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越來越關注城市的美化與環境,雕塑作為點綴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展現著城市的文化底蘊和城市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城市的精神。因此,在建設城市的過程中,應加大對城市雕塑的重視程度,立足于城市發展戰略目標,協調好其余城市空間環境的關系。城市雕塑的擺放位置、造型、特征都與空間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設計人員與政府相關機構應深入調查群眾意見,征集群眾建議,賦予城市雕塑更為深刻的含義,讓群眾能夠體會到城市的藝術品位,給群眾帶來美的享受。基于此,本文重點探究城市雕塑和環境間的相關性,以期實現城市的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城市雕塑;外部環境;戰略目標;城市風貌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為提升人們生活質量,逐漸加快了對城市建設的步伐。雕塑是構成城市空間環境的基本要素,直接展示著整體城市的風貌與精神。傳統雕塑大多陳列在美術館、博物館等地方,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較遠,[1]雕塑家也只需展現自身精湛的雕塑手法,豐富雕塑的含義,就能塑造出一座被人們所喜愛的雕塑。但城市雕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放置在城市的空間環境中。因此,加入了很多其他影響雕塑的因素。在這種背景下,雕塑師應綜合考慮兩者之間的關系,融合雕塑與城市的自然、人文環境,拉進人們與雕塑之間的關系,讓人們在看到雕塑時,更容易產生共鳴,引發公民的城市榮譽感,形成城市獨特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1 城市中雕塑類型及象征意義
雕塑對于現代化居民而言,是比較熟悉的,很多城市中都隨處可見,但在設置雕塑的過程中,如何合理地安排雕塑位置,確保雕塑能夠更好地被群眾接受,是每個建設城市工作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雕塑主要是指通過塑焊、雕刻等方式,創造出三維空間形象的一種藝術。在城市的外部環境中,雕塑扮演著重要角色,具備美化城市、優化城市空間結構等優勢,直接反映著城市文化底蘊,體現著城市地域、人文、文化等方面的特點。因此,為進一步美化城市環境,應先分析城市中雕塑類型及象征意義,根據雕塑自身創作手法與表現技藝,可分為浮雕、抽象雕塑、圓雕等;依據雕塑象征意義,可分為主題、互動、裝飾、紀念等雕塑,[2]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1 展現歷史,緬懷先烈的雕塑
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都會涌現出部分對城市建設有特大貢獻或者對國家有特大貢獻的人才,為紀念緬懷先烈,城市領導人員都會要求設置“紀念性雕塑”,這一類雕塑體積較為龐大,規模恢弘。[3]同時紀念性雕塑風格寫實,可引起人們對歷史的思考,能夠給人帶來較為強烈的沖擊,使得人們更深刻地記憶歷史事件與人物。例如,在湖南省長沙市的橘子洲頭,有一座長83m、高32m、寬41m的毛澤東主席青年時期藝術雕塑,該雕塑是我國當前最大的一座偉人雕像。
1.2 體現城市風貌的裝飾雕塑
雕塑還具備裝飾等功能,因此,在城市環境中,還存在很多體現城市整體風貌的主題雕塑,即裝飾類型雕塑。這一類雕塑運用漸變、對稱、均衡的藝術手法,以寓意性、概括性等手段為基礎,主要陳列在城市公園、街道等區域,能夠給居民帶來美的享受,提升其審美意識與水平。裝飾雕塑可展現出雕塑師獨特的設計風格,以空間為基礎,但又融合于空間,兩者相輔相成,能夠較好地協調環境與雕塑藝術。[4]
1.3 寓意深遠、生動形象的標志雕塑
城市中通常都會有流傳甚廣的故事,很多雕塑師以此為背景,雕刻出具有城市標志的雕塑,這一類雕塑形象多變,可優美、可雅俗共賞、可寓意深遠、可生動形象,[5]是代表城市的重要標志。例如,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其坐落在美國紐約的自由島河口,象征著美國人民熱愛自由、爭取民主的理想,當人們到美國旅游時,該座雕像都是必去的景點。
2 城市外部環境與雕塑的相關性分析
城市雕塑以城市外部環境為基礎,兩者關系密切,相互影響。在設計城市雕塑時,應結合其與城市外部環境因素的關系,將兩者有機統一,確保城市建設的美觀性與科學性,其主要包括外部環境容量、環境屬性、環境氛圍、雕塑放置位置等方面的因素,[6]具體分析如下:
2.1 外部環境容量與雕塑體積的相關性
城市雕塑規模有大有小,如何科學確定雕塑體積與尺度,是每一個雕塑師雕刻前必須要思考的問題。為統一協調雕塑與外部環境,在設計過程中,應充分借助外部環境空間中原有結構,包括點、線、面等結構,形成不同角度的虛實界面,雕塑中虛化界面越多,會極大程度上增加雕塑的開放感。但寫實界面越多,雕塑本身的封閉感會相應提升,雕塑師可將虛實結合,展現出雕塑整體的感染力。在實際雕刻過程中,應綜合考慮雕塑虛實、比例之間的關系,[7]協調好雕塑體積與空間環境,更好地突出城市特色。
在現代化城市建設過程中,應不斷豐富城市雕像選址,從以下兩方面統一外部環境容量與雕塑體積的關系:首先,重視外部環境本身的承載力,更為全面地體現區域中雕塑的觀賞價值;其次,重視外部環境空間本身視覺,將雕塑融入環境的同時,展現雕塑本身的特征。根據相關視覺理論可知,觀賞雕塑的最佳距離與雕塑高度有關,一般是位于整體高度的2~3倍距離之間,位于2倍距離時,可突出雕塑主體,淡化其他景色;位于3倍距離時,能夠看到整個雕塑背后的景色與雕塑本身,能夠帶來更為強烈的視覺沖擊。因此當距離過近時,只能夠觀察到雕塑細節,而無法看到雕塑全景。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應根據外部環境整體容量,科學地確定觀賞視角,并在這個環境中,進行雕塑的環境布局,提升雕塑整體觀賞效果。
2.2 外部環境的屬性與雕塑本身質感
在傳統的城市建設過程中,雕塑材質大多為石材、青銅或者水泥,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極大地豐富了雕塑材質,因此雕塑本身的質感也成了雕刻過程中被雕塑師關注的部分。對于不同的材料,給予不同的表面處理,會給人帶來對應的視覺享受。當前,雕塑材質主要有陶瓷、木材、玻璃鋼、金屬與有機玻璃。同時,有夜景雕塑、水景藝術雕塑與活動雕塑等,甚至有冰雪等季節性雕塑,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城市外部環境的景觀,賦予了城市更全面的藝術表現力。在設計雕像的過程中,應注意外部環境本身的屬性,即環境營造出的氛圍,如在紀念性雕塑的環境中,雕塑多以花崗巖、大理石等材質為主,與環境本身的莊重性相協調。在不同的城市環境中,須結合其本身特征,[8]克服雕塑單一功能,更好地發揮雕塑傳承文化,展現風土人情的作用。
2.3 外部環境氛圍與雕塑的色彩
傳統雕塑多以本色為主,色彩比較單一,雕塑只能依靠細節的刻畫、形體變化表現出自身效果。但在現代化城市建設過程中,雕塑的色彩、形態、肌理、功能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雕塑本色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人們對審美的要求,色彩已經不再是雕塑的附屬品,而成為雕塑獨特的展現手段。雕塑家可借助色彩,給人們營造出不同的視覺效果,創作出顏色多變的城市雕塑,以此豐富城市外部環境。但在實際設計過程中,也應注意城市外部環境氛圍,協調好色彩與城市雕塑之間的關系,注意以下兩方面的因素:一是群眾審美習慣;二是視覺與環境的協調性。例如,在標志性雕塑中,為全面展現出城市特征,應以穩重的外部環境為基礎,不應放置各種顏色雕塑。
2.4 雕塑放置位置的注意事項
雕塑放置位置與角度都直接影響著雕塑整個的觀賞效果,不同的方位所出現的光照效果也會發生相應變化。雕塑師可借助光影效果,提升雕塑整體韻律感與體積感,讓雕塑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時間段中,展現出對應的形體變化,豐富環境中群眾的視覺感受。光線的變化與雕塑本身色彩、明度與體積的變化有著較大關系。雕塑師應結合雕塑類型、體積,科學確定其放置位置,確保雕塑能夠更好地運用光線,展現出其不同的風采。
3 融合城市外部環境與雕塑之間的關系
融合城市外部環境與雕塑之間的關系,不僅需要雕塑師的努力,更需要城市政府部門的支持,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統一城市雕塑與城市發展規劃,雕塑屬于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既代表城市物質文化形態,又展現著城市精神文化。分析國內外優秀雕塑可知,作品都不是單一的欣賞品、藝術品,而是與城市中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有很大關系。為給群眾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精神空間,雕塑與城市歷史環境相結合,彰顯城市整體個性;[9]二是融合城市功能與雕塑之間的關系,城市空間環境中有很多類型的功能區域,包括住宅區、商業區、學校、醫院、博物館、圖書館等,在不同的環境中,可設置對應形式的雕塑,增加功能美觀模塊;三是協調城市雕塑與人文環境的關系,雕塑屬于公共藝術,其設置目的是為更好地滿足現代城市居民對文化、精神享受的要求。因此,雕塑應更注重本身的正能量,放置在城市環境中,能夠讓群眾感受到溫暖與正能量,充分發揮雕塑作為藝術品的價值。
4 結語
城市外部環境與雕塑之間的關系密切,兩者相互影響,相輔相成,雕塑以外部環境為基礎,而城市環境因有雕塑而更飽滿、和諧。設置城市雕塑之前,應深入調查城市外部環境實際情況,結合其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歷史環境,使其與雕塑相融,賦予雕塑深刻的時代印跡與含義,使得雕塑可更全面地展示城市內部精神風貌與歷史文化,充分發揮雕塑裝飾的作用,將其與城市發展戰略目標相結合,協調好城市雕塑與城市居民之間的關系,盡量減小雕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且給居民帶去更多快樂與美的享受。在設計雕塑時,雕塑師必須立足于城市外部環境,適當地調整雕塑風格,創作出更富有感染力與生命力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王軍輝,鄧博文.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與土地價格——基于宗地交易數據的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文匯,2015(03):89-103.
[2] 董艷艷,宿星,王國亞.山區城市地質災害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以蘭州市為例[J].冰川凍土,2015(06):1697-1707.
[3] 武紅.中國省域碳減排:時空格局、演變機理及政策建議——基于空間計量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J].管理世界,2015(11):3-10.
[4] 曹炳汝,尹娣,王靜芳.基于引力模型的區域農產品物流網絡構建研究——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J].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15(04):42-49.
[5] 蔣岳紅.鋼鐵形象的生成與象征——以新中國十七年(1949—1965)美術中的工業題材繪畫為例[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5(11):52-61.
[6] 譚洪波.中國要素市場扭曲存在工業偏向嗎?——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5(12):96-105.
[7] 邊振興,宇振榮,王秋兵,李金泓.城市周邊農田景觀中非農生境與土壤動物的協同關系——以沈陽市沈北新區為例[J].應用生態學報,2015(12):3843-3848.
[8] 姚雪松,冷紅,魏冶,龐瑞秋.基于老年人活動需求的城市公園供給評價——以長春市主城區為例[J].經濟地理,2015(11):218-224.
[9] 郭晨曉,范舒欣,李曉鵬,齊石茗月,董麗.基于AHP的城市園林植物群落生態效益評價方法[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6):941-946.
作者簡介:冷天明(1961—),男,江蘇常州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研究方向:雕塑創作,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