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章 李朝暉
摘 要:本文以皖北書畫之鄉蕭縣龍城畫派為研究中心,從龍城畫派的確立到傳承發展入手,進一步分析兼具文人畫素養和世俗情懷的龍城畫派的藝術特點——以書法為根基,筆墨為利劍揮灑濃厚的人文情懷。
關鍵詞:龍城畫派;寫意精神;鄉土情懷
1 龍城畫派形成
龍城為蕭縣之古稱,是蕭縣的“首府”城鎮。蕭縣地處安徽省最北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古為蕭國,春秋附庸于宋,秦置蕭縣,由此而得名。蕭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漢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素有“文獻之邦”“文化大縣”的美譽。這里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花甲寺古遺址,有因劉邦藏身避禍而得名的皇藏峪,山巒疊翠,霞蔚云蒸,千年古剎——瑞云寺掩映在群山林海之中,宛如鑲嵌在千里平原上的一顆明珠。有“瀑布山腰老樹前,僧寮一簇鎖寒煙。不經陸羽煎茶過,誰定江南第幾泉?”的圣泉,有蘇東坡知徐州時寫下《祈雪霧豬泉文》的霧豬泉,有記錄宋太祖趙匡胤落難經歷的拔棗泉……悠久的歷史,濃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蕭縣獨特的書畫藝術,從清代到當代,二百多年過去了,蕭縣畫家為中國藝術史書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2 龍城畫派的傳承與發展
蕭縣藝術發展史可謂源遠流長。從新石器時代的孕育發生到漢唐的發展,再到宋元明清成熟直至20世紀以后的全面昌盛,傳承有序,脈絡清晰。蕭縣華家寺出土的骨器、玉器和陶器上的紋飾可以看做是蕭縣地區最早的藝術萌芽,發展到漢代,數量豐富,雕刻精美形象生動的畫像石的發現,標志著蕭縣藝術的一個高峰,為此后蕭縣藝術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蕭縣人劉裕雖是武將出身,卻不廢詩詞歌賦,書法造詣極高,其子侄及孫輩中藝術人才輩出。之后蕭縣地區的各種藝術創作一直延續傳承,到明清時期,迎來其藝術的又一高峰。明代蕭縣人王國輔善畫兔,纖毫畢現,栩栩如生,在其影響下,蕭縣地區畫家輩出。清代乾嘉年間的吳作樟與鄭板橋多有交集,書畫藝術受到乾隆皇帝賞識。與吳作樟同時的張太平以及稍后的劉青笠、劉云巢,同治年間的侯子安、清末寶池和尚、路南蔭等畫家也都畫名遠播,聲震徐淮,自此龍城畫派得以確立。20世紀以后,龍城畫派的畫家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其影響力也從徐淮擴展到全國乃至世界。王子云從蕭縣出發游學四海,最終成長為中國美術史論專家、雕塑家、美術教育家,并提攜后輩王青芳、劉開渠,使其走上藝術之路;王子云之后蕭縣走出了王啟民、歐陽南蓀、劉惠民、劉夢筆、朱德群、卓然、蕭龍士、鄭正、薛志耘、郭公達等一大批在全國乃至世界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他們秉持“重傳統、重筆墨、重師承”的藝術理念,不斷開拓大膽創新,為中國美術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3 龍城畫派藝術特點
3.1 兼容書畫的寫意精神
中國畫的發展一直與書法緊密相關,自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作出“故工畫者多善書”的陳述以后,不斷得到繼承響應,至元代趙孟頫更加堅定,主張繪畫應該“以書入畫”,并在一幅畫中寫下“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的題畫詩,認為書畫創作方法有相同之處。元以后,隨著文人畫的大發展,“書畫同法”之說被越來越多的畫家所認可,將書法用筆融入繪畫的見地已是金科玉律,遂致寫意畫大發展。蕭縣地區自古便有深厚書畫傳統,相傳南朝武帝劉裕、文帝劉義隆皆善書,上行下效,劉宋以來歷代有書畫才俊問世。龍城畫派發端于明末,至清代中后期發展壯大,正是明清“以書入畫”的水墨寫意畫大發展的黃金時期,“重傳統、重筆墨、重師承”的龍城畫派的畫家自然不出其外。曾寓居蕭縣的“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工草書,法懷素,用狂草筆法作畫。筆姿放縱,氣象雄偉,對龍城畫派創建起重要作用。在黃慎的引導下,蕭縣畫家沖破畫壇正統派畫風的牢籠,以闊筆寫意,潑辣豪放的畫風聲震徐淮,成為融合南北新畫風的地方藝術流派。這種“以書入畫”的傳統自龍城畫派創建,一直延續于此派畫家們的藝術血脈之中。
3.2 潑辣爽利的筆墨揮寫
如果說書法是中國畫的基礎,筆墨則是中國畫的靈魂。在對筆墨的追求方面,龍城畫派畫家幾乎達到了癡迷的境界,無論順境逆境始終堅定不移筆耕不輟,傾心于筆墨,力圖用最少的語言訴說最豐富內涵。明初,文化政策森嚴,崇尚寫意、重主觀表現的文人畫遭統治者排斥,一時間畫壇戰戰兢兢,不敢越雷池半步,蕭縣畫家依舊不改筆墨寫意之風。如以花鳥、人物見長的王之麟和書畫兼擅的許祖輝等人,非但沒有就此改變一生風格,依舊強調以書入畫,追求水墨干濕濃淡的強烈對比,向水墨大寫意邁進。之后蕭縣畫家在青藤、八大繪畫實踐和理論影響下,以“揚州八怪”為師,逐步形成水墨淋漓、潑辣爽利的寫意畫風,傳承至今,蕭縣龍城畫派畫家依然堅持筆墨揮寫。蕭龍士遍習潘天壽、青藤、八大、石濤、吳昌碩等前輩藝術大師,善用潑墨、破墨、積墨技法,筆墨淋漓,受到齊白石稱贊;享譽國際的歐洲先鋒派藝術家朱德群,致力于抽象畫探索,但始終抱有水墨情懷,把水墨技巧融入油畫創作,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趣味;甚至在劉開渠的雕塑中,我們似乎也能感受到行云流水般的寫意情懷。
3.3 雅俗共賞的鄉土情懷
龍城畫派發源地蕭縣地處皖北,至今仍為經濟欠發達縣份,民風淳樸,遠離城市喧囂,獨得田園之趣。龍城畫派藝術家們從平凡的鄉野生活中獲得美的靈感,將文人畫精神和鄉土情懷融為一體,傾諸筆端。繪畫創作題材豐富,既有文人傾心的梅蘭竹菊、墨筆荷花等,也不乏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蔬果禽鳥鄉野百物,形成了獨特的雅俗共賞的藝術趣味。龍城畫派大多來自鄉野田園,有的甚至出身農家,耳聞目染,遙觀俯瞰皆為充滿泥土芬芳的田園之景,以文人之筆墨揮寫鄉土之景物,藝術之浪漫與生活之平淡相遇相融,賦予作品深深的人文關懷。
4 結語
龍城畫派是皖北地區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積淀而成的一個重要藝術流派,為皖北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獨特藝術魅力,形成了以書法為根基,筆墨為利劍揮灑濃厚的人文情懷。未來龍城畫派應該發揮其文人畫與鄉土文化融匯的獨特韻致,在當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不斷整合皖北歷史傳統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不斷擴展和豐富龍城畫派的內涵。
參考文獻:
[1] 周積寅.畫派摭議[J].中國書畫,2005(3).
[2] 孫獻華.近現代皖北美術人才興盛現狀及成因探析[J].宿州學院學報,2012(7).
[3] 孟梅林.安徽省“龍城美術現象”述評[J].宿州師專學報,1999(2).
[4] 祖愛民.蕭縣書畫源流淺說[N].美術報,2008-06-14(034).
作者簡介:李明章(1979—),女,安徽定遠人,碩士研究生,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