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沙石集》是日本中世鐮倉時期的著名佛教說話集,故事內容多取材于街頭巷尾的趣事,用通俗易懂、詼諧幽默而又意味深長的語言描繪了日本中世生活的各個方面。《沙石集》被譽為頗具文學性的佛教說話集,因此,關于佛教方面的先行研究居多。本文以作品中女性相關的故事為考察對象,從無住對普通生活中的女性和佛門生活中的女性的不同態度來分析其女性觀。編者的女性觀一方面反映了其對佛教的態度;另一方面,與作品的編纂意圖也是密不可分的。
關鍵詞:佛教;女性觀;編纂意圖
《沙石集》是由日本僧人無住道曉1283年編纂完成的佛教說話集。作品語言精練,題材多采擷于佛教內典外典,編者將深奧的道理融入庶民生活的各方面,為讀者描繪出一幅日本中世庶民生活及其樸素的宗教信仰的圖景,將佛教與文學完美結合在一起。本文著眼于作品中女性相關的故事,分析作者的女性觀并探究其背景。
1 日常生活中的女性觀
卷四的第八話和卷七的第十話褒揚了女性的孝心、更勤勞。卷七的第一話講述的是一名生活貧困的女子將所拾五十兩金子原數奉還的故事。無住高度評價了女子拾金不昧,誠實守信,貧賤不移志的高尚情操。卷九第十二話是關于某女子因無法忍受粗暴、貪婪的丈夫,屢次欲帶孩子離家出走但均以失敗告終,最終通過法律獲勝的故事。編者按,雖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但丈夫如此過分的話,女性不能忍氣吞聲。無住體諒婦女的含辛茹苦,還提醒讀者需警戒世上的薄情男子。
由此可見,無住對日常生活中的女性持肯定、褒揚的態度。尤其肯定了女性勤懇、孝心、誠實以及敢于捍衛自己的權益的品格。作品中還有若干類似的故事,不在此一一列舉。縱觀整部作品,無住對普通生活中的女性持褒揚態度。
2 佛門生活中的女性觀
卷四第十話講述的是高僧險被妻子謀殺的故事。卷四第四話是關于僧人臨終之際受妻子阻撓的故事。類似故事還見于卷一第九話。
無住把與女性的邂逅稱為“惡緣”,故事中的僧人幸得熊野大神的指點才免于誤入歧途。通過考察以上故事發現,雖然是在帶妻修行比較普遍的中世,無住始終認為修行者不應該與女性有糾葛,以免鑄成大錯,有礙往生極樂,悔不當初。修行者理應按照修行者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拋棄情欲,專心修道。可見,無住對修道的嚴格姿態,對傳統佛教執著的態度。關于這一點,無住在卷四第二話中也提到,中世真正隱遁的圣人極少,真正能成佛者更是寥寥無幾。
因此,無住一方面認可女性的孝順,勤勞善良,剛直不阿等美好品質,另一方面,佛門生活中女性是男性修行者的障礙,堅決反對帶妻修行。
鐮倉新佛教與舊佛教相比,戒律稍顯弛緩。既沒有排除女性宗教者往生的可能性,也沒有規定男性宗教者必須脫俗。既然如此,成立于鐮倉時代的《沙石集》中為何如此反對帶妻修行呢?筆者將在下節中進行探討。
3 無住女性觀的背景
3.1 中世污穢觀的強化
鐮倉時代政局不穩定,民間開始流傳佛教理論中的“末法思想”。寺院、神社的世俗化也驅使人們尋求更為可信的精神支柱。從普通民眾到宗教者,最關心的問題不是此岸,而是彼岸。死后能否往生極樂世界成為焦點。
以地獄為主題的《地獄草紙》《餓鬼草紙》等作品應運而生,并迅速傳播開來。痛苦不堪的地獄與極樂世界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強烈的視覺沖擊更加激發了人們對美好的極樂世界的向往。在這種欲望的驅動下,人們對死后的恐懼與日俱增,避諱一切有礙于往生的因素。對于傳統佛教蔑視的女性更是如此。于是對往生的渴望與歷來佛教中的女性罪業觀等的結合強化了中世的女性污穢觀。這與作品中堅決反對帶妻修行不無關系。
3.2 《沙石集》的創作意圖
《沙石集》被稱為中世佛教說話集的末期大放異彩的個性說話集。[1]《沙石集》的編者無住是中世前期典型的正統派佛教徒。在其開基的尾張國木賀崎長母寺的《無住國師略緣起》中有“潛修顯密禪教的學業,戒律最正”的評價,從《雜談集》《本朝高僧傳》《無住國師略緣起》《無住國師道跡考》等作品的記錄中也能窺探一二。
如此典型的正統派佛教徒無住,企圖通過“說話”的形式引導末法時代的惶恐不安而又不知所措的民眾正確認識正統派佛教,《沙石集》就是在這種思想背景下誕生的。在作品的序中,作者也敘述了自身的意圖。而且,《沙石集》中的第十卷就是以布教為重點而編纂的。可以說,《沙石集》不僅僅是說話集,還是述說中世(特別是鐮倉后期)的正統派佛教的民眾布教理論的教科書。下面從作品對后世的影響來窺探其布教的性格。
《沙石集》全十卷初稿完成于弘安六年(1283),經過反復推敲與修改,于正安元年(1299)才終于公布發表。在最終版本問世之前,各種抄寫版本已流布民間。1283年,弟子無盡道證在京都西方寺梓行《沙石集》。1293年弟子道云于京都大原野抄寫《沙石集》。同年,弟子道慧于洛陽土御們油小路抄寫,等等,無住自身編纂的《圣財集》中有相關記錄。室町時代初期的抄寫本中有「古本者十弐ニ之有り」,意即無住有生之年《沙石集》有12個版本流布世間。[2]江戶時代《沙石集》又興起了很多版本,大眾熟知的布教書《續沙石集》(南冥編,1744),《新撰沙石集》(虛舟,刊年不祥)便是模仿《沙石集》的作品。《沙石集》在民眾布教方面的能力可見一斑。事實上,《沙石集》和《發心集》并稱為中世的佛教說話的寶庫。[3]
研究認為“不能將《沙石集》看成是故事集,被看成是法語甚至是圣典”。[2]由此可見,在向民間傳播佛教方面,《沙石集》的作用非同小可。即便在民眾世界中《沙石集》只是作為物語被理解,但無住自身對佛教的解讀會滲透到民間。《沙石集》作為佛書、圣典被接納,甚至被當做民間傳教書被抄寫說明,將《沙石集》定位成中世正統派佛教布教手段的教科書是妥當的。正因為如此,編者在作品中嚴格批判佛教界的世俗化,對男性宗教者近女色,帶妻修行持批評意見。
4 結語
通過考察,無住對佛門生活中的女性持批判意見的原因可歸納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強化了中世的污穢觀;另一方面與作品作為民間布教書的性質有關。在佛教日益世俗化的中世,作為一名典型的傳統佛僧,無住企圖通過庶民生活中的故事向眾人傳播傳統佛教,呼吁宗教者禁欲。這是《沙石集》中批判帶妻修行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1] 藤本德明.説話文學の世界[M].世界思想社,1987:117.
[2] 渡邊綱也.略年譜[A].日本古典文學大系45(沙石集)[C].巖波書店,第12頁,第16頁.
[3] 堤邦彥.通俗仏書と仮名草子[A].江本裕·渡邊昭五.庶民仏教と古典文蕓[C].世界思想社,1989:183.
[4] 成清弘和.女性と穢れの歴史[M].塙書房,2003.
[5] 渡邊正一.日本古代中世の思想と文化[M].大明堂,1980.
[6] 亀山純生.『沙石集』に見る中世正統派仏教の民衆布教の方法と論理:仏教の民衆生活論的意義の検討のために[J].東京農工大學人間と社會,1999,10:73-114.
[7] 牛山佳幸.古代中世寺院組織の研究[M] .吉川弘文館,1990.
[8] 牛山佳幸.女人禁制(日本の仏教)[M].法蔵館,1996.
[9] 藤本德明.説話文學の世界[M].世界思想社,1987.
[10] 楊曾文.日本佛教史(新版)[M].人民出版社,2008.
[11] 義江明子.日本古代の祭祀と女性[M].吉川弘文館,2003.
作者簡介:盧明方(1989—),女,安徽人,2014級學術碩士,助教,天津師范大學津沽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