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銘承
摘 要: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清朝政府與外國簽訂了屈辱性的條約,算是把中國在將近一千年以來一直處在閉關鎖國的封建的舊社會打開了。民國的歷史建筑一個時期的見證,具有非常鮮明的特色,它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價值和文化特點。民國大部分的歷史建筑總的來說可以概括成四種分類,包括中國傳統(tǒng)民族形式的建筑、新民族形式的建筑、西方古典式的建筑和西方現代主義類型建筑。建筑造型是從西式的傳統(tǒng)類型-中式的傳統(tǒng)類型-現代的形式逐漸進行變化和發(fā)展的。民國建筑在結構組件以及細節(jié)之處用以具有傳統(tǒng)風格的紋理樣式進行處理,形成了一種所謂的中西文化結合的民族風格的建筑模式,標志著一個時代、一個國家非常重要的時期。
關鍵詞:民國歷史建筑;文化特點;文化價值;歷史特色
民國時期的建設歷史,大概可以說是從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一直持續(xù)到成立了新中國之前的。
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清朝政府與外國簽訂了屈辱性的條約,把中國在將近一千年以來一直處在閉關鎖國的封建的舊社會打開了。雖然,南京條約的建設是對于當時的社會是一種很大的屈辱,但是,我們不得不注意的是閉關鎖國封建統(tǒng)治的倒塌帶來了許多國外的文化特色。比如西方的建筑文明特色歷史,使得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開始一步一步走入現代的建筑的新文化時期。在那之后,我國漸漸地出現了一批中國文化和西方外來文化相互結合的新類型的建筑,這一體系統(tǒng)一稱為民國時期建筑。中國傳統(tǒng)與西方文明相互結合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火花,使近現代中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的風格。
1 民國建筑的分類
民國大部分的歷史建筑總的來說可以概括成四種分類。
1.1 中國傳統(tǒng)民族形式的建筑
這一種建筑主要就是把從前傳統(tǒng)的建筑的功能以及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繼承下來,可分為普通的居民建筑和傳統(tǒng)的宮殿式的建筑。
居民類由木材質、磚頭木頭材質結合的結構比較多,一般是單層的形式。古代的百姓比較喜歡用人字形的屋頂,但是有時候也會出現雙層或者是多層。
現如今,保存上好的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民族形式的建筑并不是很多,最具有標志性的最為人熟知的應該就是南京的中山陵了。
1.2 新民族形式的建筑
這一類型最重要的特點就在于是中西結合的一種建筑。這一形式不僅有西方現代文化的建筑的技術以及需要的功能,同時還有非常之濃厚的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風格,可以說,完美地結合了新型的功能、技術、造型以及舊時的民族傳統(tǒng)風格。在民國時期,這一種類型的建筑在國內一直非常受歡迎。
1.3 西方古典式的建筑
這一建筑最重要的基礎結構就在于古典的柱式,重點突出建筑的軸線,主從之間的關系十分講究,對稱以及建筑的比例特別嚴謹。這一建筑類型在17世紀的后期才開始在法國地區(qū)出現并受到推崇。不過,這一種建筑的風格一般在宮廷或者是比較大型的紀念式建筑才會出現。這一種建筑風格最開始出現在中國,是在20世紀初期的校園里面。
1.4 西方現代主義類型建筑
這一種類型相對來說更加注重與時俱進的樣式,根據時代的建筑技術的進步,采用新型的材料以及新型的結構,建造出具有當下時代的特色的建筑。西方現代主義類型建筑的出現,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所帶來的多方面的影響。這一種建筑拜托了時代的束縛,不僅僅新型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外形美觀同時功能實用,所以一出現就受到了歐洲地區(qū)建筑的推崇。
2 民國建筑的造型
104年前中國爆發(fā)了辛亥革命,之后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地區(qū)陸陸續(xù)續(xù)地快速出現了一大批具有民國時期風格的建筑。這一類建筑種類多樣,互有差異的風格,把所在城市的獨特的風格地貌展現得淋漓盡致。西方建筑與中國的近現代建筑相互結合組成了非常典型的、具有代表和獨家創(chuàng)意的建筑類型。
民國時期建筑最大的特點就是中西結合,因為風格獨特所以建筑成為民國時期非常重要的一個特色。說起民國時期,我們腦袋就會想起民國的建筑,不管是對于那個時期還是現代或者是未來,民國建筑都是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的,它代表著一個歷史,代表著當時特有的建筑風格以及類型。而民國時候的建筑也都有著自我特色的造型。
民國時期的建筑造型變化,是從西式的傳統(tǒng)類型—中式的傳統(tǒng)類型—現代的形式逐漸進行發(fā)展的。不管是從外形上面,還是在內飾上面,都是保留了中西合璧的古典主義的特色的。建筑的體積以及雕塑感非常強烈,左邊和右邊的建筑的結構包括門窗,都是采用的對稱分布的形式。
3 文化價值觀
民國時期的建筑有著它自己的特點,標志著一個時代。所以,民國建筑物有著自己特有的文化價值觀。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
3.1 民族性與科學性
在那個時期,中國各個建筑師們經過不斷地探索,利用現代化的建筑的材料,結合西方的功能組合以及劃分,然后在局部設計的時候添加具有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元素,一步一步地形成民國時期特有的一種風格。
3.2 屬于中國特有的固有式的建筑觀念
民國建筑在結構組件以及細節(jié)之處用以具有傳統(tǒng)風格的紋理樣式進行處理,形成了一種所謂的中西文化結合的民族風格的建筑模式。不僅僅有對傳統(tǒng)的方式的反思,也有對于國際建筑的展望和結合。
民國時期的建筑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非常注重傳統(tǒng)歷史文化風格的繼承,所以這也屬于特殊性和民族性。中國古典式的建筑,其實不管是從建筑所需要的時間還是經濟費用都不適合近代中國,因為建筑過大,花費過重,甚至最重要的就在于建筑的設計并不一定具有科學性的結構布置。但是,民國時期的建筑,在面對國際的影響之下,對于世界性和普遍性的科學技術帶來的建筑文化有所接受,融合了國際性但是又不失去傳統(tǒng)的風格文化味道。
民國時期可以說打破了陳規(guī),形成了固有的特色,風格和實用性科學性并重。那個時期的建筑代表著那個時期特有的文化,非常值得我們去探索其具有的價值。民國時期的建筑代表中國社會終于擺脫了封建的統(tǒng)治,結束了閉關鎖國的局面,開始接受世界,并與世界的文化進行融合,創(chuàng)造出特有的文化風格。
參考文獻:
[1] 王俊杰.民國歷史建筑的文化價值性探析——以近代南京建筑為例[D].河南大學,2013.
[2] 盧海鳴.南京民國建筑的價值及其保護利用[J].科技與經濟,2002(3).
[3] 朱光立.中西合璧與中國近代建筑的融合發(fā)展——以國民政府交通部辦公樓為例[J].檔案與建設,2015.
[4] 盧海鳴,朱明.論南京民國建筑的科學性和民族性——以總統(tǒng)府建筑群為例[J].中國名城,2011(11).
[5] 盧海鳴.南京民國建筑評析[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