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藝
摘 要:高蹺秧歌是東北三大秧歌之一,海城高蹺秧歌又是高蹺秧歌最有代表性的,海城高蹺秧歌中獨特的主要行當“傻柱子”的出現(xiàn)為其增添了藝術氣息。傳統(tǒng)的行當扮相是以演員生動形象的表演構造出豐富的行當性格,這些性格表現(xiàn)出遼南地區(qū)人民的性格特點與生活方式。本文通過對海城高蹺秧歌田野調查,對民間的真實表演進行了深刻的歸納總結。作為一種獨特的舞蹈形式,海城高蹺秧歌不僅得到了人民的喜歡,更為我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海城高蹺秧歌;“傻柱子”;表演特征
0 引言
海城高蹺秧歌中所蘊含的地域特色、民族性格、文化傳統(tǒng)是高蹺秧歌動態(tài)文化的代表。海城高蹺秧歌獨特的藝術風格是其他民族民間舞蹈無法取代的。它世代相傳,擁有悠久的歷史,能夠全面的展現(xiàn)出海城地區(qū)的文化和歷史的脈絡走向,具有很深厚的研究價值。海城高蹺秧歌的“主要行當”在海城高蹺秧歌舞蹈藝術中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人民勞動生活的體現(xiàn),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它是研究海城高蹺秧歌民俗文化的鮮活樣本,是研究海城民間生活、文化特征的活歷史。海城高蹺秧歌“主要行當”的表演是研究海城高蹺秧歌歷史的動態(tài)資料,對維系海城高蹺秧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1 采風所見海城高蹺秧歌表演
1.1 海城高蹺的形態(tài)及發(fā)展
高蹺由木棍制成,上扁下圓,上粗下細,通常涂成金色。高蹺由原來的2尺以上的高度,逐步變?yōu)?尺2~1尺5的高度。一般下裝比上裝的高蹺要矮一些,以便于舞蹈技巧的完成,這種高蹺高度的差異在舞蹈的架象中最為突出,用粗布將腿腳綁在高蹺上。演員服飾均為演出服飾,上裝是以粉色的花式服裝為主,六分寬袖,褲腿長度蓋住高蹺約50㎝左右,頭戴絹花,左手持紅色手絹,右手持粉色扇子。下裝是以綠色的花式服裝為主,樣式較為寬松,褲腿長度蓋住高蹺約50㎝左右,無頭飾,雙手持紅色手絹。上裝的高蹺較輕,有彈性,下裝的高蹺較硬,結實。大鼓秧歌的舞蹈小場和小戲很豐富,各地秧歌隊的表演內容不盡相同。人們常以小場的表演來衡量一個秧歌隊的水準,所以小場是秧歌表演的核心,俗稱“四梁四柱”,即秧歌小場的幾個主要人物。
1.2 海城高蹺秧歌的演出過程
過程一:大象。類似疊羅漢的群體造型。由6人組成象,頭蹺、二蹺挽臂叉腰在前面,兩個下裝在他們后,漁翁手按在頭二蹺的里肩上,兩個膝蓋跪在下裝肩上,漁翁身上坐個孩童,其他人按男左女右拉手站兩旁,壓獅子是到了重要場合在前面加的雜耍。到達演出地點后,一般重要場合,就先起大象,由騎在象上的孩童唱喜歌。
過程二:跑大場。在大場表演過程中有雙人場和單人場。由頭、二蹺領隊,在頭蹺的指揮下,以極快的速度變換各種隊形,在底鼓演員不斷的叫鼓中,大家隨著鼓點做各種鼓的動作,把場子打開。大場:隊形有圓場、龍擺尾、二龍吐須、四面斗等。結束時形成大圓圈,底鼓或第一對表演的演員留在場中,在快板中又做幾個精彩的扭法和鼓相,用五鼓結束大場表演。
過程三:清場(又叫單場或小場)是秧歌主要表演部分,由舞蹈小場和小戲演唱組成。一般先由頭蹺下場或上、下裝的逗場表演,也有頭蹺、二蹺同時下場的。小場表演有即興表演,根據高蹺隊自己的表演程序可以即興安排一些適應他們表演的小場。
過程四:過街樓。由頭二蹺帶領兩縱隊行進表演,在圍觀群眾較多的場面表演起過街樓。兩縱隊互相交換隊形,表演一些歡快的、熱情的、火爆的扭法。
1.3 海城高蹺秧歌的行當表演
歡騰、奔放、火爆、熱烈是遼南高蹺的基調,而優(yōu)美、抒情、風趣、詼諧則是遼南高蹺風格的內涵。這種基調及其內涵的統(tǒng)一,構成了遼南高蹺的風格特點。海城高蹺秧歌能夠代表現(xiàn)階段遼南高蹺秧歌的特點和風格。從觀賞人數上看,圍觀群眾眾多,且不時帶來歡聲笑語和陣陣掌聲,這也從側面表現(xiàn)出人民對海城高蹺秧歌的喜愛,也表現(xiàn)出了高蹺秧歌在海城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從表演過程中看,海城高蹺秧歌多數為廣場演出,現(xiàn)存的演出人員均為職業(yè)秧歌演員,能夠完成較高難度的技巧動作。其中人物角色是由老藝人扮演,少有參與高蹺技巧表演,技巧表演均由年輕人承擔,老藝人扮演人物角色,并進行小場表演,分工明確。從舞蹈動作上看,以手絹花的“小交替花”為主要動作,腳下十字步為最主要的步伐,人物性格鮮明,表演形式多樣,整體上具有起承轉合的表演結構,具有一定的藝術性。主要行當的表演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占重要地位,能夠較為突出地表現(xiàn)典型人物的性格、形象。生動活潑的“頭蹺”“老?”“傻柱子”等形象的塑造能夠深入人心。
表演中仍存在不足:
第一,演出時長約30分鐘,其中技巧表演約占整個表演的40%,舞蹈表演約占20%,人物角色的表演約占20%。形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技巧異常精彩,能夠吸引觀眾,但是人物角色的表演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只起到點綴作用。
第二,人物角色在表演中起不到主要的作用,對角色的詮釋不足以展現(xiàn)其特色。因此,現(xiàn)今的海城高蹺秧歌已經是舞蹈化的產物,為了讓主要行當的表演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獨一無二,加深豐富舞蹈作品的內容是關鍵。
此外,技巧表演為整個演出的主要組成部分,并能夠奪得觀眾的喜愛。其高難度的技巧動作需要經過長期訓練和長期配合才能夠完成。其技術含量和專業(yè)性無可厚非,但整個表演過于重視技巧的展示,從觀賞者的角度來說,技巧又是海城高蹺秧歌中不可或缺的表演形式。海城高蹺秧歌也因此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
2 主要行當“傻柱子”的表演特征
2.1 “傻柱子”的表演形式
(1)“傻柱子”(丑)在秧歌隊中的作用。傻柱子一般被塑造為逗趣、樸實憨厚的小伙子,與上裝的小媳婦角色進行互動,其憨厚、質樸的形象能夠充分地給大家?guī)須g樂和看點。人物角色在秧歌中也沒有固定位置,是一個搞笑人物,因其表演極富張力,又有自己獨特的拿手絕活,能夠帶動整個表演的氣氛,傻柱子幽默滑稽的扮相和表演,經常能夠取得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2)“傻柱子”(丑)的表演形式。傻柱子在表演中沒有單獨的小場,不受隊形的約束。它是根據北方小伙子憨厚樸實的性格特點而提煉出來的,嬉笑打鬧的表演貫穿整個秧歌隊,其中包括單人場,與上裝的配合,同時也在混場中表演。無固定情節(jié),都由藝人臨場發(fā)揮。在表演上,以上裝舞蹈為主,傻柱子配合逗哏為輔。舞蹈要求上裝要反應較快,隨機應變,配合默契。
2.2 “傻柱子”的表演特征
(1)“傻柱子”(丑)的形象特征。“傻柱子”扮相“丑”是繼老之后又一個戲劇角色,其主要外形特征是反穿皮襖,戴破氈帽,光頭,三花臉,頭頂上綴有一個朝天辮,臉上化“豆腐塊”,有時也畫蝴蝶、石榴、桃子、蛤蟆等圖案。取吉祥,多子多福之意。細眉八字眼,上身著藍色寬松外衣,手有白色長袖。里面穿紅色肚兜,下身穿藍色寬松褲子。“傻柱子”(丑)是繼老?之后又一個戲劇角色,表演特征幽默、詼諧、樸實憨厚。雖然“傻柱子”屬于丑角,但他的表演丑而不丑,“傻柱子接媳婦”屬于秧歌小戲,是在高蹺上表演的歌舞劇。“傻柱子”有時也會穿插三人場的表演,是老、上裝、下裝的組合表演。傻柱子幽默、詼諧的表演是秧歌隊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
(2)“傻柱子”(丑)的動作特征。傻柱子的動作特點:表演夸張,動律夸張,總而言之給人興奮愉快的感覺。動作:一是雙人叼綢,準備丑作“躺蛤蟆”,旦面向丑站立。二人分別用嘴咬住綢帶的一端,旦挺腰梗脖抻緊綢帶后退,用力拽綢帶,漸漸將丑拉起。二是單掏花,雙腿于“馬步”位左右移重心,上身稍前俯,雙手交替做“單掏花”。重心左移,做左“單掏花,身左傾,重心右移動作與之對稱。三是搭肩花,第一拍,站“馬步”,重心移至左腿,右手于“護頭”位做“里挽花”后落至“搭肩”位,左手悠至“旁展翅”位做“里挽花”,上身左傾。第二拍,做第一拍的對稱動作。四是提跨步,雙臂屈肘“護胸”位,左腳起一拍一步原地行走,邁左腳時提右跨帶動右腿向上提起,邁向腳步法與之對稱;五是纏頭花,站“馬步”,上身微前俯,雙手一拍一次交替做“纏頭袖”順勢左右移重心;六是拉肩扭,雙腿“小八字步半蹲”,一拍一步原地踏動,雙臂向前平伸,兩肩隨踏步交錯后拉,前送。以上動作均為“傻柱子”部分主要動作之一。“傻柱子”形象是高蹺秧歌隊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在秧歌隊伍中很容易將他們辨認出來,其表演的張力之大,使得觀眾記憶猶新。同時給觀眾帶來了或喜劇或正劇的多方面感受。在整個表演中,同時參與高蹺技巧的表演,但不涉及角色本身。高蹺技巧的表演能夠激起觀眾的興趣,體現(xiàn)表演的專業(yè)性和獨特性,集中體現(xiàn)著海城人民樂觀向上的生活狀態(tài)。
3 主要行當“傻柱子”在海城高蹺秧歌中的價值體現(xiàn)
“傻柱子”是海城高蹺秧歌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為整個秧歌隊的表演活躍氣氛,帶動觀眾熱情,常常博得陣陣掌聲。雖然“傻柱子”沒有固定的位置,有時表演都是即興的演出,往往這種即興扭法就是表演的精華,需要我們細心地觀察,善于抓住這種一閃既過的動作。“傻柱子”的人物形象為今后舞蹈和舞劇創(chuàng)作提供素材,對研究高蹺秧歌的風格特點有一定價值。現(xiàn)在的“傻柱子”表演隨著內容的改變,在表演形式上也有了新的發(fā)展。同時,還根據情節(jié)的需要深入生活,向生活學習。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的扭法和絕活,也都是從勞動生活中提煉舞蹈語匯,豐富秧歌扭法,也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民間固有的傳統(tǒng)表演形式也應該予以重視,要廣泛組織秧歌活動,促使其不斷發(fā)展。在整個秧歌隊表演中還有其他人物出現(xiàn),如下裝、上裝、老漁翁等等。人物角色豐富了表演內容,進而達到了很好的情節(jié)效果。就現(xiàn)存的海城高蹺秧歌表演說,人物的設定和表演彌補了海城高蹺秧歌追求技巧表演上的不足。我們可以看到,在掌聲的背后,大部分是高蹺技巧演出,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觀賞喜好。在市場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需要這些高蹺技巧表演來博得觀眾眼球,但人物角色的表演卻為整個高蹺秧歌演出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氣息。如果說高蹺技巧是秧歌中的形式擔當,那么人物形象的表演就是其內容擔當,形式與內容齊頭并進,才能夠更好地傳承海城高蹺秧歌。
4 結語
海城高蹺秧歌是遼南高蹺秧歌的發(fā)源地,海城高蹺秧歌又是遼南高蹺秧歌中最為著名的。海城高蹺秧歌大多數由14到16人組成,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海城高蹺秧歌。海城高蹺秧歌的表演除繼承東北秧歌的表演風格外,還構建了豐富的主要行當形象,使得整個表演能夠突出東北地域的特點,同時增添了文化價值和藝術氣息。它是東北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特別是遼南地區(qū)的海城高蹺秧歌。久享盛衰,流傳很廣,海城高蹺秧歌不僅得到了人民的喜愛,更為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瑞林,戰(zhàn)肅容.東北大秧歌[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2] 李瑞林,戰(zhàn)肅容.東北大秧歌[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3] 邢傳佩.談海城高蹺秧歌的歷史發(fā)展及傳承[J].北京:藝術論壇.
[4] 張微.海城高蹺:起源、現(xiàn)狀與意義[J] .濟南:科技信息.
[5] 劉仁智.海城高蹺傳承和發(fā)展融為一體[J].上海:社會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