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也不再是單純地為宣傳某種意識形態而存在,它的受眾群體已經越來越擴大化,價值是潛在且公益的。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以政府為主導的體系化的贊助是社會文明調控體系中的重要方面,有利于社會及文化的繁榮發展。
關鍵詞:政府資助;藝術;自由表現;社會需要
政府應該資助藝術嗎?這是一個長久議題。支持者認為藝術以非盈利為目的,具有公共效益,需要政府的支持與保護。反對者則認為政府介入藝術會妨礙藝術的自由表現,成為宣傳國家意識形態與認同的工具。
在西方藝術史中,支持藝術的經濟體制主要有三個階段:第一,中世紀~18世紀是教堂、君主、貴族私人贊助體系;第二,17~19世紀是藝術品自由買賣的開放性市場機制;第三,自20世紀開始,則形成了政府津貼,慈善捐助、已經商業贊助三者相結合的混合型藝術資助體制。在早期的社會結構中,贊助體系—無論是王室、教會還是國家,委托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由此,諸如教會這種機構的文化需求,或王室的欣賞口味,或國家體現榮譽的需要,形成那個時期占統治地位的風格。
但是,文化流變以復雜方式和社會結構相互影響。在當今的社會結構中,藝術可以買賣,藝術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決定自由地出售勞動成果。藝術也不再是單純地為宣傳某種意識形態而存在,它的受眾群體已經越來越擴大化,價值是潛在且公益的。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以政府為主導的體系化的贊助是社會文明調控體系中的重要方面,有利于社會及文化的繁榮發展。本篇論文將以政府應該資助藝術而展開討論。
1 藝術具有特殊性
藝術的范疇十分廣泛,在大眾看來,藝術并不是生活必需品,受眾還屬于小眾化。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與公眾的關系已經越來越親密,在身邊的生活中,在大眾媒體中隨處可見。而接受的形式也不再是從上而下的俯視,公眾在藝術的交流中獲得自己的話語權,相互的對話不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
2 藝術會產生集體效益
在藝術與公眾之間日常的潛在交流中,藝術產生的價值是潛移默化的。非盈利機構是發展藝術的重要途徑,以低票價的方式吸引大眾去欣賞高質量的藝術產品和高雅的品位,提高藝術的普及程度,模糊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界限。例如,通過政府為主導的對博物館,藝術館等進行體系化的資助,能有效地幫助博物館通過營銷、傳播和對新技術的使用,加速自己擴大影響力的速度,倡導和傳播文化理念,提供個人效益給消費者,使公眾在欣賞現場藝術表演,參觀博物館和畫廊或接觸其他藝術品時能得到樂趣與教化,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提升社會道德的教育功能,即所謂的集體效益。政府有責任和義務去提高公眾的生活標準。
3 資助能鼓勵藝術創新
藝術創新是藝術發展繁榮的必要條件,不同的藝術種類,如畫作、樂曲或是編舞等,都需要進行藝術實驗,創造新的技法或者風格以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和社會期待。藝術實驗花錢,并且容易失敗。藝術是非盈利的,實驗需要政府投資,以鼓勵那些為藝術改革的人,促進各種藝術形式,包括傳統藝術和新興藝術的發展。保證在不同時限內,提供一個不受外來干擾的封閉式環境、舒適的工作與生活條件,再酌情給予不等的生活津貼,使其安心創作,并為藝術家相互之間的專業交流與溝通創造條件。以創新的角度來看,這是政府應該形成藝術津貼補助的理由。
4 有利于社會的發展
首先,藝術屬于文化的范疇,文化資助恰恰是社會文明調控體系中的重要方面,缺少完整的文明調控體系,不僅會妨礙文化繁榮,而且可能會危及社會發展。再者,藝術活動可以為地方經濟提供一條生產鏈,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博物館等文化機構的存在有助于發展地方經濟或促進都市再生。藝術可以吸引外來的消費者,他們除了購買當地的表演或博物館門票外,也會在當地的商店、餐廳與旅館進行消費,從而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甚至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最知名的案例如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該博物館的建立促進了衰落的城市區域再生,也成功地塑造了新的區域風格與形象,成為以藝術促進都市再生的重要案例。
5 有利于文化的傳承
保存藝術和文化有利于下一代的培養,合乎集體效益。這個主張不僅適用于書籍、建筑遺跡以及博物館藝術品的保存,也適用于技藝、品味與傳統維護方面。以博物館為例,博物館是收集、保存最能有效說明自然現象及人類生活的資料。通過研究和典藏,確保過去與現在的文化藝術得以繼續留存,經過展示與教育,讓子孫們認識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產,從而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
6 民間藝術以及少數族群藝術需要特別的保護
民間藝術與多元的文化遺產需要特別的保護,對于傳承和弘揚歷史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這樣才能確保藝術的繁盛和持久的發展。如果沒有政府的津貼補助,單靠私營部分對藝術文化的興趣是不足以確保文化遺產的維護保存的。
7 文化是國家形象的重要因素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優秀文化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藝術文化的發展和傳播能夠提高文化軟實力,讓更多的人通過文化了解一個國家,從而提升國家形象。要想在世界藝術領域中占有杰出的地位,就必須不斷推出卓越的藝術作品、藝術家和計劃,這種目標的實現能成就國家具有影響力的文化身份,為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不竭的源泉。
政府對藝術的資助在藝術發展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促進消費,提供就業機會,促進積極發展;塑造民主政治、公民社會的重要力量和形式;發展族群文化認同的樞紐,在都市提升、社區建設以及鄉村改造中發展強烈文化認同的樞紐;滿足社會群體的休閑、娛樂和社交功能;刺激社會,讓更多的公司、企業以及個人更多地參與藝術事業、提高藝術在社會事務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市場是一個重要的調節機制,政府可以在市場中建立與企業和個人的平衡,民間資助相輔相成,相互補充;讓大眾能形成一個對藝術文化普遍的共識。資助不僅僅是直接的資金資助,還有間接的資助,如向藝術機構提供免費的物資、場地和服務等。
藝術繁盛且持久的發展取決于多元化、開放式的資助體系的支撐,而多元化、開放式藝術籌資體系的形成則取決于公開、民主的公共文化事務公民參與機制的保障。多元、開放、動態藝術資助體系實質在于政府文化治理模式。藝術資助的相關制度設計方面要充分考慮藝術自身發展的規律,政府可以設置一套清晰的資助程序和財務公開制度,包括從具體的藝術項目到實體藝術機構,真正地做到為每個人提供偉大的藝術。一個現代國家對藝術的支持不只是政府主導的體系化的贊助和捐贈活動,資助體制并非一成不變,既有階段差異,也有模式區分。還可以設計一套公共文化事務的決策機制,以潛在的力量推動藝術的發展并確保文化經費受到公平的分配。
補助是文化藝術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到藝術給社會整體帶來的外部效益。如何讓政府對藝術的補助更有效率與效益,健全補助機制,是文化政策制定者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對此,在不同的文化傳統、制度根源、價值取向中采取不同的模式,政府要重視文化藝術在治國中的作用,并對此進行針對性的管制。
作者簡介:陳萍萍(1991—),女,福建泉州人,福建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藝術文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