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人之所以把喝茶當成是一門藝術、一種精神享受,并將其發展成為茶道。甚至投入巨資建造茶室,購買昂貴的茶具,開設茶道課程,是因為茶道對日本人而言是一種精神樂趣。其中日本煎茶道因其自由、簡單的程序深受日本普通百姓的喜愛。本文從日本煎茶的形成、日本煎茶的特點、日本煎茶道的文化內涵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關鍵詞:日本煎茶;形成;和敬清閑
1 日本煎茶的形成
日本煎茶來源于中國,在唐代八世紀,中國的煮茶文化開始迅速發展,開始走向繁盛時期,并且被廣大民眾所接受,這時候“煎茶”這個名詞隨之誕生。據唐代陸羽《茶經》記載,煎茶是我國古代辛勤工作的勞動人民所發明的一道制茶工序。此種烹煎方法主要是將餅茶炙烤、然后碾碎成末,放入沸水中并加以環攪、沸騰則止。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投茶、攪拌)、酌茶。對于茶文化的初學者而言,往往容易誤以為“煎茶”的“煎”字是一種烹飪的方法,把茶葉在火上烤,或者把茶葉放在少量的熱油里弄熟的意思。其實不然,“煎茶”根據詞性不同可以有兩種解釋:如果解釋為動詞這是“把茶蒸熟”的意思,“煎”就是“蒸”,是一種泡茶的工序;而“煎茶”如果解釋為名詞,是指蒸過的綠茶。在明代的中國,煎茶這個詞表示一個制作食用茶的一道工序,也就是用清水煮茶葉,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工序漸漸被炒青所取代。據《茶經》記載,炒青是指在制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萎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捻令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了茶葉發酵的過程,并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
日本是一個樂于學習外國先進文化的民族,在我國唐朝繁盛時期,常派使者前來我國學習先進的技術和文化,煎茶文化也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文化之一。中國的隱元禪師東渡日本,把我國明朝的泡茶方法傳入日本,向日本弘揚了中國茶文化,煎茶因此在日本也開始發展起來。日本煎茶道形成于日本江戶時代并且發揚光大,其煎茶文化至今還保存著不少中國文化的痕跡,并且發展成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 日本煎茶的特點
日本《廣辭苑》對“煎茶”一詞的解釋有兩種:狹義的解釋為“煎茶是綠茶的一種,以茶嫩葉為原料制作而成”,廣義的解釋是指“把茶煮了喝,或者指煮好的茶”。也就是除了抹茶以外的用水泡的沏茶方式。從日語詞匯上看,“煎”這個漢字是“煮”的意思。
日本煎茶方法跟中國的類似,先將一定溫度的水注入茶碗內,然后把茶葉放進去泡著飲用的方法。煎茶的步驟可以分為:準備茶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步驟。雖然煎茶道非常講究每一道泡茶的工序,但是比起抹茶道,煎茶道是一種簡單隨意而又自由的茶道。因為沒有任何形式的束縛,煮茶的地點可以自由選擇,也無須遵從傳統抹茶道的繁瑣程序。正是煎茶道沒有地點的要求,也沒有束縛,因此而備受日本人喜愛,在日本得到普及。
從泡茶的科學角度而言,根據茶的種類不同而使用不同水溫的水,因為茶的味道會因水溫的高低而發生變化。一般而言,煎茶最合適的水溫是70℃-80℃,那樣跑出來的茶味道最好。日本人通常把水煮沸以后靜置一旁,一邊準備茶具,一邊等待水溫下降為合適的溫度。待煎茶的準備工作完畢以后,水溫也差不多變成了合適的溫度。日本人在煎茶時,首先往茶壺注入三分之一水,讓茶稍加溫熱,然后再把茶壺的水加至七分滿,等待時間為大約一分鐘,就可以開湯飲茶。第一遍泡的茶,味道很清新,有一絲淡淡的茶香。茶入口甘淡,幾乎沒有苦澀。第二遍時,舌尖已有茶津涌出,味道也變得比第一遍的茶味濃厚。到第三遍時,喉嚨有一股甘潤的感覺,滿口都是茶的甘香,跟第一第二遍的清幽淡薄的茶味又不同。
日本煎茶的茶具中,比較特別的是盛茶的茶壺,叫“急須”,這名詞來自中國。“急須”出自我國詩人宋黃裳的詩歌《龍鳳茶寄照覺禪師》:“寄向仙廬引飛瀑,一簇蠅聲急須腹。”自注:“急須,東南之茶器。”,意為“煮茶、暖酒器名”。“急須”是日本的茶壺,形狀小巧玲瓏,一般容量只能供2~3人飲用。其把柄與壺嘴成直角,把柄和壺身也成直角,方便右手持握,由于把柄和壺身隔得比較遠,所以用手握著茶壺也不容易被燙傷。中國的“急須”的把柄根據位置不同,分為后手(彎把)、橫手(側把)、上手(提梁把)三種。日本的“急須”以壺口和壺把垂直的“橫手(側把)”為主流。通常用紫砂、陶瓷、鐵制、銀制的材料制作而成,其中金屬器比較多。中國的飲茶方式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發生著變化,“急須”的出現是因為唐代的飲茶方式主要以煮茶法或煎茶法為主,“急須”是當時用來煮茶的茶具。之所以把壺嘴做的很高,是為了避免茶湯溢出;將手握的直柄做成中空,是為了插入導熱慢的木棒,以免倒茶時燙手。在那時候不論是煮茶還是煎茶,茶都需要通過煮的方式進行,而“急須”就是當時非常普遍的煮茶容器。在我國某些地區的方言中,“急須”的含義跟字面意思一樣是“急用”的意思。
由此可見,日本學習中國的煎茶文化,煎茶的工序和茶具都被完好地傳承了下來,并發揚光大為茶道。許多中國古代茶器的原始名稱仍然被保留著,“急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跟原來相比茶壺的形狀略有變化,用途也不再拿到明火上煮茶,但是“急須”不燙手、小巧輕便的優點依然被大家所接受并且沿用至今。
3 日本煎茶道的文化內涵
日本人之所以把喝茶當成是一種藝術、一種精神享受,甚至不惜投入巨資建造專門的茶室,購買昂貴的茶具,耗費金錢上茶道課程,是因為茶道是一種精神樂趣。點茶人的泡茶手法與茶室的擺設、茶具的形狀和顏色達到協調時,會給喝茶人帶來一種美感和樂趣。
日本茶道精神體現在“和、敬、清、寂”四個字中。“和”是和諧,和諧分為外在的和諧和內在的和諧,外在即茶室的環境,包括了茶室的擺設,茶具的選取,甚至是茶室內香味要以和為本,實現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的和諧;而內在的和諧也就是內心的平和與安靜。“敬”是指“尊重”,茶室里的人地位不分高低,賓主要相互尊重,共享一個和諧的茶室氣氛,做到相敬相愛。“清”是指“通過喝茶對靈魂的洗滌”。因此,茶室要保持清潔整齊,人們便通過喝茶可以去除身外的污濁達到內心的清凈。“寂”是指“無”,也就是通過喝茶忘卻世間煩惱,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眾所周知,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和煎茶道,煎茶道雖然沒有抹茶道那么普及,但是也受日本人喜愛。比起日本抹茶道,日本的煎茶道更加講究簡潔。因為煎茶的工序比較簡單,所以煎茶道更強調“茶道與效率”“簡練之美”。與上文所述的日本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略有不同,煎茶道的精神在于“和、敬、清、閑”。區別在于“寂”和“閑”兩個字,“寂”講究的是“忘我”,而“閑”講究的是誠信、滿懷誠意,更加強調人與人之間內心的和諧。通過煎茶領會內心和諧愉悅、互相尊重、凈化心靈、滿懷誠意,使肉體與精神都得到舒展。
自古以來,日本煎茶道因其自由、簡單的程序深受日本普通百姓的喜愛。人們從工作和生活的繁文縟節中釋放出來,通過煎茶而達到身心的放松。日本的茶道一直保留著自古至今獨有的特色并且注重文化的繼承,這是我們所缺少的文化傳承精神。
參考文獻:
[1] 陸羽.茶經[M].京燕山出版社,2009.
[2] 桑田忠親.茶道の歴史[M].講談社,1979.
[3] 新村出.広辭苑(第六版)[M].巖波書店,2008.
作者簡介:黃麗婷(1984—),女,碩士,畢業于日本筑波大學國際地域研究專攻專業,講師,研究方向:日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