頭工作者易發病,且近年因手機廣泛普及,長期使用手機所患此病的人數逐年增多。頸肩背部軟組織勞損和頸椎及椎間盤退行性病變、致頸椎關節紊亂、椎體旋轉及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甚至椎體滑脫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在血管供應的解剖結構中,椎動脈經枕骨大孔入顱,兩側椎動脈行至腦橋延髓交界處匯合為基底動脈,其在腦橋腹側面的基底溝上行,至腦橋上緣即分為左右大腦后動脈[1],其走行復雜,影響大腦范圍廣。而本研究病例均為中老年患者,DR攝片提示頸椎骨質增生,生理弧度消失、變直或反弓,部分出現椎間孔狹窄,甚至少數出現頸椎椎體輕度滑脫。而椎基底動脈系統的血液循環障礙通常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血粘度增高、微血栓形成等導致的。部分患者合并椎基底動脈痙攣,使得血管內徑突然變細,血流阻力增加,腦組織灌注減少,最終出現眩暈的臨床癥狀。
3.2電針聯合敏使朗的治療作用 由上述分析可見,考慮緩解頸部肌肉勞損,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減少血流阻力,增加腦組織灌注,提高供氧,恢復腦細胞功能,則可以顯著改善眩暈癥狀。在本研究中,治療組40例患者,采用電針聯合敏使朗聯合應用,治愈26例,好轉13例,有效率達97.50%。我們在電針取穴風池,其主治頭痛、眩暈、耳鳴等內風所致病證及頸項強痛;取穴風府,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等病癥;取穴頸百勞主治頸項強痛[2]。敏使朗主要成分為甲磺酸倍他司汀,其化學名稱為:N-甲基-2-(2-吡啶)乙氨基二甲磺酸鹽??梢愿纳苾榷h,增加內淋巴水腫的耳蝸血流量,增加腦內血管的血流量。宋建良等研究發現敏使朗在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病例上療效顯著[3]。
3.3不良反應 本研究中,治療組僅出現3例惡心,考慮因口服敏使朗所致,癥狀輕微,均不影響繼續治療。敏使朗安全性良好,電針取風池、風府、頸百勞,對選穴進行有效刺激,安全性高,但由于本研究療程僅2w,是否有長期慢性副反應尚待觀察。
綜上所述,使用電針聯合口服敏使朗可使頸性眩暈癥狀得到明顯緩解,且經TCD檢查驗證,療效顯著,不良反應輕微,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余哲.解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2]王華,杜元灝.針灸學第九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3]宋建良,孫新芳,吳承龍,等.敏使朗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10(1):159-159.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