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手繪,是豐富而自由的,作為一種最原始、最直接的藝術表達形式,以其手工的特性充分展示出且最能表達藝術家內心的強烈情感。《西游記》的插畫藝術風格應當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民族特色與國際化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得到繼承和發揚。同時,《西游記》的插畫要與時俱進,只有站在歷史的車輪上,不斷前行,才會具有更為廣泛的世界影響力及深刻意義。
關鍵詞:繡像;連環畫;動畫漫畫;時代背景
藝術風格形式的變化與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時代密不可分。插畫作為一種圖形語言表達方式,令受眾在欣賞其美感的同時,還能夠通過其直觀形象的視覺表達,予以受眾準確的信息接收。手繪,是豐富而自由的,作為一種最原始、最直接的藝術表達形式,以其手工的特性充分展示出且最能表達藝術家內心的強烈情感。手繪插畫是獨一無二的,充滿了太多的偶然性及獨特感。但正是這種變化與個性,使得手繪插畫更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其活力與靈氣,才使得插畫藝術更具有獨特的魅力。
《西游記》一書在明代中期已基本定型。定型之后,一經流通就很快受到全社會的認可及追捧。正是這種高度認可、小說的多次印刷、社會反復不斷地強化,造就了經典。《西游記》是一部神魔小說,其中很多角色都并非現實中所存在,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憑借生活經驗及思想的束縛,很難進行強有力的聯想,故而對圖像的需求就應運而生。其書插圖藝術風格的發展階段大致可分為繡像、連環畫、動畫漫畫三個階段。本文以《西游記》人物題材為例,旨在淺析,在時代影響下,其插畫設計風格的演變。
1 繡像
繡像,意即為古書中的插圖。與神話小說相對比,以往的現實題材小說,對圖像的需求更為明顯,這就促使了繡像插畫的產生。
萬歷年間,隨著以城市手工業為主的商業經濟的繁榮和市民文化的興起,極大地刺激著私人的刻書行業和書籍插圖的發展,從而極大地拓寬了廣闊的市場,數量和質量都非常可觀。由于以上的產業帶動,版畫形式的插圖在明代中后葉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記》中的版畫形式插圖,是現存考證最早的版本,可追溯至明代,其中,共有插圖196幅。由于當時人物形象多以同時期的樸實、古樸風格為主,動態多較為生動,部分形象趨于舞臺形態。技法上,較為古樸寫實,人物動態也較為靈活,為文字增添了不少趣味。造型上,由于其對于原著成書年代較近,基本符合原著的描寫。清代晚期,時局動蕩,經濟的生產力下滑以及石印技術的普及,對于繡像的藝術風格也產生了影響。清光緒年間,由味潛齋石印的《新說西游記圖像》,共120幅,該版本帶有明顯的晚清插圖風格,表現重點也由情節變為人物。在畫面刻畫上,手法以白描為主,線條繁復流暢,但也有過于繁瑣之弊,人物動態較之前作稍顯病態。造型上,受到戲曲的影響更為強烈,如孫悟空頭上的花帽等,并逐漸趨于模式化的塑造,人物繡像走向衰落。
2 連環畫
20世紀初期,社會文化與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中國近代都市化進程的發展,并隨之引發了大眾藝術形式的興起。娛樂性與實用性的相互結合為插畫藝術風格發展奠定了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插畫的藝術性逐步得到提高,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插畫藝術家,連環畫這種藝術形式逐漸興起。
中國近代最早的一套《西游記》連環畫,由金少梅、章興瑞繪制。1929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社出版。一改之前繡像人物為主的形式,變為以情節為重點,中間折面下圖上文的新式連環畫。畫面風格采用國畫筆法精心繪制,人物造型與場景設定基本源于戲曲舞臺的造型,但這在當時來說,算是件極為精美的連環畫藝術品。受當時時代、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約束,插畫藝術家們在對《西游記》插畫作品的理解及創作方面依然沒有脫離繡像與戲曲的印跡。在人物描繪上,與古典繡像小說插畫一樣,動作及人物表情都比較呆板,畫面中的故事場景與人物動作缺乏連貫性,無論是從版式,還是畫法上來說,都較為簡單。
在新中國成立后,插畫的藝術特性開始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轉變。在當時傳播范圍廣泛的連環插畫,逐漸成為文藝大眾化的中心,這時許多文人開始介入插畫藝術,插畫的藝術價值也得到了有效地提高。50~60年代,藝術家們較為重視生活和進行刻苦的藝術實踐,許多學成的畫家開始了各自獨立的創作生涯,這就促使了中國的連環畫創作迎來了黃金歲月。而《西游記》題材的創作更是被人們所關注,總的趨勢仍在不斷發展和提高。國畫家劉繼卣的《鬧天宮》,采用了工筆重彩的風格,畫面描繪細膩、流暢,人物形象鮮活、傳神,是工筆畫風格連環畫的典型代表。
3 漫畫動畫
在20世紀初期,連環畫藝術進行發展的同時,一部有關《西游記》的動畫也在該時期誕生,并產生深遠意義的影響。由上海聯合影業公司卡通部萬氏兄弟聯手制作的中國首部有聲立體卡通片《鐵扇公主》,于1941年攝制完成并公映。在插畫風格上,萬氏兄弟借鑒了美國動畫片中的元素,并大膽地從中國古典繪畫和古典文化藝術中汲取精華,人物具有卡通風格,并開始出現中國本土特色。同時,由于制作時,正值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萬氏兄弟筆下的孫悟空這個人物角色深入人心,正義、勇敢的抗爭形象符合時代需求的精神,并恰當地傳達出作者反抗侵略的意圖。
隨后的1945年,藝術家張光宇先生創作了著名漫畫《西游漫記》,確切地說是一本連環漫畫。內容上,這本書表面屬于“故事新編”,實際上卻在尖銳地諷刺了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暴露了“國民黨政府經濟崩潰,特務橫行”“美國生活方式的醉生夢死”等等。其風格夸張,暗含諷刺與幽默。
新中國成立后,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拍攝的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影響了幾代人。《大鬧天宮》插畫用色濃重,人物造型奇異,場面雄偉壯麗,具有獨特的藝術色彩,這部動畫可稱是中國動畫史上的豐碑。人們的思維與想象力隨著時代文化的開放與經濟發展,也通過藝術創作所彰顯出來。1999年,動畫系列片《西游記》問世,其中對于人物造型的塑造,打破之前基于戲曲和繡像的束縛,從此對于該題材的人物形象塑造開始發生突破和轉變。其后,又陸續涌現了諸多作品,都給我們展現了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而又更極具生命力的藝術形象。2015年,《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上映,帶動了又一波《西游記》題材的熱潮與高峰,也樹立了一個孫悟空人物的新形象。
總結下來,《西游記》的插畫藝術風格應當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民族特色與國際化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得到繼承和發揚。同時,《西游記》插畫要與時俱進,只有站在歷史的車輪上,不斷前行,才會具有更為廣泛的世界影響力及深刻意義。
參考文獻:
[1] 胡瑩.始終不變的孫悟空情節——萬氏兄弟動畫設計思想初探[J].藝術探索,2007(4).
[2] 汪燕崗.古代小說插圖方式之演變及意義[J].學術研究,2007(10).
[3] 苗懷明.二十世紀《西游記》文獻研究速略[J].學術交流,2004(01).
[4] 丁瑩.《西游記》藝術插畫發展史研究[D].湖南工業大學,2012.
[5] 查海燕.明代版畫插圖題材與內容的研究[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1(03).
作者簡介:竇亞雄(1991—),男,上海大學碩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