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楚峰



摘 要:隨著社會進步,感官障礙人群越來越受到關注,無障礙設計理念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產品的無障礙在功能使用上滿足了感官障礙類人群的需求,卻沒有關注到此類人群的長期所形成的心理障礙。因此,本文通過無障礙類產品分析,提出引入產品情感化與無障礙設計結合,通過感官代償下的多感官參與的設計方法,讓感官障礙類群體感受到產品帶來的愉悅,更好地融入社會大家庭中。
關鍵詞:感官障礙;無障礙設計;感官代償;情感化
在工業大生產的現代社會,人們不再滿足于物質生活需求,而是追求精神生活的愉悅。生活需求的多樣化帶來了經濟模式的改變,產業、服務、體驗三者聯系越來越緊密,因此產品設計不再是以滿足使用功能需求為最終目標,而是將用戶體驗置于產品設計的首要位置。
1 感官的體驗設計
體驗設計需要用戶參與進來,這需要深度的調研與換位思考。如何更好地提高產品體驗,關鍵是順從我們的感官體驗,用戶通過感官接收產品信息并給予反饋,有效的感官刺激能讓使用者體驗更加鮮明。
體驗設計中五感的體現可以分為:視覺傳達設計體驗、觸覺傳達設計體驗、聽覺傳達設計體驗以及嗅覺與味覺傳達設計體驗。例如,視覺傳達體驗,通過產品顏色、形態、材質等使用戶對物體產生主觀印象,這種視覺體驗運用得較早的成功案例便是mac糖果系列臺式機。運用圓潤的造型、繽紛的色彩、透明的新材料,改變了用戶對于電腦機器的黑白灰的認識,讓人們迫不及待地想擁有它,這種感官體驗滿足用戶心理需求正是體驗設計所推崇的。而在現在的服務經濟時代,產品也是將多感官結合達到極致體驗。
而對于感官障礙類群體,市場大多數產品并不能很好的服務此類用戶,而體驗設計不僅需要解決感官障礙群體對產品功能的需求,還需要讓用戶真正的接受它。這就需要考慮到產品的無障礙設計。
2 無障礙產品設計
無障礙設計概念最早由聯合國提出,強調一切有關人類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間、建筑、設備等設計必須充分考慮生理缺陷人群的使用需求。在人性化設計的推動下,無障礙作為產品設計優劣的考慮因素之一,無障礙設計在產品造型、色彩、操作等方面進行優化,讓使用困難者與正常用戶均能使用,消除生理缺陷人群的自我分類心理。圖1、圖2中無障礙設計的浴缸正是體現對特殊人群的關愛,專為行動不便人群進行設計,浴缸由上下兩部分組成,浴缸外殼可以升降,使用者進行沐浴可以讓它降到底部,然后水逐漸填滿浴缸。
對于感官障礙類用戶,更需要從情感文化因素體現產品無障礙設計,無障礙設計不僅是生理上達到通用設計,心理上同樣需要達到無障礙。對于此類人群,他們生活有不便利的地方,需要同樣的產品能為他們考慮并解決他們的難處,但是對于產品的心理訴求和正常人是一致的,這就需要設計師從情感化角度出發,巧妙的設計構思來解決此類難題,減少他們的自卑心理,以此達到增強用戶體驗。
3 感官障礙群體生理與心理特征
感官障礙群體的產品需要達到真正的無障礙設計,則需要了解這類群體的生理與心理特征。充分進行調研分析,以準確數據來進行產品設計。
以聽力語言障礙人群為例,由于生理缺陷導致生活不便利,行為表現也會較為特殊。例如,他們在交談時或者用手語交流,面部表情豐富,肢體語言表達讓他們的情感流露方式變得特殊,雖然聽力不便,但是視覺、觸覺則在長期的訓練之下能很好地替代聽覺,具有補償作用。雖然同健全人一樣有著豐富的情感,但由于生理缺陷會形成一個自己的生活圈,會被區別對待而產生自卑、孤僻的心理。例如,周圍人隨意的動作或者言語都有可能對他們造成傷害,因此這類人對周邊事物會十分敏感。這種敏感的內心會讓他們意志力薄弱、情緒不穩定且反應激烈,同時這類人群對事物的審美觀念也較為獨特。這種獨特讓他們在某些方面有著優于常人的能力,如舞蹈表演、文藝作品等。
4 多感官體驗下的無障礙產品設計情感化
4.1 感官障礙群體產品現狀分析
工業設計是產品對使用者的滿足,目前感官障礙類產品也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設計師也在這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例如,深圳市最早開展無障礙建設之一,在全市新建道路鋪設盲道,開動無障礙公交路線,退出GPS定位導航,配送愛心手機信息卡等。而對于感官障礙類產品設計則更需要極致的細節體驗。圖3是盲人藥瓶,辛辛那提大學設計系的Alex Broerman和Ashley Ma以藥瓶為原型設計了一種可以更好為盲人及視力受損人士服務的藥瓶。通過矮胖的造型讓藥品拿取更加方便,同時利用不同的表面材質做瓶蓋來告知用戶藥物分類,在關閉打開還有聲音按鈕。類似此類產品還有很多。圖4的盲人拐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用戶的生理需求,卻很容易讓他們與其他用戶區分開來,形成閉塞的心理,并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圈子。
如今無障礙理念已經深入公共設施、生活家居等各類產品中,社會對生理缺陷人群的關注程度大大提高,將無障礙設計系統性覆蓋整個城市,但是無障礙產品決不能簡單的為解決此類人群功能需求而設計,同時必須結合這類人群心理特征。因此對于感官障礙人群,應以他們的生活習慣為日用品設計創新提供依據,為設計理念革新提供可能。深度挖掘他們的內心感受,將情感化結合到無障礙產品設計中,從而真正做到產品無障礙的設計體驗。
4.2 感官障礙群體產品情感化設計方法
美國未來學家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曾說:技術發展越快情感的需求就越強烈,而這些都可以通過產品軟性設計來進行平衡。由此可見,人們對情感的追求從未因技術的發展而減少,相反情感化能在某種程度上彌補技術所不能達到的用戶心理需求。因此對于無障礙設計中引入情感元素,產品將不再是單純的功能物,而是連接正常人群與障礙人群的紐帶,必須充分關注用戶體驗細節才能做好無障礙產品,體現出真正的無障礙理念。
感官障礙類人群由于功能缺陷導致局部感官體驗缺失,而也是因為部分生理功能缺失讓他們在生活中通過其他感官進行補償性感知,那么在產品設計中運用感官代償的設計方法能夠很好地體現無障礙設計原則。
第一,產品中視覺代償作用。視力缺陷的人群通常通過觸覺、聽覺、嗅覺來進行辨別,而觸覺是此類人群接收周圍信息最主要的方式,針對此類用戶的產品在設計時需要考慮產品材料質感以及操作行為是否恰當。在充分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之后,我們需要驗證產品是否會讓用戶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所以這需要將感官代償的設計概念進行巧妙的隱藏,或者納入產品造型中弱化其純粹的功能形態,使得產品無論是正常人使用還是障礙群體使用都能感受到設計的美感。
第二,產品中聽覺代償應用。聽覺障礙的人群通常通過視覺來進行辨別,由于聽力障礙會導致語言障礙,因此產品設計不僅要考慮外界信息接收,同時要考慮用戶意圖表達。在視覺補償聽力障礙的技術領域中,通過實驗得出人的辨色能力。光源感知能力等數據,為產品設計提供依據,但同樣也需要結合聽力語言障礙人群日常生活,保證功能實現的前提下不明顯暴露該群體的生理缺陷,讓產品不再具有聽力障礙特征的指向性。例如,圖5所示的衣領耳機,此款耳機雖然是為聽力語言障礙人士打造,但是產品造型采用衣領形式,使用時聲音通過衣領造型耳機內的薄膜傳遞,將聲音轉為震動,將聽覺轉換為觸覺,這種設計則體現出產品的一種人文關懷。
第三,產品中嗅覺代償應用。嗅覺障礙人群通常為后天損傷,大多可以治愈,嗅覺缺失雖然并不會引起生活上嚴重不便利,但有關于嗅覺的產品體驗將會嚴重影響。然而嗅覺多為后天因素所造成,在設計上可以通過視覺來進行彌補,如以顏色來輔助體現產品的氣味,紅色代表辛辣、藍色代表清新等。
第四,多感官參與下的無障礙產品情感化體現。一件產品的使用,通常是多感官參與進行的,用戶可以有選擇性的使用那些方式進行信息傳達,因此產生的用戶體驗也是多樣的。例如,圖6香氛爐,這款產品正是多感官參與產生極佳產品體驗的經典案例,通過嗅覺感覺清新味道,也能品嘗到空氣中散發的甘甜,環繞的霧氣讓人感受自然氣息。而無障礙設計正是基于這種多感官參與使得用戶產生不同體驗的前提下,有目的性的為感官障礙類群體進行感官代償的設計方法,同時需要結合用戶心理特征,消除心理障礙。
消除心理障礙需要從情感層面出發,產品情感化往往從用戶開始接觸便會產生,通過感官進行傳遞而建立“感覺”層面的情感體驗,如產品的外觀、色澤、觸感、易用性、可用性等。而持久的產品體驗則來源于感官、心理、情感三方面,這也需要多感官的參與才能更好地消除障礙類人群的心理不適,形成對整個體驗的完整的“感覺”。比如聽覺障礙,我們通過視覺、嗅覺、味覺等形式共同參與,讓用戶“感覺”對了,才能形成完好的產品體驗。通過通感效應消除障礙類用戶心理陰影。而形成完整“感覺”需要知覺和感覺的綜合應用,通過多感官參與的產品體驗構建情感體驗脈絡,這種“感覺”和“知覺”從兩個方面進行展開,如圖7多感官參與與感官代償情感傳達圖解所示,首先是產品信息輸入用戶知覺,然后用戶將自我認知與產品所傳達信息形成新的知覺,用戶能夠在新的知覺下產生情感,不同的用戶所產生的知覺有所不同,因此情感也有所差異。其次在產品本身信息傳達過程中,產品給用戶所帶來的使用體驗與用戶的潛在認知形成共鳴。這種多通道感官參與感官代償機制的感官交互的目的,則是讓感官障礙類人群能夠像正常人一樣全面的接受產品信息,使得感官障礙類用戶更好通過產品享受生活。
多通道感官體驗設計與感官代償交互設計都是從感官出發,通過知覺轉化為用戶認識,所以在設計中必須要保證產品信息傳達準確,也需要注意感覺與知覺相互轉換的準確性。兩者最終都是建立起完整路徑達到情感層面,而對于用戶來說這也是產品的情感體驗過程。
5 結語
設計服務于生活高于生活,我們將科技發展作為改善人類生活的一種手段,在感官障礙類群體的產品設計中,我們不僅需要遵從產品無障礙設計理念,也需要從情感化角度出發,運用多感官參與設計與感官交互設計機制,關注用戶本身,讓感官障礙類群體充分感受到產品信息,產生愉悅的體驗,融入社會大家庭中。
參考文獻:
[1] 鄧衛斌,胡玲,李謨中.關愛寄于理念——談殘疾人用品設計的細致化[J].美術大觀,2010(03).
[2] 李改英.無障礙設計的發展趨勢[J].包鋼科技,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