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旨在研究數字化校園互助平臺的開發設計,通過手機APP的使用提高師生之間溝通的效率,讓大家體會到校園內的溫情。之所以選擇做借傘的APP應用,是因為在下雨時,筆者看到過太多次師生在雨中狂奔的身影。天有不測風云,誰也不能斷定何時會下雨也不可能隨時隨地身邊都帶著一把傘,就算是天氣預報也不能完全準確到幾時開始下雨,所以筆者把借傘這個互助方式作為本文的研究內容。
關鍵詞:校園互助;手機借傘;APP界面設計
1 前期調研
江南的天氣陰晴不定,所以身處江南校園的我們也是“身不由己”。特別是梅雨季節,在雨中狂奔回宿舍、食堂、教室的身影數不勝數。于是,這給了筆者靈感,想設計一款借傘的校園互助APP軟件。當定好題目后,首先想到了它實施的可行性,所以在軟件界面設計之前,設計了一份電子問卷,問卷主要投放對象是大一、大二學生,發放問卷300份,有效回收問卷258份。回收之后對問卷的選擇做了計算分析,愿意使用本軟件的支持率為81%,愿意對使用過程中雨傘損壞進行賠償的支持率為77%。單從問卷結果數據看,本軟件的使用可行性還是比較高的,這也給了筆者很大的鼓勵。
2 功能設定
首先,既然是借傘軟件,肯定不免要解決這么幾個問題:如何借、在哪里借、借傘是否有償等。如何借?應當說比較簡單,從軟件設計上來說幾乎是一鍵式解決。在哪里借?雖然借傘不如火燒眉毛那般急促,但使用時一定也是需求很急迫的。所以,該軟件的主要功能就是讓使用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借到雨傘。筆者根據學校的樓宇布局特點,把借傘點設定在了如下幾處:實訓大樓一樓、圖書館一樓、A樓報告廳、美食城和快遞超市。借傘點主要設置在教學區和商業區,因為很多學生就近出行時比較容易忘記攜帶雨傘。借傘是否有償?是無償使用的,但是需要及時歸還,如果歸還時出現了人為的損壞需要支付一定的賠償金的。
其次,這也是一款數字化校園互助軟件,需要把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幫助功能添加進去。于是,筆者參考微信、QQ等軟件,把對話聊天功能也加入了進去,希望可以通過此軟件,讓使用者建立更廣泛的校園人際關系,讓師生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近。
3 設計過程
3.1 軟件命名
每當遇到突降大雨身邊無傘時,心里常念叨的一句話就是“要是有把傘或者有人過來合撐一把傘該多好啊!”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帶傘者的傘夠大,只是因為和需要幫助的人不熟悉,不好意思主動提供幫助,所以,筆者把該軟件的名稱定為“友人撐傘”。“友人”和“有人”諧音,也包含了朋友的意思,用“撐傘”而不用“借傘”,體現了此款軟件的互助概念。
3.2 圖標設計
圖標分為軟件主圖標和多個系統功能圖標。主圖標(如圖1、圖2)采用雨水和傘的特征元素,讓使用者一眼就能知道該軟件的用途。顏色采用橙色和白色的搭配,提高圖標的識別性和關注度。
系統圖標是根據功能來設定的,主要有如下功能:掃碼、借傘、動態、提醒、設置、聯系等。圖標主要采用傘的抽象形態來表現,有合攏時的形態,也有撐開時的形態(如圖3)。圖標采用扁平化處理,每一圖標對應的功能,簡單明了,下方添加了長投影,讓圖標顯得更生動、立體。
3.3 界面設計
啟動界面分兩種時態,一種是晴天模式,一種是雨天模式(如圖4、圖5)。界面背景主體顏色采用藍色,晴天減弱色彩飽和度,顯得輕薄;雨天增加色彩飽和度,顯得厚重。
功能界面則完全遵循之前的功能設定來設計。從軟件登錄(如圖6)進去就是一個提醒窗口(如圖7、圖8),將本軟件是否有償使用的情況都告訴使用者了。下面是借傘的過程:
學校的簡易地圖類似于百度地圖一樣,可以標注使用者當前的位置,通過導航或路線提示就能輕松的找到距離使用者最近的借傘點(如圖9、圖10)。當然,也可以通過互動功能來向周圍的人發起借傘或合撐傘,類似微信或是QQ的聊天功能,相信使用者很容易就會使用(如圖11)。
最后,“我的”界面,類似于使用記錄的狀態,可以從里面清楚看到自己借傘的次數和幫助他人的次數。當然雨傘的破損率也是標注的,時刻提醒使用者在接受他人幫助的同時也要愛護公共設施。
4 結語
手機是一把雙刃劍,能拉近人與人虛擬世界的距離,也能讓人與人在現實世界中彼此疏遠。本款校園APP產品的出發點,是通過一個互助的平臺拉近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距離。筆者作為一名視覺傳達專業的教師,從界面美化的角度進行設計。借傘僅僅只是一個切入點,不管是借傘、借書或是借車,讓我們通過手機APP這個平臺,把這些方便他人的舉措在校園里無限的擴散和發揚。
參考文獻:
[1] 孫凈宇,李澈,張震,等.高校校園APP發展發展現狀初探[J].數字與出版,2014(6):84-85.
[2] 劉宗平.淺析數字化校園建設中的移動校園平臺建設[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14):83.
作者簡介:黃欣(1984—),男,江西撫州人,工程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