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英 刁海濤
摘 要:城市作為一座供人類生活的環境空間載體,承載著人們喜、怒、哀、樂等諸多的生活情感,城市包容著、保護著生活在其中的人們,而人們卻讓城市變得不再“寂靜”。人們就像一株嗜血的竹藤,不斷依附、攀爬著枯木一樣的城市,爭先恐后地不斷蔓延著、撕扯著。城市不斷地被抑制著漸漸地失去了生長的精力,只剩下微弱的殘喘。
關鍵詞:人類思維;城市發展;社區化;拼湊的城市
1 人類思維變化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人類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思維的每一次發展變化,都會給自然界留下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印痕”。從人類最初學會運用智慧來生存、保護自己開始,自然界就已經開始被人類悄無聲息地改造著。自人類開始建造定居點,人類聚落變化的步伐就在不斷加快,但由于數千年間的變化對于人類而言非常緩慢,以至于讓人難以察覺。然而,從鐵器時代開始,這種變化的步伐加快了。隨著剩余產品的出現,等級社會開始形成,促使村莊發展形成城鎮,最后形成了城市。從最初的穴居,直到現代化科技城市社會。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越來越高,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化,整個自然界無不顯示著人類改造自然的成果。但人類似乎卻忘記考慮自然界是否愿意接受人們給予它的這種“改造”。只顧一味地強行施加,對于自己的“杰作”卻還陶醉不已。
城市管理思想及管理方法隨城市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形態、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究竟如何治理城市,使城市事物盡在掌控之中,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方法。但這種變化并不是城市管理者主觀意愿的結果,而是因經濟形式、社會思潮以及城市形態、社會關系的改變,城市政府主動適應形勢、轉變思想、探索新方法的結果。正如奧弗(offer)所說:“對于城市范圍內動態的、錯綜復雜的關系來說,什么是恰當的治理形式,一直是各政治團體孜孜以求的主體?!苯洕l展狀況、社會思潮、政府決策以及城市本身的發展變化,都對城市管理者思想的演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 以不同時期歐洲社會思潮變革為例闡述其對城市建設的影響
2.1 福特主義時期
18世紀初美國汽車大亨亨利·福特(Henry Ford,1986~ 1947)首創了一種生產管理方法,即有助于批量化生產的“流水線”作業方式,這種生產管理方法有利于組織生產作業的機械化和自動化,從而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福特主義就是將福特生產管理方法的原則運用于全社會的工業生產、組織管理、行政管理以及社會關系,并最終影響到城市空間布局、城市道路網線組成的紋理等。從福特生產管理方法到福特主義,對現代思想的形成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例如,韋伯的科層制,現代主義強調的集中、集權、等級制、統一性、秩序感等。
回顧這時期的空間布局也處處充滿著等級、秩序、整體感、一致性,外觀形式大致雷同的建筑形式、街道布局、商業網站等,就連不同國家的城市也在這一思想影響下具有了類似的城市景觀、建筑等雷同的建造方式。福特主義對城市管理思想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突出地表現在城市規劃的整體性、秩序感和整齊劃一上。它不僅造就了一個時代,同時也造就了一種仍占主導地位的城市形態和組織方式、管理方式。
2.2 現代主義時期
20世紀初期,隨著工業資本主義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管理理論的發展,特別是福特生產管理方式的產生和廣泛傳播,糟糕的城市狀況與不斷規范化的工業生產已不相適應,于是一場新的城市變革開始了。這就是現代主義思想對20世紀城市形態及變革產生的直接影響。
現代發展主要弊端:
現代城市規劃使城市的空間密度降低、住房的擁擠狀況得到極大改善,城市環境已經成為最受矚目的領域,城市功能分區明確,秩序井然。但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現代主義的規劃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批評?,F代主義建造一方面很好地解決了人類居住的基本功能需求,卻給整個世界帶來了一片白色恐怖的方盒子景觀。
“大規模的郊區住宅是低廉、俗麗和具有壓迫感的,充滿了平庸和敵意。”無所不在的中產階級的郊區,那里是漫無目的的蔓延,毫無特色、根本記不住的景色,到處是仿制品。由收入差距形成了不同的社區組合,從主觀意識及區域上形成了一種無形且無情的隔離虛景。在人們感嘆城市化速度迅猛發展之時,卻又驚奇地發現“城市化不僅吞噬了鄉村也吞噬了城市(CITY),現代化對城市的最大改造,也許就是完成了由city向urban的轉變”。
大城市的蔓延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后果,對環境、資源、生態、社會、經濟都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影響。從城市蔓延到郊區,郊區再蔓延到農村地區,城市內部擁擠不堪、交通嚴重堵塞等問題,郊區雖然密度較低,但卻在很短的時間里耗竭農業用地,并且對私人小汽車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白天的郊區成了“寂城”,市區成了“堵城”;夜晚的郊區成了“睡城”,市區成了“空城”。樓高并不見得成城,要有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城。
2.3 后現代主義時期
哈維曾說(Harvry,1989),“要想定義后現代主義規劃是什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考察現代主義規劃不是什么”。后現代主義規劃的目的,是想讓城市回歸適于人類生存的規模,重建社區,重建城市肌理。其后歐洲的一些后現代主義追隨者,在此基礎上又加上了恢復和重振“傳統的”“古典的”城市價值,但它對城市建筑改造僅僅停留在表面。總之后現代主義試圖以不同的方法來表達自己區別于現代主義的審美觀念。
后現代主義強調社區的重要性,但是金錢的價值卻造就了城市內部社區間的巨大差異,城市中窮人社區與富人社區的差別一目了然地并存著,原有的城市“地域性社區”變成了“生活方式社區”,因為價格決定了住在同一社區的人具有相同的收入和相似的生活方式。其結果便是,使得城市里的兩極分化更嚴重,對比更強烈。正如戴維斯所指出的那樣,洛杉磯和它的團塊、古怪的生活方式、貧富的鮮明對照,使得它成為后現代城市設計的典范。隨著時間的推移顯然規劃中的洛杉磯城市并不是人們心目中的理想城市。
3 社會思潮變革下“被實驗”的城市
從遠古時期的城市到福特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直至今日,每一時期社會思潮變革,都對人們所生活的這座城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無論是城市的外在造型形式還是內在歷史文脈以及人文情懷,都會隨著不同時期人類社會思潮的變革而產生改變。思想的變化雖然是無形的,是主觀意識形態下的思維,但其并不是隨機的、無痕跡的,這種強大的社會思潮會通過人類這種“媒介物”作用于自然界中的客觀實體物質,給人類所生活的這座城市環境留下各種不同程度的“印痕”,同時這種人類思潮下所形成的城市的好或壞,都是需要通過時間的積累以及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體驗和感知的,誠然,即便是自己根據自己思想所建造的城市都是需要通過社會、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來證明的。
3.1 設計思想的快速傳播
證明在其思想指導下所形成城市的好或壞,是需要很長時間來證明的,它的接受度及接受過程需要經過人們了解適應及總結后才能得出該理論的正確與否。在這段時間里,這種未被證明的城市景觀設計思維在不停地被傳播分散、吸納借鑒著,不分國界、地域、膚色。經過長時間人文社會各個方面的實踐檢驗后,一旦發現這種設計思想存在極大缺陷,或者有悖于人類自然社會發展規律的缺陷時,似乎已“為時已晚”。因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思想的“粘貼、復制”技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不同地域文化思想、技術手段被雜糅在一起,七拼八湊如大雜燴一般,一幅完整的拼圖被拆得七零八碎,最后卻無力把它們完整地拼接起來。今天的中國城市不斷得歐洲化,各個城市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性格、文化特色,類似于工廠統一標準化下生產出來的城區。
3.2 設計思想快速傳播下被影響的中國城市建設
中國近代城市景觀設計可謂是將“模仿”“拼湊”運用到了極致,中國的經濟發展得實在太快,城市建設也實在太快,我們連思考的時間都沒有,城市就建起來了。在西方現代主義的發展傳播下,中國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地“復制、粘貼”著西方城市的建造形式。在城市中進行了大規模的“拆遷計劃”,在整個城市規劃中,無論景觀節點的設計、建造物的外觀構造還是道路系統的劃分等,無不在“細致入微”地模仿著,砍掉了一切有礙現代城市設計的舊有城市景觀及建筑。
在我們沉浸在這一片“欣欣向榮”的大好城市建設藍圖的時候,現代主義所建造的烏托邦式城市景觀思想崩塌了?!扒С且幻妗⑶宦伞比狈θ饲槲?,現代主義以效率、功能主義和非人格性為中心的邏輯,銷蝕了地方意識、地方文化,使以人為中心的城市演變為以機械為中心、以汽車行駛距離的時間為依據的、大規模、無形狀的城市連綿區。西方現代主義化下的城市規劃設計方式存在眾多問題。然而就在這些問題逐漸暴露時,我們的城市建設模仿已經進入了無可逆轉的尷尬時期,可惜是在我們開始模糊地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城市大部分的人文內容都已經在那個畫圈的“拆”字沖擊下所剩無幾了,中國不僅拆舊還拆新,一邊建造一邊拆除似乎還“不亦樂乎”。而城市就類似一只“小白鼠”被不停地強加給各種“藥劑”。
3.3 中國城市建設需慢步調“冷靜”發展
美國城市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都市主義、郊區主義、新都市主義。美國提出城市發展的“新都市主義”是在20世紀80年代前后。這個時候“新都市理論”和實踐正處在風起云涌的階段。西方經歷了“都市主義”“郊區主義”和“新都市主義”三個階段,第一個是在市中心混合建造,越來越高。第二個階段是放棄市中心,遷移到郊區做低密度社區。第三個階段則是回到市中心,建造具有特色的綜合新社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從美國開始的郊區化過程,是以橫向蔓延的方式為主導的,我們在改革開放之后的城市發展,也是采用這種從市中心朝四面八方橫向蔓延開來的做法。從而導致了土地的耗竭、社區斷裂、汽車依賴、環境污染、城市失控的多種負面結果。
在一系列負面問題影響下,我們的城市建設似乎又在開始“創造”美國式的“新都市主義”的城市社區發展方式。杭州的“西子國際”就是典型的新都市主義的城市社區建造方式,這種建造方式是在近代城市發展下“探索”出來的一種也許適合我們城市建設發展的設計方法。誠然,城市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眾多問題是需要我們及時尋找解決途徑的,不能任其惡性蔓延發展。對于國內外好的設計我們是需要傳承和借鑒的。但是不能盲目地跟風建設,在設計美化我們自己的城市時需要靜下來慢慢考慮,并且是站在城市建造的長遠發展角度來考慮這種設計方式是否適合我們城市的發展,建設后所產生的利弊,以及景觀績效是否得到了最大的提高。
4 城市景觀績效的衡量
LAF把景觀績效定義為“衡量景觀設計措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既定目標,并且是否有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景觀績效具有綜合性、復雜性,所以其理論框架是建立在環境、經濟和社會三者的可持續性之上的。所以用于被評價的城市景觀建造項目是需要以環境、經濟和社會三者為基礎來進行評定的。
4.1 如何實現城市景觀績效最大化
我們該如何做才能實現城市景觀項目績效的最大化效益,城市是可以被設計的。我們也已經有很多關于精致的街道、有吸引力的公園、積極的公共空間和成功的居住社區的個例。如果將它們放在同一個城市里,將創造出無比美妙的城市空間。今天的挑戰是如何在每個城市的每個地方都始終如一地實現高水平設計,使得其在經過城市景觀績效的綜合衡量下實現最大化的效益。
城市基礎生態系統的設計是城市景觀發展的根本,城市功能是城市景觀存在與發展的前提。不同的意識形態領域對于城市景觀的功能要求是不一樣的,不同的階層對于城市景觀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功能是城市景觀設計的前提,要使得城市景觀能夠提高更大限度的被使用率,需要充分結合當地民俗、民風因地制宜地設計相應的景觀設施。
在貧民窟建造更好的操場是沒有用的,那里的婦女沒有時間照看她們玩耍的孩子,然而我們建造一個操場,其中心有一個玻璃覆蓋的觀察地帶,里面放置著洗衣機和甩干機,婦女們既可以照看她們那些正在玩耍的小孩,又可以在洗衣服時彼此交談。我們可以通過“在草場上設置洗衣機”的特殊方式來說明在設計中如何運用行為科學,運用科學有效的設計方式才能更多地發揮城市景觀績效。
4.2 為人的城市景觀績效化下的設計
城市景觀設計最終的目的是用來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社會的,其最終的使用者、評價者都是人類自身,衡量一個社會的人性化的程度不是看它建造的宏偉的辦公大樓或是先進的實驗室,而是看它花在公共領域的關懷和關注。這些風景優美的街道、有生氣的城市廣場、美麗的公園等屬于每一個人,不論他(她)富裕或貧困、年輕或年邁、官兵或貧民。將歷史、自然和創新結合,強大的城市經濟為城市設計師和他們工作的社區提出的最關鍵的任務之一就是找到一種方式,讓保存歷史環境,保護和享受自然,引入充滿激情的生活、工作、購物、游憩的新場所,這三者之間可以相互鞏固、相互提高。
只有充分立足于本國內城市規劃,綜合把握各個相關方面,充分研究發掘未來化城市發展方式及存在模式,才有可能設計出適合本國城市規劃的設計道路。對于國內城市規劃設計我們不能再盲目地去“拆——建——拆——建”惡性循環下去了,一幅完整的城市圖畫已經禁受不起肆意的“實驗”了。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探索、研究出一條適合我國發展的城市規劃特色道路,修復好以前建造所遺留下來的遺憾。不能再單純地以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為追求目標,需要從環境、經濟、社會等環境績效綜合評定一個城市規劃項目的利與弊,實現最大化的為人、為自然的設計。
5 結語
我們應該適當地學會“起飛”望遠方,給被我們“依附攀爬”的城市松綁,讓它停下來、慢下來。我們靜靜地去思考、研究出更適合它未來發展方向的“外衣”及其“內在”。我們不能強迫它不停地試換“外衣”,甚至強盜式的“扒掉它的衣服”,需要根據它的整體氣質、格調來思考研究,究竟怎樣的外衣才適合它,并且又能很好地體現其“內在”。
已經被混亂拼圖化的城市,已不能再在小個體上去破壞“單個零件”的整體性。而要把合適的“拼圖”擺放在合適恰當的位置,讓其整體和諧美觀,不能僅僅盯著個體“精修構造”一番,反而破壞了其整體性。讓城市慢慢休憩回歸到最最真、最樸實的自然中!
參考文獻:
[1] LanceJayBrown.DavidDixon.OliverGillham .城市化時代的城市設計營造人性場所奚雪松[M].陳琳,許立言,譯.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2] 王穎.城市社會學[M].華東師范大學印刷廠,2005.
[3] 王受之.朝上的城市[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4] 維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為真實的世界設計[M].中信出版社,2013.
[5] 童培浩.景觀設計思維的特點與表達[J].現代農業科技,2011.
[6] 俞孔堅.低碳美學下的新桃園憧憬[J].園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