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升 謝艷萍
摘 要:學位服應該和其他服裝一樣,符合當前國情中的社會性、文化性和民族性的需要。歐美國家的學位服是通過細節差異設計來彰顯民族文化特色的,我國的學位服是從1994年開始推廣使用的,至今這一套學位服體系已經不再適應當前人們對學位服的需求。由此,本文在人們對學位服的禮儀功效的需要上,重新設計一套新的學位服。
關鍵詞:學位服系統設計;禮儀功效;傳統;個性化
學位服系統設計中的系統指的是具備特定功能,能進行相互之間的聯系與制約的有序性的整體。對學位服進行系統設計是出于人們對學位服的特定需求,利用系統設計原理,研究環境、整體、局部之間的關系,提出問題,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一種活動。系統由不同的元素及其子元素組成,而學位服的系統是由學位服自身的顏色、衣身與衣袖的形狀等元素組成。在設計時,必須進行整體的設計處理,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本文就規模定制情況下的模塊化設計進行學位服系統構建,使得高校學位服系統設計更有條理,方便應用。
1 我國學位服的現狀及問題
根據國務院《關于推薦使用學位服的通知》,不同學位的學位服有不同的服飾顏色,其中,博士服的黑、紅兩色中黑色是主色調;導師服主色調是紅色;碩士服是藍與深藍兩種顏色。后來在實際應用中又衍生出學士服、校長服。其中,學士服是黑色,校長服是紅、黃兩種顏色。
當前我國學士服的垂布顏色根據文、理、工、農、醫、軍事6類學科設置成了粉、灰、黃、綠、白、紅六色。然而實際應用中卻沒有明確的色彩標識,也沒有對使用色號進行統一規范。然而當前我國已經有13個學科的學位授予,傳統的6大類學科的垂布色彩的適用性開始逐漸減弱。隨著當前高校都在追求自身學校特色的個性化學位服,傳統的學位服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社會發展趨勢。
2 中國學位服的系統設計
在國外,不同國家的學位服系統存在差異。英、美國家對學位服系統的保留較為完整,而有的國家,如意大利的學位服僅將配置限于博士等級,將學位服系統簡化了,其他等級的學位授予只是在學位授予儀式中配置一點象征意義的特殊裝飾物。當前我國的學位系統發展更加成熟。由此,應該提出相應的完整的具備中國特色的學位服系統。
2.1 中國學位服的設計原則
遵循中國傳統服飾特色。設計屬于中國的學位服飾系統,自然要遵循中國傳統服飾的特色,然而卻不能只復蘇漢服制度,這需要通過對中國傳統禮服設計進行學習,然后進行現代化的禮服設計,展現中國學士服的特色。首先,要根據傳統設計無袖頭的長裥衫,展示中國上衣下裳的古制,即裥衫制,象征學子傳承中國優秀的學習精神,并保持終身學習的謙虛態度。第二,采用傳統的五行色進行學位服色彩方案設計。五行色顯示了中國古代的五行時空觀念,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黑)、中央是蟾(黃色)。此五色作為正色表示高貴,在設計時,注意顏色與習俗禮服相沖的地方,如白素與喪服顏色相沖,可以替換成金色。同樣,領緣或袖口紋飾都有較深的設計內涵,要體現出學問、禮儀、不浮夸的特色,以顯示中國文人的精神風貌。由此,可以將領緣、袖口的紋飾設計成“梅蘭竹菊”,象征學子的不同氣節,如梅象征博士的頑強,蘭象征碩士的優雅瀟灑,菊象征學士的不為百花凋零,竹象征專科生的韌性。同樣的,對于半臂、絳帶、霞帔也有其設計內涵,對裥衫加入半臂,能增強學位服的傳統感。絳帶則顯示了學位等級。學位帽的改制,學位帽方形代表書本面板,是以流蘇顏色來區分授予學位的等級的,應該體現中國傳統官帽的內涵。
遵循統一化與個性化相協調的原則。要從國家角度進行學位服的統一性設計,顯示中國學位服的設計特色。個性化是根據個別學校、專業甚至是個別學生的要求進行學位服的創造性的個性化設計。在模塊中設計元素有多個,在設計模塊之間并非必然連接。由此,可以在統一性中進行個性化的元素組合,但是要遵循組合規則,這是有條件的個性化組合設計。
遵循系統相對開放原則。這里的“相對開放”指的是系統中的模塊以及設計內容可以在相對條件下進行變換,如出現新的等級學位時,就需要進行新的設計元素的篩選。由此,要將系統設計模塊進行開放性設置,方便后面進行等級學位添加和完善設計。
2.2 學位服系統款式庫構建
(1)學位服基本型設置模塊。本文對該模塊的設計提供了兩個設計方案,供需求者選擇。
方案1根據古制學位服的裥衫進行設計,交領右衽,大袖寬袍,腰系絳帶,用于辨別學位等級和裝飾。
方案2采取傳統中式設計立領,下擺有橫襤,象征古代的裥衫,并以胸前襞積數量區分學位等級。基本型不具備裝飾作用,只為學位服提供設計參考,根據各自的設計模塊對一些細節可以進行適當的修改調整。此外,專科沒有在學位制度的排名中,只是隸屬于高等教育體系。
(2)學位服色彩設計模塊。我國最新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將髙校教育的學科門類增設至13個,相應的專業又增加了,基本專業是352個,特設專業是154個,分為19個學科大類。通常以本科學位等級進行分類和搭配色彩。
本文所選的學位等級色彩是黑色——學士,青色——碩士,紅色——博士,金色——導師,褐色——校(院、所長)學位,根據無形色來進行不同等級學位服的設計,象征不同等級學位的內涵。
由于當前我國高校的學科已經增至13大類學科,其色彩也由6色變為13色,并應用到垂布色彩設計中。
(3)學位服衣袖設計模塊。設計使用說明:此處僅展現學士學位服的衣袖設計,在該衣袖設計模塊中,可以看出衣袖的細節處理帶有中國傳統衣袖的特色,如其中的“柱”“袂”“半臂”以及袖口緣飾等。在個性化設計中,衣袖還能帶有中國結、編繩之類的裝飾。在本模塊的設計中,不存在對應的數字編碼,可以將衣袖組合進行多樣化設計,在專科層次的顏色配置上,可以在大體的衣袖顏色與學位服衣身色彩一致的基礎上局部變動具有跳躍的色彩裝飾。
(4)學位服衣身設計模塊。設計使用說明:在建立學位服系統“款式庫”時,要對各等級的學位服衣身進行設計,并且設計出不同的男女各兩款,本文僅講了學士學位服衣身設計模塊。在該模塊中,數字編碼要進行一一對應。采取了裥衫制進行衣身設計,在衣身下擺加了橫襤。根據編碼對應原則,衣身變化一般不多,而特別之處是專科學位服的衣身較短。不同的前衣片裙裥數量代表等級。通常,專科學位服衣身對應灰色,其他的學位等級對應黑色衣身。
3 結語
此外,還有垂布設計模塊、學位帽設計模塊、學位服流蘇設計模塊、學位服個性設計模塊、學位服領口、袖緣紋樣設計模塊、學位服面料設計模塊也應該有相應的設計,由于篇幅原因,本文只選擇了以上四個模塊進行介紹。
參考文獻:
[1] 徐淑紅.校服文化功能探究[J].科技信息,2012(22).
[2] 梁惠娥,周小溪.我國近現代學位服的歷史淵源[J].藝術百家,2011(S1).
作者簡介:張玉升(1978—),男,山東臨沂人,東華大學在職紡織工程碩士,南昌理工學院服裝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服裝設計與工程。
謝艷萍,女,研究方向:服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