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圖案與圖形創意》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通常重理論輕實踐。本文以“知行合一”理念為引導,從行動導向教學法教學模式出發,總結對該課程的教學實踐,探討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圖案與圖形創意》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把基礎理論知識和設計任務相結合,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全面地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社會能力等職業能力。
關鍵詞:《圖案與圖形創意》;行動導向;知行合一
2015年10月,教育部在教發〔2015〕7號文化中明確提出了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其中轉型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我校的《圖案與圖形創意》課程是大一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在教學方法上較為傳統,多以老師講授—學生練習的授課方式,學生和老師溝通少,學生作業機械執行或臨摹現有圖案。最終導致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和思考能力,課堂氣氛枯燥乏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一學生的專業學習熱情。因此,項目組嘗試在《圖案與圖形創意》課程中引入行動導向教學設計,探索和實踐“理論教學+工作任務”的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積極探索應用型轉型階段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的重新構建,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 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特征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以職業標準為課程依據,以工作任務為課程載體,建構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課程系統。行動導向的課程體系是教師創設一種開放的、合作的間接式教學情境,將工作的內容轉化為學習內容,圍繞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這一主題開展教學,強調讓學生在行動中學習,從而掌握職業技能,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協調者。課堂教學具有較為濃郁的職場氛圍,學生通過工作單明確學習目的,通過完成工作單掌握職業技能。
2 《圖案與圖形創意》行動導向課程設計
2.1 課程設計思路
本課程的課程設計是將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任務。根據培養目標,課程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解構再造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并使學生在未來的實踐過程中將這種能力轉化為有效的設計和思維工具,增加設計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在廣告設計、標志設計、包裝設計、書籍設計、UI設計等領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課程設計從崗位職業能力出發,在系統分析設計公司業務流程的基礎上,根據圖案與圖形創意課程所對應的崗位,確定了由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構成的課程培養目標體系,明確以學生為主導的參與性強的教學方法。學生按照行業制作要求完成任務,創造作品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三大能力培養的過程。
在課程的內容設置中,將實際的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過程中的學習任務??紤]到學習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學習的過程是從易到難的漸進過程。我們根據“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將行動導向法引入《圖案與圖形創意》的課程中,強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以職業能力為重點,從崗位需求出發組織課程的教學內容。學生通過提前感知工作狀態,明確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及時查漏補缺。
確定能力目標。《圖案與圖形創意》課程將學生獲得職業行動能力這一關鍵能力作為總體目標。學生為了獲得關鍵能力,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獲得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增強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工作態度等。為了達成目標,我們擬定了本課程需要提供的各項能力目標細則。
2.2 課程內容設計
行動導向的課程設計要求在教學設計中從建構學習情境出發,引起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欲,讓圖案與圖形創意知識的學習成為對工作任務的理解與體驗。本課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基礎圖案部分,主要使學生掌握圖案的構成方法和表現形式,培養學生對于不同載體、不同用途的圖案的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第二階段是圖形創意階段,該階段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圖形創意的各種表現手法,提高學生的創意思維能力和造型表達能力。課題組以企業職業崗位具體工作項目為基礎,將其歸納轉化為具體知識點,設計相應的教學情境,形成工作任務單。(如表2)
3 《圖案與圖形創意》行動導向課程實施
行動導向教學法以學生為行動主體,構建職業情境為學習情境,強調學生在行動過程中綜合素養的自我構建。在《圖案與圖形創意》課程教學中,教師講授學時控制在30%以內,其余時間為學生實踐學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團隊的協作下完成工作任務。
3.1 教學實施過程
在實際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時,教師根據不同工作任務的特點,設計具體的應用方法。教學過程包括任務單解析、制定計劃、方案探討、實施方案、模擬提案、方案點評六個部分。
(1)任務單解析。教師下發任務單,布置工作任務。教師解析工作任務,并將知識點融匯在解析過程中。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工作任務的要求、任務要點、任務組成及各部分之間的關聯。
(2)制定計劃。教師要求學生建立討論組,3~4人一組,組長負責統籌安排,組內分工,搜索、歸納任務相關信息與資料,針對工作任務展開“頭腦風暴”,在教師引導下形成具體的工作計劃。這一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制訂計劃的能力及專業能力都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3)方案探討。學生根據前期工作,設計出幾套草案。小組成員與教師共同探討方案的創新性、可行性及缺點。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溝通能力將得到提高。同時,在師生的互動中明確知識的欠缺,通過方案修改及調整,進一步學習和補充,最終確定一套較成熟的實施方案。
(4)實施方案。學生根據計劃獨立執行已定方案,完成正稿設計、細節完善、后期處理等步驟。教師在學生遇到無法自行解決的困難或發現錯誤時,提供幫助和指導。
(5)模擬提案。隨著設計行業競爭的加劇,市場進一步向甲方市場發展。說服甲方認同設計方案并愿意買單,是設計從業人員的必備工作技能。因此,提案環節備受重視。在這一環節,學生上臺展示方案,說明方案的創意創新點,老師和其他學生模仿甲方對方案提出問題。在過程中,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技巧、思辨能力得到提高,商務禮儀和心理素質等方面也有所加強。
(6)方案點評。提案完成后,學生對整個班級的方案有了全面的了解。首先由學生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有助于學生對自我作品的優缺點形成正確認識;其次,學生之間開展匿名互評,學生在評價和分享其他同學的設計方案當中受到啟發,明確自身不足,獲得進一步學習的動力;最終由教師最后對每個方案進行點評,提出不足與改進意見,幫助學生從更高層面要求自己。
3.2 教學評價設計
《圖案與圖形創意》課程的評價采用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多維評價模式。由于學生是從行動中學習,所以學習過程在成績中占70%的比重,期末考核占30%,除了專業能力外,也包括對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考核。(如圖1)
4 初步成效
《圖案與圖形創意》課程教學引入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經過幾年的實踐,已經取得初步成效。
從課堂教學氛圍來看,有效解決了單方面說教式的枯燥氣氛,增強了課程的趣味性,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頻繁。在積極的課堂氣氛中,學生的參與意識強烈,學習興趣濃厚。
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專業知識扎實,成績上升明顯,同時為后續關聯課程,如《廣告創意與制作》《標志設計》《包裝創意設計》等課程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照引入行動導向模式之前年級的學生,有了長足的進步。在2015、2016年教育部主辦的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上,學生的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和標志設計作品共計獲得全國一等獎兩項、全國二等獎兩項、全國三等獎一項,省級一等獎七項、二等獎十余項、三等獎三十余項的好成績,在國家級獎勵上實現了零的突破,也形成了井噴式的獲獎態勢。
從學生綜合素質發展來看,學生的溝通能力、演講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都得到了較大提升。在2015~2016年,我系視覺傳達專業學生參加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湖南省“創青春”大學生創業大賽、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人數、項目申報數和獲獎數都居全校首位。
5 反思與結論
當前,我國的產業結構轉型對人才就業和人才培養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尤其是藝術類專業,對于應用型專業人才的需求更為強烈。以往我們的畢業生往往在公司要經過一年到一年半左右的培訓適應期,才能真正上手工作,導致企業用工成本增加,應屆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隨著教育部提出的部分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這一決策的提出,在課程教學中如何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比重,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已經是我系重點研究的方向。
《圖案與圖形創意》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傳統教學中著重于基礎理論知識。在“知行合一”理念的引導下,我們在教學設計與改革的過程中,力求培養服務于地方經濟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強調理論知識與實踐相融合。而在將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引入課堂教學中時,我們也必須清楚教學主體是誰,要達成的教學目標是什么,通過什么樣的教學途徑和策略才能實現教學目標。在明確方向的前提下致力于幾個關鍵點,首先秉承職業導向理念,其次挖掘教學主體動力,最后注重引導行動的方式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行動中求知,將“求知”與“篤行”相結合,立足于學生,將學生的需求與成長放在首位,將“行動”落實在具體的工作任務中,注重學生參與的過程,學生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將得到全面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金云峰,陶楠.以“知行合一,轉識為智”為理念的中外園林史教學[J].高等建筑教育,2016(1).
[2] 曹華盛.開放式研究型《旅行社經營管理》課程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踐——基于行動導向教學理念[J].教育理論與實踐(學科版),2015(11).
[3] 韓茂源.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理論釋義及實踐解讀[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6).
作者簡介:李定芳(1980—),女,湖南衡陽人,邵陽學院藝術設計系講師,研究方向:藝術教育,民間藝術,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