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言”“二拍”作為明代小說的代表作,繼承和發(fā)展了前代小說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對后世小說的創(chuàng)作也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小說塑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俠客形象,他們在特定的背景下,表現(xiàn)出不同的俠士風(fēng)格。本文對“三言”“二拍”中的俠盜形象進(jìn)行了梳理分類,挖掘他們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俠義精神,分析了其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俠義精神對后世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影響。
關(guān)鍵詞:“三言”;“二拍”;俠義精神;盜俠形象
1 “俠義”定義
《辭源》中“俠”是指“好義勇為,能見不平而奮起者,是指除暴安良,濟弱鋤強的人物、形象或心理氣質(zhì)”。[1]劉若愚在《中國的俠》一書中也說道:“俠就是直接了當(dāng)?shù)刈哉普x,匡正扶弱,不惜用武,不恤法律。另外,他們以博愛為心,甘為原則授命。”[2]由此可見,“俠”成了主持正義的象征,代表了勇敢、正直、自我犧牲的品格,成了人們心目中向往的英雄。李德裕《豪俠論》中強調(diào)了“俠”與“義”的關(guān)系,即“俠”以“義”為本,“義”突出了“俠”的倫理含義。“俠義”也就指懲奸除惡,匡扶人間正義的英雄性格,這種英雄性格所體現(xiàn)的精神即是“俠義精神”。到了唐代,俠、盜混雜,身份互相轉(zhuǎn)換,這是唐代俠的風(fēng)范。然而,俠也不全是盜,盜中也有俠義之人,即“盜亦有道”,“俠盜”則是指俠客和有俠義的盜。然而,很多文人墨客也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寫“俠盜”,正如“俠盜在封建時代深受一般民眾的歡迎,因為普通民眾在受了殘酷的暴政壓迫的時候,胸中填滿了不平與憤怒,卻因為普通百姓的力量弱小,不能反抗,于是在他們的心中期盼著有一類俠客出來,來無影,去無蹤,為他們鳴不平,除強暴”。[3]只是在不同的時代,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不同,所以“俠盜”這個形象在不同時代作家的筆下也表現(xiàn)了不同的特點。
2 俠盜形象
俠義精神主要是通過俠客來體現(xiàn)的,在“三言”“二拍”中的俠盜經(jīng)過整理共十二名,如下:
郭威《喻世明言 史弘肇龍虎君臣會》第十五卷
李氏《喻世明言 楊謙之客舫遇俠僧》第十九卷
宋四公、趙正《喻世明言 宋四公大鬧禁魂張》第十六卷
趙匡胤《警世通言 趙太祖千里送京娘》第二十一卷
“床下義士”《醒世恒言 李禥公窮邸遇俠客》第三十卷
韋十一娘《初刻拍案驚奇 程元玉店肆代償錢十一娘云崗縱譚俠》卷四
無名大王《初刻拍案驚奇 烏將軍一飯必酬陳大郎三人重會》卷八
按其俠義行為,則俠客形象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客。《喻世明言 史弘肇龍虎君臣會》中的郭威,雖然他的身上也沾染了一些市井無賴習(xí)氣,但是他身上也有一股路見不平的豪俠之氣。在看見李霸遇強奪市井小民的賭博工具時,郭威就將李霸打倒在地上,之后,郭威遇見了衙內(nèi)霸占小店店主的女兒,他更是憤慨,抓住衙內(nèi),將這仗勢欺人的惡少殺死。小說評價說這是“欲除天下不平事,方顯人間大丈夫”。[4]《警世通言 宋太祖千里送京銀》中的趙匡胤,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在他未發(fā)跡前,也是行俠仗義。當(dāng)他遇到趙京娘被強賊所擄時,他馬上想到:“俺今日不救,更待何人?”[5]“救人須救徹,俺不遠(yuǎn)千里,親自送你回去。”[5]又說:“俺趙某一生見義必為,萬夭不懼!”[5]趙京娘萬分感激,想要以身相許,他說:“賢妹,非是俺膠柱鼓瑟,本為義氣上千里步行相送,今日若就私情,與那兩個響馬何異?把從前一片真心,化為假意,惹天下豪杰們笑話。”[5]他消滅了所有賊人,還將賊人財物分給市井小民,讓市民帶著賊人尸首、刀槍等去官府請賞,自己卻分文不取,市民們對這種行為很感恩。《醒世恒言 李研公窮邸遇俠客》中的“床下義士”,他扶危濟困、秉公除惡,縣令想利用“床下義士”殺掉當(dāng)年救自己出獄的恩人李勉,恩將仇報,然而,“床下義士”碰巧聽到了李勉與仆人的對話,得知縣令用心險惡,因此,怒氣沖沖趕回縣衙,將縣令殺死。李勉對他萬分感激,問他姓名,以便報答,他卻說:“咱自來沒有姓名,亦不要人酬報。頃咱從床下而來,日后如有相逢,竟以‘床下義士相呼便了。”[6]說完便離開了。這種俠義的行為,絲毫不圖名利,讓人欽佩不已!
第二類,劫富濟貧,仗義疏財?shù)纳裢怠H纭队魇烂餮?宋四公大鬧禁魂張》中宋四公,因為禁魂張員外倚仗自己有錢有勢,對一個可憐的乞丐百般欺凌,宋四公見到這種場景,不由得義憤填膺,當(dāng)即仗義疏財,給了乞丐二兩銀子,此外,在深夜里潛入張員外家中,盜取張家中五萬貫的財物,之后趕往東京,又偷了王府錢財和玉帶,并栽贓陷害張員外等人,使他們蒙冤不得好死,來警示欺壓百姓的官吏和財主。又如《二刻拍案驚奇 神偷寄興一枝梅俠盜慎行三昧戲》中的“懶龍”,也是一個喜歡劫富濟貧的俠盜。他無室無家,四處游蕩,變幻不測如龍,人皆叫他“懶龍”。他所到的地方,如果但得了手,就在墻上畫一枝梅花,所以,人們也叫他“一枝梅”。“一枝梅”以偷盜為生,但他很有膽量,慷慨大度,能夠隨機應(yīng)變,又很講義氣,從來不偷盜良善的人家和患難的人家,也不坑害好人,他專偷貪官污吏、慳嗇財主和不義富商。偷來的東西,分給貧苦的市井小民,所以他曾說:“吾無父母妻子可養(yǎng),借這些世間余財,聊救貧人。正所謂損有余補不足,大道當(dāng)然,非關(guān)吾的好義也。”[7]像這樣路見不平,出手相助的豪俠之士,怎能不讓市井百姓欽佩呢?所以,在市井細(xì)民當(dāng)中,有很多人愿意歸順?biāo)敢夂退Y(jié)成仁義隊伍,因此,這些俠客也聲勢赫然。
第三類,受人滴水之恩,便以涌泉相報的劍俠、盜俠。如《初刻拍案驚奇 烏將軍一飯必酬 陳大郎三人重會》中的烏將軍,曾經(jīng)店主陳大郎對他有一頓飯的恩情,他對此就總是念念不忘,之后他還保護了陳大郎走失的妻子和內(nèi)弟,并且每年都要送給陳大郎很多金銀珠寶,使陳大郎成了吳中富人。他解釋自己的俠義行為時說:“小可不是哺啜之徒,感仁見一飯。蓋因我輩錢財輕,意氣重,仁兄若非塵埃之中深知小可,一個素不相識之人,如何肯欣然款納?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仁兄果我知己耳!”[8]這樣的話語讓人聽了真是感嘆不已。《初刻拍案驚奇 程元玉店肆代償錢 十一娘云岡縱談俠》中的女俠韋十娘,也是感激富商程元玉替她付飯錢,所以一心想報恩于他,當(dāng)程元玉仆人的財物馬匹被盜賊搶劫以后,她立即出手相救,并將被劫物品如數(shù)返還,還盛情款待程元玉的仆人,與程暢切磋劍術(shù),討論俠義之道,認(rèn)為劍術(shù)不能妄傳,不能替惡人出力傷害善良的人,就算是報仇,也要講究是非曲直。由此可見,小說的作者對俠客給予了很高的期望值,超越了社會上的法律,成為人間的救世主。
以上三類俠客在性格上都不是完美的,他們的性格中都有一些瑕疵,但是正因如此,才顯得人物更加真實。如前文中提到的俠盜宋四公,雖然他有除暴安良的俠義壯舉,但他的行俠手段卻有些殘忍,他問路殺人以后,嫁禍于人。盜取巨款救濟貧困百姓,剩余的部分也用于自己的享樂。這些行為可以更真實地表現(xiàn)出盜俠的本性,除了行俠仗義之外,他們也需要生存,搶奪的財物不可能完全分給別人。除此之外,如郭威、宋四公、宋太祖等人行俠仗義救濟的對象大多是市井小民、小店店主和街頭乞丐。然而,在“三言”“二拍”中還有一類人值得我們關(guān)注,韋十一娘所保護的是徽商程元玉,從烏將軍那里得到實惠較多的陳大郎,是雜貨店的店主。在同卷之中,布匹商販王生,多次被劫,最后卻從俠盜那里獲得一筆巨額錢財;《初刻拍案驚奇 劉東山夸技順城門十八兄奇蹤村酒肆》中的劉東山,是販牛馬、開酒店的小商人,受俠盜捉弄,后來又從盜俠那里獲得了很多錢財。由此可見,“三言”“二拍”中的俠客也是獨具特色的,與《水滸傳》中的俠客相比較有很大的不同。《水滸》中的俠客,如宋江、柴進(jìn)、晁蓋等人,他們也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但是他們所幫助的對象,大多是落魄的英雄好漢,而不是普通的市井小民,更不是商人。而“三言”“二拍”中的俠盜,仗義相救的對象中,有一部分是商人,這說明在明代末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在文學(xué)作品中,對商人也給予格外的關(guān)注,而盜俠的角色往往是對這些商人給予保護,對他們慷慨施舍,使他們獲得意外的財寶,轉(zhuǎn)貧為富。當(dāng)然,有的俠盜也要講報酬的,其實這也是理所當(dāng)然的,也正因如此,才使人物性格更加豐滿。這也說明在資本主義萌芽的影響下,人們的思想意識的改變,人們在追求財富的同時,也追求公平正義,具有濃厚的市井氣息。
3 俠義精神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
行俠仗義這種思想由來已久,在司馬遷的作品中就出現(xiàn)了俠義之士,此后,歷代都不乏贊揚俠義之士的作品。也正是通過俠義之士行為投射出人們崇尚的俠義精神。可以這樣說,沒有俠客也就沒有了俠義精神,俠盜形象是俠義精神最重要的載體。俠義精神的產(chǎn)生有深厚的社會歷史根源。明朝初期,開國皇帝朱元璋,其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同時,也是一位獨裁專制的君主。他登基以后,國家逐漸穩(wěn)定,為了鞏固統(tǒng)治,他以強硬的手段加強中央集權(quán),并加強思想領(lǐng)域的統(tǒng)治。朱元璋之后的幾代皇帝,繼承了他的專制統(tǒng)治,但是任人不賢,導(dǎo)致了宦官專權(quán)。
4 俠義精神對后世的影響
“三言”“二拍”中塑造的俠客形象,對后世文學(xué)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尤其是對武俠小說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確定了“俠”的內(nèi)涵。俠客大多都是身懷絕技,都有高超的武功。所以“武”作為行俠仗義的資本,因為在大多的時候,很多事情只有用武力才能得到解決,所以武功對于一個俠客而言很重要。在后世的文學(xué)作品中,“俠客”一詞很好地詮釋了“武”與“義”,因此也就產(chǎn)生了“武俠”一詞。其二,為后世文學(xué)作品中的俠客形象提供了借鑒作用。俠士對后世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影響深遠(yuǎn)。
參考文獻(xiàn):
[1] 辭源(第四卷)[M].商務(wù)印書館,2001:985-986.
[2] 劉若愚.中國的俠[M].芝加哥大學(xué)版社,1967:2-3.
[3] 鄭振鐸.鄭振鐸古典文學(xué)論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87.
[4] 馮夢龍.喻世明言[M].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8:96.
[5] 馮夢龍.警世通言[M].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6:145,148,149,153.
[6] 馮夢龍.醒世恒言[M].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6:216.
[7]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M].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6:162.
[8]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M].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6:195.
作者簡介:任仲夷(1983—),女,內(nèi)蒙古通遼人,中央民族大學(xué)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xué)系2015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