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問童心》通過一個個故事記述了田田從幼年到少年成長、學習的過程,在兒童教育學方面提供了許多生動的案例。它是一部兒童啟蒙的好教材。說它是一部兒童啟蒙的好教材,一點都不虛夸。因為書中的諸多篇目都提供了教育兒童的方式方法。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讓兒童在游戲中學習的方法。例如,《識數》介紹了如何通過汽車首尾相同的車牌號來引導孩子趣味地學習阿拉伯數字。《對句》中講述爺孫倆如何通過句、詞、字的對答品味語言之美。《寫字的故事》介紹了一種省紙、省筆、省電的寫字法,那就是晚上在人體脊背上指寫并猜答。《揳釘子》把祖孫倆之間的對詞唱和當做是一種“揳釘子”式的游戲,在輕松愉快中來完成。《減法》教兒童使用詩詞作者生卒年齡來計算作者歲數的方法,打通文理界限,增加了學習樂趣。《玩》通過“陪”辛棄疾、蘇軾去農村,來學習田園詩。這些方法多具有原創性,并且都具有一定的游戲性,適合兒童。
第二,讓兒童在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中學習的方法。例如,《學成語》描述了如何在生活體驗中讓孩子懂得“一舉兩得”的含義。在《等于》中,爺爺讓田田在生活體驗中理解“等于”的概念,并教她懂得“因小失大”“防微杜漸”的道理。《多余的》通過列舉生活實例讓田田認識和使用“多余的”這一概念,并巧妙地提醒她要改掉上課做小動作的壞習慣。《返工》讓田田觀察認識路面塌陷是施工時圖省事而帶來的惡果,并進一步向她解釋補修路面就是工作中一種“事倍功半”。《看畫畫》由欣賞展覽櫥窗里的“夏韻”畫面到田田給自己和爺爺(并排、悠然坐在郵局門口臺階上)的剪影命名為“爺孫韻”,顯得那樣的自然和貼切。特別應該指出的是,文章關于田田從認知“韻”的含義到運用“韻”來命名生活場景的描述,用筆之精致,思維之靈動,令人拍案叫絕。
第三,通過編故事的方法。例如,《識字》中,爺爺隨口編的那些倉頡造字的故事:“薅”是草把莊稼擠得黃巴巴的,倉頡氣氛地拔掉它,扔到臭水里,侮辱它。“蘑”是倉頡去到一個有草木、樹林、石頭的廣闊的地方,看到了白胖胖的蘑菇。“菇”是倉頡把他發現蘑菇的地方告訴村上一群小姑姑們,小姑姑們穿著花裙子、挎著籃子去采蘑菇了。“章”是早上站立著讀書才會寫文章……這些故事讀來似是而非,但充滿了想象力,便于兒童記憶。
《叩問童心》中還有一些篇目記述了兒童的模仿能力。如《起風了》一文中,田田模仿爺爺平時照料自己的程序在爺爺身上上演一遍。《學話》中田田模仿“離離原上草”所做的“詠蒜詩”:“離離一盆蒜,好吃又好看,剪了它又生,還是一盆蒜。”還有田田戲仿“三株口服液”廣告詞的那段“壓頭我喝了一瓶,病輕些了;末肚兒又喝了一瓶,病可好了。”都令人忍俊不禁。《看麥子去》描繪了田田模仿爺爺手搭眼罩以遮斜陽的情形:“我們繼續往前走,前面一片亂樹蓬蒿,顯出一片蒼茫,陽光斜斜射來刺目,我用手在前額搭起眼罩。田田也學著我的樣子搭起眼罩,只是她那手指沒有并攏嚴密,散散的,被陽光照成半透明體,嫩指頭越發紅嫩,看上去怪可笑的。”從這樣生動的文字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兒童的模仿能力之強大。
《叩問童心》的再版,可以說是楊稼生先生晚年最欣慰的一件事之一。爺爺寫文,孫女田田插圖。二十余年來,在田田的成長過程中,祖孫倆已經有過很多“揳釘子”式的合作。這次,田田又一次給爺爺“打下手”,畫了很多精美的插圖。不過,這是一次田田對自身文學感悟、美術功力的全面挑戰,給七十一篇文章配圖,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田田十分漂亮地完成了這一任務。
這部書具有很強的人文價值,它傳遞了善良、寬容等傳統美德,包含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在許多人漸趨浮躁、崇拜金錢、塵封善良的今天,顯得尤為珍貴!
(趙煥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