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琪 尚鴻雁
摘 要:國家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的體系改革發展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的前進。本文重點圍繞市場經濟環境中的文化產業建設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市場經濟環境中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意義,并相應地提出了文化體系改革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文化產業;市場經濟;改革
1 文化和文化產業化
1.1 文化
現代的學術理論研究中,對于“文化”的定義闡述具有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之分。“文化”在廣義上的定義是指人類在長期的進化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物質及精神文明的總稱,并重點指代精神文明。而從狹義上來看,“文化”特指包含社會主觀意識形態等內容的認知,涉及領域眾多,包括思想道德、藝術、文學、宗教、哲學、政治、科學技術、風俗等。
1.2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化形成的前提是以文化為內涵的系列產品實現商品化。一旦進入商品制造和流通階段,無論是無形狀態還是有形狀態,文化商品都首先具備獨特的屬性,包含長期勞動過程的積累,同時凝聚制造者的藝術靈感。文化商品與其他在經濟市場環境中存在的其他商品都是類同的,他們必然結合了具體的體力與腦力勞動,從而創造了商品的社會流通屬性,也創造了商品的必然價值。既包含體力勞動影響下的使用價值,也包含腦力勞動影響下的價值。文化商品的創造者們通過商品源源不斷地流入市場,從而獲得了必要的勞動補償和報酬,不斷推動文化產業的構建與發展。
2 市場經濟環境中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意義
2.1 文化產業提升經濟發展魅力
我國經濟已經步入了新常態發展的關鍵性階段,無論是哪種工作領域的人們都開始認識到文化作為精神化的社會財富。企業從最初的盲目尋找發展模型追求規模擴張和經濟利益,到現在積極構建自有企業文化,定位市場角色。這正是文化的力量在其中產生的巨大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已經無法忽視文化這樣的軟實力,幫助企業實現了扭虧為盈,幫助企業牢牢抓準當前和未來的市場發展動向,把握機遇,立志創新走文化興企之路。成熟的文化產業包涵文化內容、技術力量、公共服務、運行資本四項最為核心的要素,他們在對社會產生影響的過程中,文化內容激勵著社會不同形態的物質需求,技術力量左右著實體經濟的產業發展形態,運行資本的規模和具體分配決定著當前市場的發展規模,而文化產業的公共服務項目則成為了決定企業創造事業的成敗關鍵。通過文化產業的調整和發展,市場經濟環境中的企業發展更加靈活,在機遇與挑戰中尋求最佳定位,展現自己茁壯成長的魅力。
2.2 文化推動市場經濟穩定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首先離不開文化商品的制造和流通,大多數的文化商品都屬于公益性的公共產品。文化服務機構的設立,也可能僅僅是作為面向大眾群體的非盈利性組織,意在豐富大眾的日常生活內容。當然,作為市場經濟環境下發展的產物,文化又具有經濟產業的本質屬性,對于積極投入到文化產業發展的企業而言,企業能夠正常通過產品的投入和產出過程進行必要的核算和循環,從而保障企業的順利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經濟所賦予的社會屬性與經濟屬性,并且在不斷的融合中影響著社會發展眾多領域。現階段,人們通過各種政策扶持和必要的項目規劃加強對文化產業理論和實踐,積極探討對當前文化產業體系進行必要的完善與革新,是實現市場經濟穩定發展的必要手段。
3 文化體系改革的具體策略
3.1 文化體系的改革首先需要相關政策的扶持
(1)律法政策。國家和區域都應該制定和完善有關法律條例來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與改革,通過法律更為規范和強制的形式,確定文化產業框架與基本制度,形成文化產業發展基本法,構建必要的文化體系改革基礎。
(2)財政政策。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改革,都應該確保經濟5000年的文化歷史在新時代進行與時俱進的創新,又要積極推動文化產業的轉型跨越,確保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并獲得來自于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雙收益。國家應該從財政政策上持續加大開設專項基金等方式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同時鼓勵區域性財政自理,強調對財政扶持政策的創新。利用經濟發展的相關原理,探索現代金融工具運用于傳統財政手段的新模式,實現在經濟市場運行中盤活財政資金,緩解文化產業相關企業在資金上的融資難題和周轉困局。
(3)稅收政策。文化的創新離不開科學技術的補給,因此帶來的科技稅收比例也在相應增加。應該不斷完善文化產業中關于科技創新面的稅收政策,既要鼓勵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又要靈活全面地控制科技成果實現文化轉變的稅收增值。在文化產業中,微漫產業、數字電視等新興事物應該享有一定的稅收優惠,才能更好地支持新興文化產業發展。必要地提升國民經濟匯總的非營利性文化組織、公益性文化產業在社會發展的地位,在稅收政策上給予一定的照顧,減輕負擔,推動公益建設。而涉及國家戰略的相關文化產業,要積極重視,在稅收政策上也應該立項專收,在支持戰略性文化產業改革發展的同時帶動外圍產業發展。
(4)人才政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注入和培養。對于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應該具備長遠的發展眼光,積極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整合培養基礎資源,合理控制人才培養規模和形式,構建人才培養體系,無論是宏觀面的調控,還是微觀面的實踐,都要推動人才培養達到產業發展的標準。對于本土人才要積極培養,對于未來人才的引進和吸納,也要在政策上有所重視,構筑引進基金,妥善解決人才交流和引進中的困難問題,盡可能實現對于高級人才的引進,確保文化產業體系改革中的技術把關和落實保障。
3.2 區域文化產業應建立城市群落中心文化產業體系
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于地域經濟而言,能夠提供必要的精神文明服務,實現在藝術文化的氛圍下的信息獲取,并提供必要的娛樂休閑,城市的發展既需要經濟指標的增長,也需要城市精神的強化。城市文化產業的建設與改革能夠影響當地的市場經濟、科技發展、政策法規等多方面發展。對于全面發展地域經濟的各區域而言,應該確保社會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發展速度相互統一協調。當前的文化產業發展勢必要吻合消費全球化的背景,應該積極建立以城市群落中的中心地帶為核心的文化產業體系,在這樣的產業形成和帶動下,必然能夠融合更多的資源和條件實現文化振興。
3.3 產業改革離不開深化廣播影視文化工作
文化產業中,廣播影視的發展與人民群眾更為貼近。既幫助民眾休閑娛樂,又能夠獲取足夠的外界信息,成為群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在文化產業體系改革過程中,也要不斷從幾方面來深化廣播影視文化工作。首先就是抓準品牌,呈現精品戰略。廣播影視節目應該算是推廣較為成功的文化商品,只有突出更符合國家發展特征、彰顯民族魅力的精品節目才能有利于廣播影視的文化發展。其次,重視文化惠民,健全公共服務。應該加大對能夠為民眾帶來更多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構和場所的建設投資,提高文化設施的建設規模,舉辦加深不同職業不同社會階層的民眾聯歡。第三,建立更為有效的文化演藝聯盟,帶動整體的演藝品牌發展。完善各種演藝文化的票務系統。
4 結語
文化產業體系改革,是現階段我國實現市場經濟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應該在體系改革中不斷立足實際,創新開拓。同時要不斷推動本土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并借助文化影響擴大在國際市場經濟競爭中的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 劉奕.文化創意產業:內涵、效應與政策[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2(3).
[2] 何群.市場經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J].文化月刊旬刊,2012(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