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艷艷
摘 要:勤勞、善良的劉漢香,堅韌地面對生活中的失意,以圣母般的大愛與無私帶領上梁村的村民通過養花致富,力求尋求一條彌合城鄉差距,解救鄉村困境的可行之路。她對鄉村的守護與改造,使她成為一盞希望之燈,照亮了鄉村挺進城市的道路。
關鍵詞:守護之燈;啟明之燈;希望之燈
在展現城市化的進程中,農村人向城市突圍、挺進的艱難歷程的長篇小說《城的燈》自問世就備受關注。在小說中,女主人公劉漢香始終堅守著鄉村的勤勞、善良的美好品質,在情感與生活遭受重重的打擊之后,仍堅韌地以圣母般的大愛與無私帶領上梁村的村民通過養花致富,試圖尋求一條能彌合城鄉差距,解救鄉村困境的可行之路。盡管最終她短暫的生命只留給眾人一座“香姑墳”,但她對鄉村的守護與改造,使她成為一盞希望之燈,照亮了鄉村挺進城市的精神之路。
1 鄉村美好的守護之燈
上梁村的“一枝花”劉漢香,擁有令人神往的美麗外表和讓眾人艷羨的村支書女兒的身份的同時,更有一顆善良純真的心。作為鄉村美好一面的守護者與鄉村傳統中不良一面的反抗者,當愛上家境破敗、遭人排斥和欺負的上梁村上門女婿“老姑父”的兒子馮家昌之后。她有鄉村青春兒女的樸實與熱情,勇敢地突破傳統的尊卑觀念,主動向對方發起愛情攻勢,并把一生義無反顧地托付給了心上人。她的秘密被發現之后,她又勇敢地請母親出面,攔下了父親和民兵手中揮向馮家昌的棍棒,并用自己的倔強和執著贏得了與馮家昌交往的權力,即馮家昌能在部隊穿上“四個兜”。劉漢香心懷對愛情的執著與忠貞,在將自己交給馮家昌的那一刻,她便認定了自己“生是馮家人,死是馮家鬼”。
馮家昌進入部隊之后,馮家的老父親與剩余四個“蛋兒”艱辛和困苦的生活都被善良的劉漢香看在眼里。此時的她,再一次以善良和勇敢為支撐,以反抗父親手中代表村里最高權力的威嚴及決裂父女之情為代價,踩著母親的眼淚和村里人的流言蜚語,沒有任何婚禮儀式就踏入馮家,承擔起身為一個未過門的兒媳和嫂嫂的責任,替夫養家盡孝。她滿懷少女對愛情的期盼辛勤勞作。為改變家里的狀況,昔日生活安逸的她開始學著烙餅子、做鞋子,甚至頂著被葦葉和冰碴割傷的危險去割葦子,熬夜將院子里堆成山的葦子編成席。堅強的劉漢香從不接受娘家的任何接濟,憑借自己的辛勤支撐起全村最為貧困的家,供養著四個學生。
在漫長的等待時光里,劉漢香任憑歲月在身上刻下痕跡,沒人知道曾柔弱的她克服了多少困難,咽下了多少辛酸,只是大家的閑言碎語逐漸淡了,紛紛對她投來贊許的目光。繁重的勞動中,她始終笑瞇瞇的。“蛋兒”們一聲聲“嫂嫂”的呼喚中,她“心里滿當當”的。她的支撐力量就是馮家昌寫回來的“等著我”三個字,同時也是她勤勞不輟、無私付出的所有動力。即使在攢滿勁頭為馮家蓋新房得知對方要與他人結婚之時,在鄉民的憤怒中,她依舊保持冷靜。在陌生的城市里,她用最大的善良和理解,寬恕了這個迷失于城市閃爍燈光之下的背信棄義的男人,轉而用更大的愛與無私帶領鄉親尋找進城之路。
對于愛情,劉漢香是純潔和忠貞的化身;對于一個貧困的家庭和一群無助的“蛋兒”,她是慈母的化身。她身上凝聚著勤勞、樸實、無私、善良、堅韌的美好品質,她用自身微薄的力量和圣潔的人性光輝,捍衛和守護著鄉村最為質樸的美好的一面。
2 探尋改造鄉村之路的啟明之燈
八年的青春與等待像“一腔熱血潑在了狗糞上”,轉身離去的劉漢香茫然地徘徊于城市邊緣,看到了城市里的丑惡和求生的無奈。在得到“智者”一般的老梅的教誨和指點后,她從狹小的個人情感藩籬中掙扎出來,投入園藝學習,并嘗試勇敢地探尋一條不同于馮家昌的占有城市物質與權利的進城之路。即回到自己的生活空間,打破鄉村舊有生活中落后的一面,在大愛與無私的奉獻中引導村民們追逐“美”,擺脫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貧困。
劉漢香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改造鄉村的事業中去。她用責任約束自己,對抗舊的干部作風,她告訴眾人“從今天起,我已經不是一個女子了。你們也不要把我看成一個女子,職責是沒有性別之分的”。她用善良感化村民,在帶領大家種出蘋果樹之后,她獻出自己的果園充當禮儀樹接待參觀者,去感化斤斤計較的村民。面對眾人往樹上甩鼻涕的不良舉止,她在樹上系上紅手帕。她對女人們進行點化,讓她們找回了自己的名字。她的一舉一動,像是一面魔鏡,映照出人性的丑陋,讓村民們認識自己、改變自己。
村民的惰性和劣根性讓劉漢香意識到了鄉村的貧窮與落后之深,也讓她明白了簡單的改造行動無法從本質上改變現狀,更無法彌合城鄉之間的巨大鴻溝。因此,劉漢香用盡全力,想要尋找到一條可行的路徑,帶領鄉民走向理想之城。有文化又聰明的她,翻閱大量的歷史典籍和圖書資料之后,終于發現了上梁村曾是著名花鎮的歷史。于是,她在馮家和(馮家老四)的追隨和幫助下,經過一次次不懈的嫁接實驗和艱難失敗,終于培育出曾名噪一時的“藍煙兒”。面對外商,為了全村人的將來和持久的幸福,她頂著權勢的壓力,放棄了500萬的重金誘惑,拒絕出賣自己的技術和專利權。
此時的劉漢香,已在重重磨難之后從自己的情感生活中突圍出來,擔負起了推動鄉村發展的重任,活出了人生的大格局。由于她的無私與博愛,港商終于答應了她提出的讓其與上梁村合作的要求,致使這個她為了紀念愛情而將其改名為“月亮花”的“藍煙兒”得以開發,走出了鄉村。也使得她難以背負的沉重鄉村,在她這盞啟明燈的照耀下,得以走向通往城市的道路。
3 鄉村挺進城市的精神和希望之燈
美麗的“月亮花”培育出來后,一心帶領大家走向城市的劉漢香打出公告免費推廣,可是重實利的村民卻充滿懷疑地抵觸學習。但等到港商開出高價收購的時候,自上而下,自縣長到鄉民都為自己的目光短淺而驚得目瞪口呆。當港商問劉漢香“圖什么”時,她沉吟之后說出“理想,我不能賣……”此時的縣長也明白了,“也許,這里會出現一座新的城,那就是花城”。談判到深夜回村時,劉漢香眼前出現的黑壓壓的人群眨著的眼睛,像燈一樣亮!平凡的劉漢香,用自己的執著和堅韌,將自己的大愛從無形化為有形,點亮了鄉村人進步的眼睛,也點亮了他們進步的精神之燈!
貧窮,尤其是精神上的貧窮是一種精神病源。劉漢香深刻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也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點化鄉民。在李佩甫敏銳的筆觸之下,鄉村與城市在劉漢香的努力之中,不再是二元對立的局面,而是可以互融共生。她拉著纖細的繩子,拖著沉重的鄉村為了理想前行,即使在夢中,都是嘔心瀝血地獻出自己的一切,只為讓村民從物質到精神全方位地向著城市前行。
最后,最為圣潔的她卻被幾個無知的年輕鄉村孩子殘害致死,臨死之前卻發出了類似于魯迅筆下“救救孩子”的呼喊。她的死徹底驚醒了村民的良知,也震撼了投資者,換來了花卉基地的建立和“月亮鎮”的成立。村民們獲得了城鎮戶口,住上了兩層小樓,打掃衛生的老人們胸前都掛著手帕……
“香姑墳”前,有眾人的感念,有縣長的緬懷,更有走向物質城市的五個“蛋兒”的懺悔。正如作者所說:“……多年之后她會成為這塊土地上的神話,人們口口相傳,她的偉大就在于她徹底站立起來了。我覺得我們這個民族太缺乏神話和神圣意義了,應該有一盞燈點亮這種具有神圣意義的美。”雖然劉漢香如神話泡沫般消失在黑暗而沉重的大地,但她已經成了鄉村通往城市的希望和精神之燈,用肉體毀滅和精神永駐印證了李佩甫“以簡單寫復雜,以黑暗照見光明,以絕望誕生希望”的寫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