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司杭
摘 要:行為藝術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歐洲,于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萌芽。不同的社會環境與時代背景賦予了行為藝術不同的特質。本文從行為藝術的起源說起,通過對中西方行為藝術的比較,分析了中國行為藝術的特點以及國內對當代行為藝術產生爭議的原因,并對中國行為藝術的發展前景進行分析與思考。
關鍵詞:當代藝術;行為藝術;發展前景
1 行為藝術的起源
當代行為藝術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歐洲,其鼻祖是法國的伊克·克萊因。1960年9月,克萊因舉行了一場特別的繪畫表演:在眾目睽睽之下將3個女模特赤身裸體涂滿顏料,通過在畫布上打滾來創造出一幅畫作,這可謂是行為藝術的端倪。1962年,克萊因為了探索人體從空中落下的感覺,從一幢樓房的二樓伸開雙臂落下,人們將這次行為稱作人體行為藝術的始筆。行為藝術的后現代主義的背景使其具有了邊緣性的特點,這是其藝術價值所在。正因為如此,行為藝術也難以進入主流的藝術形態當中。
2 西方行為藝術
20世紀初,杜尚將小便池掛進美術館,從而打破了藝術與生活的界限,行為藝術使藝術從各種物質材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再高高在上。正是因為行為藝術吻合了人性化這一特征,才被許多西方現代藝術家所青睞。
西方行為藝術作品的特點:
第一,對人性的思考。行為藝術家之母瑪利亞·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節奏0》便是對人性的考驗。她將自己麻醉,讓觀眾利用桌子上的物品與她進行身體接觸。這些物品中,有玫瑰、蜂蜜、蘋果,也有剪刀、匕首和手槍。一開始,觀眾們還有所顧忌,但當他們發現她毫無抵抗時,場面便開始失控了,有人甚至將手槍放進她的嘴里,試圖扣下扳機,還好被其他觀眾制止。事后阿布拉莫維奇得出結論:“如果你將全部的權力交諸公眾,他們會置你于死地。”
第二,對極限與臨界點的探索。阿布拉莫維奇與西德的行為藝術家烏雷合作實施了一系列與性別意識和時空觀念有關的行為藝術。而在表演《死亡的自我》時,兩人嘴對嘴,互相吸入對方呼出的氣體直至昏迷。這一行為藝術是對人“吸取”另一個人生命的極限以及毀滅性能力的探索。
第三,對時間、世界、存在及人類本身的認知。朗西斯·埃利斯的《徒勞無功》——推著巨大的冰塊行走直至其完全融化消失的行為藝術,就是個不錯的例子。當然,在西方的藝術界里也存在著一些血腥的行為藝術的案例。奧地利藝術家赫爾曼·尼茨在血腥的祭祀行為中對他的身體進行了表現主義的充分利用,阿布拉莫維奇在《節奏》中用20把鋒利的刀子劃過自己的手指……許多人都無法理解。也因此,大眾對行為藝術的評價總是褒貶不一。
3 中國行為藝術
3.1 中國行為藝術產生的文化背景
行為藝術自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出現,當時正值“85新潮美術運動”時期。這個時期中國藝術受到了西方觀念藝術的影響,同時又走出了一條回歸與反思傳統的路,不少藝術家都喜歡通過自己的作品來重新解讀和反映傳統。
3.2 中國行為藝術的特征
除了人類共同面臨的環境污染、戰爭、人性異化等問題,中國的行為藝術也有著不同于西方的特點:
(1)展現中國傳統文化與歷史。中國不乏表現本土文化的作品。美籍華人蔡國強以四大發明之一的炸藥制作出系列爆炸作品,炸出了雷峰塔、錢江潮和西湖全景。徐冰的《何處惹塵埃》不僅是對9.11事件的反思,更探討了物質與精神之間的關系,表達了一種禪意。這些對傳統文化的引用都是西方行為藝術中不常見的內容,可以看出中國的行為藝術家們更對本國的文化情有獨鐘。
(2)反映時代背景和社會現象。或許是因為20世紀中國獨特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中國當代藝術總是和當時的社會現象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1989年,藝術家肖魯在其裝置作品《對話》的展出過程中,突然向其中的電話亭開了兩槍,導致畫展的提前結束,唐宋和肖魯也被逮捕。這個作品反映了80年代年輕人對西方的新事物“對話不能”的精神困惑。朱發東的行為藝術作品《尋人啟事》,則是拿著一疊印著自己的尋人啟事在大街小巷張貼,尋找自己,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個性的自我在哪里?朱發東的行為藝術,讓人們對自我有了更深的認識與思考。
除了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并沒有脫離藝術本意的作品之外,中國的行為藝術界令人費解的作品也層出不窮。
(3)強調裸體、血腥、荒謬。中國的行為藝術界似乎處處彌漫著裸體、血腥、暴力的氣息,“前衛”的藝術家們好像都沉醉在一種荒唐的快感中。
中國的某些行為藝術家似乎對裸體和性情有獨鐘。如早期南京發生的“牛膽里鉆出裸男”;又如《十二平方米》,表演者赤裸著全身涂抹了蜂蜜和魚肚內的腥液,坐在骯臟的公廁內,讓無數蒼蠅在他的身體上叮咬。“性書法”的創作者孫平讓表演者用下體書寫,令群眾大呼低俗。
有些行為藝術家則模仿個別西方較極端的行為藝術,做出更為極端的行為,諸如宰殺動物、吃嬰、自虐等。朱昱曾在《復活節快樂》中切開活豬的胸腔,露出血淋淋的心臟,然后再將刀口縫合;還有名為《重生》的行為藝術:一女子身披白布,披頭散發,旁一黑衣男子手持匕首,念念有詞,猛然將匕首向一群被白布遮住的雞砍殺下去,頓時慘鳴連連,鮮血四濺,這些行為藝術過于血腥和殘忍,遭到社會各界的強烈譴責。
此外,中國的一些行為藝術還充斥著對法律和道德的挑戰。有些行為藝術家認為,只要以“藝術”的名義行事,就可以不受道德的約束和法律的制裁。這些無所顧忌、挑戰底線、嘩眾取寵的行為,在群眾中產生了很壞的影響。這無疑阻礙了行為藝術在中國的發展。
(4)以獲利為目的。全裸走秀,地鐵作秀……行為藝術與商業捆綁炒作的事情已屢見不鮮,一些急功近利的行為藝術家用20世紀西方炒過的冷飯當成自己獲利的手段,絲毫不考慮中西方社會環境的差異,這樣只會使作品更加怪誕和畸形。
還有一些為企業、學校乃至城市做宣傳的行為藝術,這些行為藝術中有很多都與公益有關,這樣既達到了宣傳的目的,同時又順勢開展了公益活動。表面上看這是一箭雙雕的好事,但這樣的行為藝術往往缺乏更深層次的內涵,無益于大眾對行為藝術的正確認識。
4 結語
中國的行為藝術要想繼續發展下去,就要走自主創新的路。而不是以“與國際接軌”的名義進行毫無意義的藝術移植。行為藝術不是一定要與商業化隔絕,但也絕不應為了名利而拋失藝術的初衷以及探索與創新的能力。如果因循守舊或是人云亦云,藝術就失去了它應有價值。然而,如果一味地追求創新,一味地走向極端,用血腥暴力來進行所謂的突破,而脫離社會與人群,且不講究藝術涵養,那也許就只是嘩眾取寵罷了。
參考文獻:
[1] 梁潔.淺析中國當代行為藝術的盲從性和表面化[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3(3):252.
[2] 魯虹,孫振華.異化的肉身——中國行為藝術[J].藝術·生活,2006(05).
[3] 賈麗麗.對國際藝術行為比較下的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新看法[J].北方文學(下),2013,26(6):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