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品金融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本身具有的金融化屬性決定了其在藝術品市場中的重要地位。隨著國民經濟的提升,人民消費正在進入文化消費為主的時期,藝術品成為極具投資價值的商品,藝術品金融化是不容置疑的趨勢,也成為本文探討的重點所在。本文中筆者將運用文獻調查法、思辨法、概念分析法、統計法等研究方法,以藝術品金融化為切入點,通過對藝術品金融化的概念闡述,結合發展背景,對藝術品市場金融化現狀作出總結分析。我們有必要從現象中窺探問題,對相關問題進行剖析,引出相關的思考與討論,因而具有研究價值。
關鍵詞:藝術品;藝術品市場;金融化
1 中國藝術品金融化概念闡述
隨著近年來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藝術品金融化已不是什么新名詞。從蹣跚學步的艱難,到鏗鏘穩步向前,藝術品金融化經歷了一個從“閉關主義”到現在的“拿來主義”,未來走向“送去主義”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藝術品金融化從“覺悟”到“醒悟”的過程。
藝術品金融化,從字面意思上來看,這是一個動詞,表達的就是藝術品被金融化的一個過程,要想理清楚這個概念,就要先清楚,什么是金融,為什么藝術品需要與金融結合,需要被金融化。
所謂金融,根據西方著作《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字典》里對金融的定義,是指資本市場的運營,資產的供給與定價。其基本內容包括有效率的市場,風險與收益,替代與套利,期權定價和公司金融。金融的產品種類包括銀行、證券、基金、保險、信托等。金融需要不斷創造價值和創造財富,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而金融的本質,其實用三個關鍵詞便可揭示,就是“貨幣流通、信用與持續效用”。
藝術品與金融結合,實質上是因為藝術品作為稀缺資源,可以被看作是具有“升值價值”的資產。藝術品金融化就是把有“升值價值”的藝術品借助金融方式資本化的經營活動。并不是所有藝術品都能夠被確認為有升值價值的資產,就能夠被金融化。所以如何確定具有可觀升值潛力的藝術品,是藝術品金融化的核心問題。
所謂藝術品金融化,其實是將藝術品市場金融化。藝術品作為金融資產納入個人與機構的理財范圍,使藝術品轉化為金融工具,成為一種投資品,進行投資理財。只要藝術品的投資收益高于一般基金與銀行利率,便可稱之為盈利。根據西沐教授的觀點,中國藝術品市場金融化要經歷以下幾種形態:單純意義上的藝術品形態、藝術商品形態、藝術品資產化形態、藝術品資本化形態以及藝術品證券化形態等。如今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在藝術品資產化之路上尋求新的突破口,也進入了體制改良與市場體系建設攻堅階段。而如何克服阻礙,使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有一個良好縱深發展,是如今急需解決的問題。
2 藝術品與金融化發展背景
根據庫茲涅茨曲線假說,當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居民消費主要以物質消費為主;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居民消費進入物質消費和文化消費并重的時期,藝術品市場會進入快速發展期;而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居民消費結構會轉向文化消費為主。
中國國家統計局在2003年公布的中國人均GDP為1090美元,在2008年就超過了3100美元。此外,政府提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又在2011年首次確立“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2013年12月,更已成立規模200億元的“國家藝術基金”,并在2014年5月1日頒布試行章程。
近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迅猛的發展更加快了藝術品金融化的腳步。2016年3月,歐洲藝術基金會(Arts Economics)發布的《TEFAF2015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TEFAF Art Market Report 2016)可以看出,中國保持全球第三大藝術品市場的位置,但是仍沒有形成體系。西方能夠形成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與海外投資藝術品非常普遍存在很大關系。
藝術品金融化在西方金融界有悠久的歷史,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金融服務體系,最著名的有荷蘭銀行、花旗銀行、瑞士信貸等金融機構,服務項目包括系統的鑒定、估價、收藏、保存、藝術品基金等專業的金融手段。在西方,藝術品被認為是可以對抗風險、升值的投資,并且與股票及房地產投資并列為企業和家庭的三大投資之一,極具投資價值。
3 從“覺悟”到“醒悟”——中國藝術品金融化現狀分析
3.1 藝術品信托縮水嚴重
藝術品基金是藝術金融產品的開端,是帶動藝術品金融化的趨勢。藝術基金分為有限合伙型與信托型兩種類型,而信托型是藝術基金發行的主流產品。
藝術品信托具有財產管理以及融資融物相結合的特點,自2005年藝術品基金開始出現,2010年業內宣稱“中國藝術品基金元年”,銀行與公司紛紛推出藝術品基金。根據用益信托的統計數據,國內發行藝術品信托產品10款,發行規模為7.58億元。僅僅一年時間,進入2011年后的藝術品基金達到頂峰狀態,國內藝術品信托產品發行量增至45款,達到55億美元的規模。這樣的增長速度可以說是近乎瘋狂的。一年時間,完成626.17%的增長規模,其中的水分可想而知。在這頭腦發熱行徑之后,市場步入調整期,一盆冰水澆下來,所有人的頭腦開始清醒。2012年開始藝術品信托產品發行數量驟減,2013年減至13款,2014年僅8款,2015年~2016年迄今為止還沒有發行任何藝術品信托產品。據《東方早報·藝術評論》的采訪獲悉,由于產品太少,用益信托自2013年起已不再編制相關的市場報告。藝術品信托是否就此退出市場,仍是未知數。
藝術品信托極速的發展與衰落,期限較短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西方的藝術品基金往往長達8~15年,而中國藝術品信托、基金期限較短成為普遍現象。根據用益信托的統計數據,2012年之前發行的藝術品信托產品多為24個月為期限,2013年之后發行的才出現24個月以上的,最長年限60個月。由此可見,我國的藝術品信托還處在探路的階段。在期望短期獲益的利益驅使下,短期套益的短線操作居多,致使投資風險明顯加大。其次,2012年文交所清理整頓,擠壓了藝術品信托的推出空間,也加大了藝術品信托的風險。藝術品信托經過這一輪驚心動魄的旅途后,等待它的將是涅槃重生。但未來,還有待市場更成熟、更穩健地發展。
3.2 藝術品私募基金納入管理新規,或取代藝術品信托
2014年6月30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第51次主席辦公會議審議通過《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予2014年8月21日公布,自2014年8月21日起施行。其中較為矚目的是,《暫行辦法》中將私募證券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以及市場上以期貨、期權、藝術品、紅酒等為投資對象的其他種類私募基金均納入調整范圍,將私募基金的投資范圍明確為“包括買賣股票、股權、債券、期貨、期權、基金份額及投資合同約定的其他投資標的”。
《暫行辦法》不僅明確表示對設立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和發行不設行政審批,更細化了投資者的投資資質。文件從程序上簡化了基金的設立,并且明確提出投資人應具備相應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是官方鼓勵發展藝術品私募基金的信號。
民生銀行2009年成立國內第一只藝術品私募基金——“紅珊瑚一期”。該產品以投資當代書畫作品為主,到期時則創造了迄今為止中國藝術品基金年化收益率的最高紀錄31%。由于藝術品基金的回報率較高,大量的金融資本便開始在藝術品市場上大規模地“跑馬圈地”,尤其是2010年以來,原來在國內稀少的藝術品依托也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雖然私募形式投資藝術品的案例并不少見,但由于長期以來沒有相關的監管細則,這一領域一直處于“灰色地帶”。
此次把藝術品私募基金納入監管范圍,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這類產品的道德風險,更有利于未來的發展。此外,新規的出臺也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藝術品私募的轉正。在監管部門新規下,基金成立不再沿用審核制而改為備案制,這樣基金成立就更為簡單,更適合藝術品投資這樣小眾的投資標的物。
3.3 藝術銀行與藝術品抵押貸款
除藝術品信托、藝術品私募基金以外,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于藝術品市場的“覬覦”從未停止過。早在1972年,加拿大國家委員會為支持年輕藝術家,增加大眾接觸、了解和欣賞藝術品的機會,成立加拿大藝術銀行,當屬銀行的先驅。國外早期的藝術銀行和國內的現行模式有所不同。2014年4月,隨著濰坊銀行藝術品倉儲庫的正式啟動使用,中國首個由銀行金融機構投資建設的藝術品倉儲庫落戶山東。不同于以往大多數金融機構僅以藝術金融產品介入藝術,銀行的角色逐漸從“幕后”走到“臺前”,深度介入藝術產業鏈。據濰坊銀行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濰坊銀行150多平方米的藝術品倉儲庫共分為庫房、鑒定、辦公三個功能區,結合銀行金庫的安全標準和博物館庫房的專業標準設計建造,并與濰坊市博物館進行合作。此外,2014年5月10日,濰坊銀行藝術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一并啟動了“中國藝術金融數據庫建設及應用研究”項目,該項目于2015年1月上線。標志著濰坊銀行藝術金融探索的系統化、常規化、規模化取向上得到了新的進展。其實,藝術品倉儲是濰坊銀行藝術品質押業務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濰坊銀行的質押業務自2009年9月推出,第一筆貸出262萬元,到現在已經有1.3億元的規模。
2014年6月,長沙銀行推出國內首個藝術品抵押貸款產品“逸品貸”,開創了繪畫藝術品到銀行質押貸款融資的先河。據報道,逸品貸是由湖南千年時間當代藝術中心、湖南逸典拍賣公司、湖南銀鼎投資擔保公司、長沙銀行聯合推出的新型金融產品。相關宣傳資料顯示,中國美協理事、湖南省美協常務副主席、湖南省畫院院長劉云的藝術作品成為首批進入《逸品貸藝術目錄》的藝術品。而進入《逸品貸藝術目錄》的作品可作為逸品貸反擔保物,向擔保公司申請銀行擔保貸款。
但是藝術品質押融資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就如長沙銀行小微部總經理王國良說:“藝術品質押融資難點在于質押物藝術品的鑒定和估值,以及其鑒定和評估結果的認可度。現實中,銀行缺乏此方面的專業人士、沒有統一的權威鑒定和評估機構,致使藝術品質押貸款難以全面展開。”
雖然,真偽、評估、變現、保管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特殊的風險要素,但最大限度地防范和減少風險,確保藝術品質押融資的持續穩定發展,才是當前的努力方向。
3.4 文交所轉型之路舉步維艱
藝術品基金與藝術品質押融資都屬于藝術金融產品,它們的發行都有賴于藝術銀行和文交所這種藝術金融機構。特別是文交所,作為國家政府引導的,從事文化產權交易及相關投融資服務工作的綜合服務平臺,它的誕生,是為了實現文化藝術資源與金融的對接,具有重要的社會作用。文交所作為給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綜合服務的市場平臺,在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踐中將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早年由于監管不力,部分交易所出現了價格操縱、股東違法違規、侵吞客戶資金、卷款逃跑等事件。
鑒于此,2011年11月,國務院正式下發《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第38號令),決定規定,在2012年的6月30日前,全國所有的文交所都要進行清理整頓。各地運營當中的文交所頓時變成眾矢之的,受到廣泛關注。國務院下發此《決定》是對各地文交所普遍進行的份額化交易模式進行整頓。
自2012年以來,全國的文交所逐漸退出藝術品份額化交易,被傳統行業質疑已失去該有的金融屬性,而究竟文交所的出路在哪里?在市場中該扮演怎樣的角色?由誰來監管?所有人都沒有答案,各地的文交所在虎視眈眈的觀望中,也在實驗。
例如,在清理整頓活動中,湖南文交所是全國第一個清退藝術品份額的交易所,并重新修改完善交易平臺,在做好清退工作之后,推出的首個文化交易項目——《非遺茶韻》黑茶套裝產品,成為這批整改潮中轉型最快的文交所。而上海文交所作為轉型試點,也起到了積極帶頭作用。上海文交所的戰略布局是走出上海,走向全國,通過打通產業鏈的方式,試圖成為各類文化會展的交易樞紐。有計劃“辦最大的文化產權基金之一”。再如,海峽文交所推出藝術品交流會形式,4個月累計交易額高達530萬元,一舉打破全國文交所的沉悶氣氛。還建立了“簽約藝術家制”,率先與漆畫藝術家湯志義等5位藝術家簽約,此舉能推動藝術品市場的專業化運作。海峽文交所的“藝術品交流會”模式,后來被業界稱為藝術品市場中除拍賣會、商鋪經營以及地攤買賣之外的“第四種交易形態”。
雖然各地的文交所在清理整頓的活動中均表現積極,響應轉型升級的號召,但是轉型之路并非想象中的順利。2015年是文交所清理整頓的第三年,事實上,各地的文交所仍在舉步維艱地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但無論如何都可以看出,文交所的轉型之路勢在必行!
4 結語
我國的藝術品金融化從最早2005年出現到2016年,剛剛跨過十年的門檻。這十年,是急速發展的十年;這十年,也是跌宕起伏的十年。在西方看來,這十年還太稚嫩,還不足以看出中國藝術市場未來的走向。但是經過這十年的覺醒,在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中國的藝術品金融化在覺醒的跌跌撞撞中,即將步入醒悟的過程。從發展規模看來,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也已經發展成世界藝術品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實力不容小覷。
參考文獻:
[1] 伊特韋爾約,等.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字典[M] . 1987.
[2] 華嘉機構課題研究小組.金融的本質是什么[J].科技智囊,2010(8):20-21.
[3] 胡明月.藝術品如何資本化、金融化[J] .中國藝術金融,2014:94-95.
[4] 西沐.中國藝術金融產業引論[M].北京:中國書店,2012:47.
[5] 西蒙·庫茲涅茲.經濟增長與收入不平等[M].1955.
[6] 徐卓航.藝術金融化:愛你不容易[J].理財周刊,2015.
[7] 史躍峰.中國藝術金融[M].2015:4-5.
[8] 龍軍.逸品貸:探路藝術品質押融資[N].光明日報,2014-07-26(07).
[9] 徐嵐.部分文交所開始轉型[N].信息時報,2012-04-09(13).
[10] 李蔚.文交所轉型上海試點[J].瞭望東方周刊,2012.
[11] 王霏.文交所突圍轉型[N].京華時報,2012-03-14.
作者簡介:劉暢(1992—),女,湖北人,上海大學2014級藝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